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琴》中的笈田与深津绘里的对手戏。
特别企画 Feature 从谷崎润一郎的作品出发

《春琴》星光熠熠 展露独特日本美学

由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阴翳礼赞》与小说《春琴抄》改编的《春琴》,是一个古典的日本故事,运用了多重视角,有数个叙事者,用多方说法,在舞台上将三味线宗师春琴的一生呈现出来。剧中不但有实力派的日本女星深津绘里,还有常与彼得.布鲁克合作的笈田胜弘,更请来大师级人物本条秀太郎写作全剧的三味线音乐,熠熠星光令人不能忽视!

由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阴翳礼赞》与小说《春琴抄》改编的《春琴》,是一个古典的日本故事,运用了多重视角,有数个叙事者,用多方说法,在舞台上将三味线宗师春琴的一生呈现出来。剧中不但有实力派的日本女星深津绘里,还有常与彼得.布鲁克合作的笈田胜弘,更请来大师级人物本条秀太郎写作全剧的三味线音乐,熠熠星光令人不能忽视!

英国合拍剧团《春琴》

12/17~18  19:30

12/18~19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合拍剧团的《春琴》,由谷崎润一郎的两篇作品改编,其一是散文《阴翳礼赞》,另一则是有人物、故事的《春琴抄》。演出全以日本演员,以日文发音,谷崎润一郎的原著,则有时以日文,投射在舞台之后。

春琴戏剧性的一生  实力偶像女星深津绘里表演瞩目

《春琴抄》原著,是由多位叙事者,以多方角度讲述已经过世的三味线宗师「春琴」的故事。而合拍剧团的《春琴》,也运用了多重视角,有数个叙事者,用多方说法,在舞台上将春琴的一生呈现出来。春琴自幼眼盲,虽有音乐上的天分,日常生活起居,全仰赖他人照料。她生于富商之家,脾气骄纵,动辄对他人拳脚相向,久而久之,和侍奉自己的仆人佐助之间产生情感,还教导小有天分的佐助学习三味线。春琴和佐助,虽有「主仆」这道在古代日本丝毫不可逾越的身分鸿沟,但两人早在一次又一次春琴对佐助的辱骂、踢打中产生情感。春琴甚至和佐助生下孩子,但没有一个孩子留在身边。这样的「变态」关系持续到春琴的晚年,有人袭击春琴,春琴失去美丽的容貌,佐助竟然将自己的双目刺瞎,以表忠心。这样的故事,多少透漏了原著谷崎润一郎想要表达的日本文化「独特」的美感。

合拍剧团的作品不仅止于故事,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文化、情感、故事,只是演出的契机。除了看这个古典的日本故事之外,观众不妨多注意舞台上的明星演员, 如「春琴」一角,由日本演员深津绘里担纲,台湾观众对于这位曾担纲多部日本偶像剧的女星,应当不陌生。深津绘里早年为偶像出道,和织田裕二、木村拓哉等人演出多部电视剧,演技精湛,历年来得奖无数,今年刚以电影《恶人》,在蒙特娄影展封后。春琴一角对于演员要求甚高,除了因为合作的英国导演麦克伯尼并无固定剧本,多由演员共同构想演出之外,春琴这角色在舞台上从小到老,主演演员必须在口条、声线上,做出相应的表演。春琴年幼时,由深津绘里操控专门订制的木偶,转动其头、手、身,用声音、念白搭上木偶的动作来表演,虽然偶戏指导是英国伦敦的偶戏团 Blind Summit Theatre,但在此剧中搭上三味线,加上演员一身黑衣,似乎是特意模仿日本传统戏曲人形净琉璃的表演方式;后半段女主角放下木偶,穿上和服之后,则得演出有复杂心理挣扎的盲女。深津绘里担纲此角恰若其份,即便是木偶演出,其声音表演也能凌驾全场,毫不生涩,其身段、口条、木偶操纵,是全剧的焦点之一。

重量级演员与音乐大师参与  看到日本传统文化魅力

台湾观众对于日本大众、精致文化并不陌生,但是能够跨界请来日本剧场、电影、电视、日本传统音乐、舞蹈,各界优秀人才,共同演出的作品,在台湾却不多见。这次和深津绘里一同演出的演员,还有常和剧场导演彼得.布鲁克合作的资深演员笈田胜弘(Yoshi Oida),他曾在多部跨国制作的电影,如卢贝松的《极速追杀令》Wasabi中担纲,虽然在此剧中台词不多,但其角色,于全剧端坐于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外多位演员,出自对战后日本前卫剧场有决定性影响,由知名电影导演寺山修司生前主持的前卫剧场「天井栈敷」。这批剧场演员,十五年间长期和英籍导演共同创作,算是演出的班底之一;而全剧的三味线音乐,也由大师级人物本条秀太郎作曲,并且全程现场演出。

全剧背后的灵魂人物,英籍导演麦克伯尼,在舞台上擅于用多重视角说故事,且在多部作品中,和视觉艺术家合作,自一九九○年代以来的一系列表演,皆有强烈的视觉元素。麦克伯尼多次强调,谷崎润一郎还有一篇影响此剧的散文《阴翳礼赞》,虽然这篇散文在叙事上并无明显影响,但在视觉效果上,影响本剧甚深。谷崎润一郎提出阴影、阴暗有其独特的幽暗美感,并以此论述日本与西方不同的美学观点。《春琴》的灯光设计Paul Anderson,即以幽微的灯光,强调日本的古典世界,以有限的灯光,照亮舞台中央,作为主要的表演区域;舞台侧边的女性叙事者,仅用一盏桌灯点亮;因为灯光的不同,舞台被分割成不同的表演区域;光与影、亮与暗,在表演中也象征了不同的世界。

巧用物体入戏  「变」出多元风景

麦克伯尼除了对视觉元素相当重视之外,往往也把布景、道具、多媒体,融入表演当中。具体而言,他往往会让一物多用,让「物体」在某一个桥段,产生变化,例如竹子可以作为阶梯、也可以变为垂下的枝头;另一种变化,则更有如魔术般,让观众错觉台上的物体,有了生命。改编村上春树的《象的消失》时,全剧的焦点「大象」,就经历了这种变身手法,同样的在《春琴》中,也有类似的桥段,观众不妨拭目以待。

 

文字|王纪泽 英国华威大学剧场研究所博士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