音樂
-
腦海裡的旋律
音樂讓大腦天天年輕
過年家庭團聚,長輩桌中有位姑姑去年底剛慶祝米壽(88歲),她是有名的聲樂教育家楊冬春教授。冬春姑姑氣質真好!她容貌端莊美麗,舉止優雅溫婉,神采奕奕,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快90歲的人。研究大腦科學的晚輩如我,可以大膽推測姑姑凍齡的秘方是音樂,因為生活裡有音樂不管你是聆聽者還是表演者絕對可以有效抵抗衰老,讓大腦變得更活躍。 先用演奏樂器者(或演唱者)來舉例吧!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邀請饒舌歌手和爵士音樂家參與,想深入研究音樂如何影響表演者的大腦。參與的音樂家必須在磁振造影(fMRI)機器內即興創作或演奏歌曲;這段期間,研究人員密切觀察音樂家在表演時大腦的活化狀況,結果讓研究人員再一次對人類大腦的精密工作能力感到驚奇。 「音樂是結構性的、數學性的和建築性的,」研究人員表示,「人們習以為常的讀譜、彈奏,甚至一個音符和下一個音符之間的連結,大腦都必須進行大量計算才能理解其中的關係。」多聽音樂、多演奏音樂其實都是給大腦最好的運動,這項研究的結果支持了其他類似的研究,證明音樂好處多多,可以抗衰老、提升專注力,增加健康指數,更有效減緩疼痛、焦慮和血壓,甚至能改善睡眠品質、記憶力,也讓情緒穩定。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大腦神經科學研究團隊則邀請了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參與研究。發現音樂在人的外顯行為和大腦功能等各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項研究結果證實音樂可以改善認知和運動技能,減緩壓力和憂鬱症狀,還能增進學習效率,並促進新的大腦組織生長。研究人員表示,當一個人聽音樂時,大腦某些部分會活化啟動,而這些都是我們的大腦小宇宙中相當有趣的區塊,例如:處理聽覺內容的顳葉、觸發情緒的杏仁核,還有與做計畫做決定相關的額葉、和理解力相關的語言區研究人員也發現,在沒有任何先備知識的狀況,要人們選擇「對大腦有益的音樂」時,大多數人會傾向選擇古典音樂;但科學家指出,其實任何音樂都好,以個人的喜好來選擇,並把音樂融入日常才更重要。 講到個人喜好的音樂,成長過程中聽的那些,肯定特別能引起情感共鳴。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團隊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研究音樂的抗衰老功效。聽一首歌時,首先被刺激的是聽覺皮層,大腦解碼後讓我們理解所聽到的節奏、和聲和旋律;接
-
思想不短路
從史柯西斯到夏卡爾,途經蕭邦與德布西
筆者在講課或演說中常問台下一個暗藏陷阱的問題:藝術是件理性或感性的事?一般的回答多傾向後者,但猶豫不回答才比較接近正確答案,因為這絕非可以明確切割的事。若以藝術工作的專業角度著眼,從創作到搬上舞台的過程中,實則有很多理智思考和執行的層面,僅憑澎湃的感性並不足以成事。
-
腦海裡的旋律
音樂是良藥
暑假期間,我帶著兩個外甥在義大利旅行。前往度假目的地需要長途開車,路上,他們經常要求我播放音樂。指揮家伯恩斯坦為小朋友解說的《彼得與狼》、艾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或是莫札特奏鳴曲,都是常被點播的曲子。 「為什麼人愛聽音樂?」我問他們。大外甥學法國號,小外甥學小提琴,兩個人的答案大同小異:「好聽的音樂會讓人快樂!」的確,大腦神經科學界近年的研究證實音樂有治療作用,而且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心情低落時,音樂會帶來快樂、緩解憂傷;情緒緊繃時,音樂則可讓人放鬆,對我們的健康有好的影響。 要聽多久(多少)音樂才能得到正向效果? 英國聲音治療學院(British Acedemy of Sound Therapy,以下簡稱BAST) 的大規模研究很有意思,參與的科學家們提出一個「劑量」,以時間為單位,告訴大家到底得聽音樂聽多久,才能體驗到治療效果。 