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合拍劇團

相關文章 17 篇
  • 《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
    藝@書

    一窺道具工廠:製作道具:替代、複製與模仿

    《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作者艾莉諾.瑪格里斯是獨立研究學者,於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擔任物件劇場聯盟記錄,以及倫敦大學中央演說暨戲劇學院物件與偶戲表演研究中心研究員,她在此書中匯集了關於演出中使用物件的理論與實務觀點,包括這些物件如何成為劇場景觀的一部分,成為演出的夥伴,甚至是具有地位的自主物件。她詳細分析特定演出,檢視演員訓練、舞台設計、材料、組裝技術,以及物件劇場等。本書中文版於11月初出版。

    文字|艾莉諾.瑪格里斯、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7
  • 史蒂芬.茨威格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在大時代困境與苦難之間

    顛沛人生 焦灼之心

    奧地利文學家史蒂芬.茨威格以小說《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為台灣讀者所熟知,亦是六月份即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上演,由合拍劇團與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所合作的《同情的罪》原著作者。或許因受摯友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影響,他的寫作風格交織了緊湊的敘事張力、精采絕倫的筆觸,並暗藏心理學的隱喻,也因此成為廿世紀初期著名的德語作家。雖然前半生優渥順遂,但在納粹政權下,被迫流亡的他在異鄉顛沛流離,最後選擇自我了斷,令人欷噓

    文字|劉惠安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同情的罪》透過影像、燈光與及其豐富的聽覺元素,以繁複卻精準無比的音樂性調度,提煉出原作中每一段經典情節的劇場性再現。
    焦點專題(二) Focus

    「離經叛道」的說故事大師

    英國劇場奉行「文本至上」的理念,導演的工作是以「服務」文本為最高指導原則,但對從小不願墨守成規的賽門.麥克伯尼來說,真正的劇場傳統是「說故事」,而故事當然不只存在於劇作家的文字裡!他用肢體、影像等各種形式,讓劇場觀眾用各種感官「體驗」故事精髓,而他與柏林列寧廣場劇院合作的《同情的罪》,則是其肢體性與劇場性特色的集大成之作。

    文字|許哲彬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影像中的孩子》描繪好萊塢製片人羅伯.艾文斯大起大落的一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影像形式豐富 導演觀點闕如

    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新作《影像中的孩子》,改編自好萊塢製片人羅伯.艾文斯的同名傳記,麥克伯尼以多媒體劇場的形式,演繹好萊塢的影業生態,也呼應艾文斯大起大落的人生,如電影虛幻一場。但過多的影像,填滿了舞台,卻給人看圖說故事之感,剝奪了觀眾的想像參與;花了兩個半小時說了一個故事,卻似乎什麼都沒說,導演的觀點,淹沒在過多的形式中

    文字|廖俊逞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大師與瑪格莉特》中,投影範圍從高達百公尺的城牆延伸到整個舞台,給人一種整個舞台連成一片的錯覺。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技術懾人穿越時空 開放演繹卻難覓感動

    俄國作家布爾加科夫最後的作品《大師與瑪格莉特》,經合拍劇團導演麥克伯尼改編搬上舞台,並在今年的亞維儂藝術節演出。小說原著具體描繪莫斯科的情況,並突破線性結構讓故事穿越時空互相映證或反詰,麥克伯尼也運用精準的舞台技術,大範圍投影融合動畫,讓場景與角色變換多端;但劇中均等演繹的故事線,卻讓人感到處處談到卻無法讀出核心,而開放式的結局也讓觀眾在看戲時因充滿選擇而飽含疑問。

    文字|鄭成功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藝術交錯孕育 綻放創作力量

    藝術是有生命的。不但單在創作時,其自身能夠逐漸成長茁壯,臻於完美。更神奇的是,如同上天的恩賜,它還能讓自身所散發的光芒,與其他的創作元素進行光合作 用,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繁衍成延續另一個創作的力量。在本月份雜誌【封面故事】與【特別企畫】單元所介紹的兩個作品,都是在如此藝術創作的交錯孕育中, 綻放的生命之花。 在 水墨柔韻潑灑下、雲霧飄渺間,不同層次的景深交疊,讓舞者彷彿置身於虛實交錯處,流轉氣象萬千。從《行草》、《行草貳》到《狂草》,編舞家林懷民讓接受完 整西方現代舞訓練的雲門舞者,重新歸零。以靜坐、太極導引、拳術、書法等中國傳統訓練,用肢體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絕奧。在兼具粗獷與細膩氣韻流動中, 「以書起舞」的雲門,艷驚全球。本月【封面故事】所介紹的雲門舞集的新作《屋漏痕》,雖然亦是延續此一創作脈絡,但不同的是,它更進一步地掙脫了觀舞者對 於書法的既定印象與想像。 屋漏痕,它所代表的不單只是一段見形辨意、指事辨物的理性思考過程,而是一種書法的意境,也是一種創作的態度。「山水畫裡面或書法裡面都同時講究留白、虛實這類的趣味,所以我們就從這樣的趣味出發;那麼大家會說你不表現書法你要做什麼?沒有!我們在跳舞,跳一個從書法的美學出發為跳板,所創造出的舞蹈。我想它有它獨特的一個面貌!」林懷民如是說。但是要如何具體化、落實化這個「獨特的面貌」,如何從「以書起舞」到「引墨為舞」,而至「一一自然」,是一位藝術家對自己的挑戰,也是雲門舞者們在傾斜八度角的舞台上,不斷地跌倒、爬起、跳躍的背後,對自己的期待。 同樣地,即將來國家兩廳院演出,被喻為「全英最佳肢體劇場」的「合拍劇團」,這次也是從日本的古典文學出發,企圖在劇場表演中,找出全世界人類共通的語言。雖然台灣觀眾對於日本大眾、精緻文化並不陌生,但是能夠跨界請來日本劇場、電影、