BAST 的研究人員以「音樂就是良藥,可以產生醫學效果」為命題,邀請7581名受試者參與計畫,發現有將近九成的受試者覺得音樂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安適非常重要,而且對日常生活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例如,90.15% 的參與者利用音樂來放鬆心情;81.80% 的參與者則使用音樂來提升情緒,讓自己感到快樂;46.5% 的參與者用音樂來釋放負能量、緩解悲傷;32.53% 的參與者甚至把音樂當作工具,幫自己集中注意力。 音樂既然這麼有效,那麼,到底得聽多少量,或是持續聽多久,才能產生效果? 研究人員指出,效果最好的音樂,是那種節奏緩慢、旋律簡單、沒有歌詞的;至於聆聽時間,至少要13分鐘,只要聆聽音樂超過這個時間值,可以產生許多好處,包括減緩肌肉緊張、消除負面想法、帶來平靜,還有安穩而優質的睡眠。雖然節奏緩慢、旋律簡單、沒有歌詞的音樂效果最好,但帶歌詞的音樂也有好處:當聽眾對歌詞產生共鳴,可以因此緩解悲傷,穩定不知所措的情緒。 BAST 測試對象還提出反饋,表示聽13分鐘的音樂足以幫助他們理清思緒、集中注意力,甚至有超過90%的受試者表示,即便聆聽不到一刻鐘的音樂,也能幫助他們得到更高的工作效率,做決定時能更明確清晰。 現代生活分秒必爭,沒有13分鐘,怎麼辦? 別太擔心!BAST 的研究結果同時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洲X表演
鍾玉鳳:脫去一層一層的集體焦慮
談及亞洲,對提著琵琶,隨時準備近身肉搏不同音樂系統的音樂家鍾玉鳳而言,是個一時難以回應的命題。她說,「亞洲」有點大,有點空泛。在這個詞彙的交集裡,究竟我們談的是地理位置、亞洲經驗、亞洲文化,還是亞洲認同? 由形而上的概念切入,顯然並非實踐者習慣的思考路徑,但當這些疑問被暫且擱置,回到她與五湖四海不同音樂人對打的實踐經驗中打撈,卻有些共通的主題逐漸浮現,它們彷彿總指涉一種集體的風土喜好與命運牽連。 從經驗出發,她如果發現音樂家手裡沒有和弦,大概就能判斷這位樂人來自亞洲或非洲。她說:「和弦不是他音樂處理(的方式),或是說他的直覺。」只有在和歐洲或美國的音樂家合作時,對方才會問要彈什麼和弦。 而除了音樂風格的光譜遠近外,在過往的合作經驗中,她也發現「被殖民」是她與亞洲、非洲音樂人的共同主題,尤其如果和她一樣是被歸類在傳統音樂類的樂手,彼此總會討論到:「你們如何和西方音樂交手?」在許多國家或學院仍將西方古典音樂奉為主流的情況下,這些音樂人在自己的國家往往是寂寞的,且更弔詭的是,反而去到歐洲,他們才能獲得認可與關注。 在愛恨交織的處境裡,非主流音樂人不斷嘗試突圍,於外部現實環境與主流交鋒,內部同樣需極力爭取空間。她說,受西方(學院)作曲訓練的作曲家,在合法的路徑內作曲,「通常技術會寫得很難,因為他不了解樂器的性能,然後用西方的理解去寫,總之那些東西大部分都讓人手受傷。」 在和其他音樂人交流過程中,有時也會相互提到對此的憤怒。回到己身,她則一直強調對當代主流而言,自己走上這條作曲的路徑是「不合法」的。她很明白其他人會怎麼看,「以作曲的標準來看,我當然是不入流的,我光是一個指法跟一個聲音,就成立這件事情,就是不夠的。」但她仍然有個衝動,就像嘗試改編《百家春》一樣,因為這個音樂底蘊與她有關,她很清楚每個音代表什麼意思。 她說:「我只是想拿回我被剝奪的權力。」 於這些參差對照的亞洲經驗裡,可以感受到一種扭曲的狀態。音樂人既承繼傳統,但又需面對族群內部對音樂的無感與疲乏;向外拓展,雖能獲得目光與理解,但被殖民的生命經驗卻剪不斷理還亂。總是快人快語的她說:「雖然很扭曲,我們都要面對這個才能就跟脫皮一樣,每個亞洲音樂人都要從這裡脫,脫一層很深
-
攝影手札
聲音的另一種樣貌
如果聲音是傳遞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那我想音樂便是傳遞自我價值與想像的主要媒介。我總是探究著每個音樂人內心最深處的樣貌,想要讓它可以自然地呈現在最後生成的影像上,用另一種影像的語言去傳達每一位音樂人內心想說的話。在音樂裡,那是一種無比自我的時間。我們所接觸的不只是音樂,而是每個音樂人所生活的樣貌、情感、思緒與經歷。只是用著「樂器」產生「音樂」來表達「人生」。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從音樂出發,轉移,再回到音樂裡,只是轉換了方式,去探究,去深掘。我們皆是不一樣的個體,也有這不一樣卻又相像的人生體驗。也許,舞台下的那個自己,才會是真正想要表達自我,卻又害羞的本體。而我只是用我的眼與手,連結相機去拍下每一位音樂人想要表達的初衷。
-
腦海裡的旋律
聽音樂感動共鳴或無動於衷?大腦藏秘密!
啟動快樂熱點的關鍵元素,是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這種物質常和快樂、愉悅的感覺相關。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蠢動的音樂 教人們怎麼成眠
其實我一直對一件事情非常有意見,關於某服飾連鎖品牌的年度代言人與他的音樂作品,與那些音樂在營業門市的所有播送。 每當我在更衣間裡換穿衣物時,空間中播放著的音樂總讓我分心,當我走在貨架與陳列之間時,步履的移動顯得侷促與焦躁,每一聲懺情的嘶吼與仿若投注全部真情的共鳴咬字,讓我沒辦法好好看我眼前的東西,Navy Blue還是Off White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想吃雞米花,看著鏡子裡面的自己試圖比一下是這件還是那件,結束試穿後拉開簾子是否應該要有些奶酥或大蒜吐司大小大概比名片大一點的那種來迎接我:「試穿辛苦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慢工細活 一格格砌出無邊想像
堅守著每秒廿四格的製作原理,動畫可說是最耗時費力的影像創作類型,產出速度也遠遠及不上真人電影,但其一格格畫面製作的手工特質,讓人類的想像力超越具象的束縛,流動之間比語言或情節說出更多的底蘊。本文透過去年頗受矚目的三部歐美動畫長片《酷瓜人生》、《親愛的爸爸》與《紅烏龜:小島物語》,讓我們認識動畫創作背後的豐富與精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碰觸」音樂 映照「死亡」
季利安曾經提到,沒有其他藝術能像是音樂一樣和舞蹈有這麼緊密的連結。季利安的編舞,並不只是隨著音樂而舞蹈,而是「碰觸」到了音樂,不只是身體,包括舞台、燈光,與音樂有機的互動,隱含著死亡的意象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跨界未見新意 新曲成績斐然
第十一屆台新獎的提名音樂節目中,大多都是以新的原創單品居多,較少有因整場演出規劃突出,或是挑戰跨領域融合的表演形式成功等而入選,可以看到去年的創作活力相形蓬勃。而跨界的製作以與影像結合者居多,但卻無法發揮1+1=2的效果,在概念的整合上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得大步昂揚 展現豐沛能量
二○○九年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在二○○九年,國內樂界累積出開創的能量,從跨界的激盪、跨團體的合作、跨型態的融合,到多媒體的運用、演出模式的再造、主題的包裝均出現耳目一新的製作,雖然其中不少團隊或個人,仍處於探索階段,卻展現出不容忽視的潛能。
-
跟著音樂去旅行 Travel with music
巴基斯坦「卡瓦力」 迷眩狂喜的禮讚
卡瓦力是蘇菲道團所創的吟唱歌樂,演唱的能量非常大,感染力也相當強,演唱時包括歌手及觀眾常常會進入到催眠的現象。很多人就會因為全神投入而舞蹈、一起歌唱、鼓掌、哭泣、狂喜到入神的狀態。對很多穆斯林來說,這樣的形式根本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他們重要的宗教靈修活動,並且藉由這樣的場合,得到真主的庇愛。
-
藝@書
薩依德的「音樂」表演
文學理論家薩依德的音樂素養,除了展現在之前與巴倫波英對談結集的《並行與弔詭》中,也具體呈現在《音樂的極境》音樂評論集中。相較於前者是兩人許多次在世界各處利用交會的短暫片刻所留下的對談記錄剪裁而成,頂多稱得上是圍繞著一些模糊廣泛主題所做的意見交流,後者則每一篇都是一次表演,展現薩依德的學識、文筆、音樂造詣。
-
藝妙人物事
楊錦聰 無悔熱情 追求音樂之「真」
剛剛公佈入圍名單的金曲獎,風潮唱片就入圍了二十項,成果斐然,也證實了風潮二十多年來的努力成果。這個堅持夢想的團隊,就是由懷抱無比音樂熱情的總經理楊錦聰帶領,一路走來抱持為音樂留「真」的目標,以高品質的錄音錄下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音樂、優人神鼓與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演出,下一步更想做南島文化的聲音紀錄。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中國Google百萬歌曲免費下載 打擊猖獗盜版
正版與盜版無差,何來打擊盜版之力?
2009.3.30 去年三月,在中國在擁有百分之六十四以上、最高使用率的百度搜索引擎,受國際唱片交流基金會(IFPI)及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提出音樂侵權控訴之後,Google從去年八月逆勢操作,發表音樂搜尋服務測試版,歷經七個月的時間,於上月底正式提供免費搜尋、試聽、下載正版授權的音樂,包括中外文歌曲,但服務僅限於中國地區用戶。這項計畫主要是Google與其持有部分股權的音樂網站「巨鯨音樂網」(top100.cn)合作,獲得華納Warner Music、新力Sony、環球Universal、EMI及超過一百四十餘家獨立唱片全力支持,共有多達一百一十萬首歌曲可供挑選。 此項合作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打擊非法下載,然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統計,中國音樂下載的盜版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Google免費下載真能遏止盜版,減少業界每年高達數一億美元損失嗎?
-
藝@CD
喚起遙遠的幸福記憶 療癒系試聽機
許多埋藏在心裡深處的久遠回憶往往在不經意之間被某種氣味、某個畫面或某種聲音所喚起。若要為自己的記憶歸檔,人生有許多回憶其實是可以用音樂來代表的。
-
藝@書
奧立佛.薩克斯 閱讀大腦裡的音樂靈光
從科技、消費那一面來看音樂,很容易會輕忽音樂,因為太容易了,不拘時地,皆可信手拈來,揮之即去。但是如果像薩克斯這樣從大腦來看音樂,光是人類能欣賞音樂這件事已經是個奇蹟,充滿神秘,會讓人再度對音樂充滿敬畏,而這也是文明之初,人類看待音樂所懷抱的心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學音樂,真好「用」!
學音樂,念音樂系,就只是學演奏、作曲、聲樂與音樂學嗎?那可未必!現在台灣也出現了「應用音樂」的課程與科系,著眼於音樂藝術的最新發展趨勢,以及更新穎的運用方式,讓學音樂的學生可以學到更好「用」音樂的知識。就讓我們來告訴你,學音樂,如何能夠很「應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音樂治療 不只是聽音樂
雖有很多人聽過「音樂治療」,有不少人對它的認識仍停留在「有什麼音樂可以治療我的失眠?」「我腸胃不好,應該聽什麼音樂?」等觀念,以為音樂治療就只是聽聽音樂,只要「要到處方」,就能「藥到病除」。其實不止於此喔!本刊特邀現職音樂治療師的汪彥青、陳譽齡與楊嬿琁三位撰文,從定義說明到臨床實例,讓大家認識這個新興的學科。
-
新藝見/新銳藝評
音樂篇:繽紛的原創 蓬勃的生機
從展演的節目內容來看,二○○七年也有相當熱鬧的局面,首先原創音樂在全體展演的比例上顯著地提高了,尤其小型的演出,如個人獨奏或室內樂等,以往難得看到的國人作品或是當代曲目,二○○七年卻琳瑯滿目,顯示音樂家們與創作者的合作日趨熱絡,更意味著舞台上的音樂家們,逐漸向當代的文化底蘊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