    文字|黎家齊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合拍劇團作品A Dog's Heart。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英最佳肢體劇場 找出人類共通的語言

    如果說要用幾句話來形容合拍劇團劇團的風格與特色,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點:從演員的身體出發,集體創作,想像力強、視覺強烈,具國際性與世界觀。要說明以上的特色,就不得不提到劇團的靈魂人物麥克伯尼,與他的老師賈克.樂寇的關係。

    文字|馬照琪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合拍劇團作品《終局》Endgame。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邊緣到主流 英倫劇壇獨樹一幟

    合拍劇團的創團成員大多畢業自法國賈克.樂寇學校,該校以小丑及肢體訓練出名,也因此合拍劇團經常被歸類為「肢體劇場」。從另一個角度看,合拍劇團或許從樂寇的訓練中,啟發集體創作方法,這正好契合當時八○年代英國劇場,新生代劇團興起一股「編創劇場」的勢力,若把合拍劇團歸類為「編創劇場」也不為過。

    文字|鄒鳳芝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合拍劇團的作品除了故事之外,結合了從裝置藝術家、音樂家提供的各式元素,充滿了不同媒材間「互動」的知性美感。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即興、多媒體 「變」出互動的驚奇--合拍劇團的劇場美學

    導演麥克伯尼在合拍劇團進行的一系列創作,從村上春樹小說改編的《象的消失》The Elephant Vanishes,到由日本偶像深津繪里擔綱的《春琴》等等,都使用了多媒體影像,用即興排練的方法,融入演員的故事。即使故事梗概是從文學性濃厚的小說改編,舞台上的說故事方法,依舊充滿了精采的畫面和情節,跳脫原著文字的限制,自成一格。

    文字|王紀澤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觀眾「聽」到心裡去 「看見」消失的大象

    合拍劇團被稱之為英國肢體劇場第一天團,正在於他們善於轉化的技巧能力。麥克伯尼說:「一個演員如果忘記如何像一個小孩般玩耍,他就不應該選擇演員這條路。要能感受到發展一個行動的樂趣以及在行動的內在中所發生的事。遊戲所牽涉到的,永遠都是創造出具有想像力的行動來。」所以即使每次創作過程不盡相同,但精神都一樣,就是怎麼讓消失的大象被看見。

    文字|耿一偉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是空間韻律的語言 文字故事的「具體措辭」

    舞台自有文字,這是麥克伯尼在劇場所寫下的新地平線。觀眾進劇場,再也不用只是不斷地聽著台詞、台詞、台詞合拍劇團從一九七○年代末在劍橋大學的學生社團開始,到一九八○年代以小廂型車四處巡迴學校、藝術中心、小型聚會,再到今日享譽國際的劇團。持續以舞台文字穿越不同領域,甚至不同文化,而不是要對峙──或許,這就是麥克伯尼足以保持創造力的公開密技。

    文字|秦嘉嫄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合拍劇團藝術總監

    麥克伯尼 把故事說到在觀眾心中「活」起來

    是劇場導演,也是跨劇場、電視與電影的演員,文學底子深厚、卻又具備肢體劇場功夫的麥克伯尼,對劇場的思考與創意,與其他劇場創作者有何不同?對於與另一個文化的跨界合作,他又有什麼樣的體會?透過越洋專訪,讓我們在其作品《春琴》到訪台灣之前,先走進麥克伯尼的世界。

    文字|王紀澤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春琴》中的笈田與深津繪里的對手戲。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谷崎潤一郎的作品出發

    《春琴》星光熠熠 展露獨特日本美學

    由谷崎潤一郎的散文《陰翳禮讚》與小說《春琴抄》改編的《春琴》,是一個古典的日本故事,運用了多重視角,有數個敘事者,用多方說法,在舞台上將三味線宗師春琴的一生呈現出來。劇中不但有實力派的日本女星深津繪里,還有常與彼得.布魯克合作的笈田勝弘,更請來大師級人物本條秀太郎寫作全劇的三味線音樂,熠熠星光令人不能忽視!

    文字|王紀澤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春琴》主要演員

    笈田ヨツ 帶領觀眾看見舞台之外的「想像」

    由兩廳院主辦、被形容是年度最好看的劇場作品《春琴》,演出後在劇迷之間的討論回響不斷,當眾人讚嘆英國導演麥克伯尼巧妙的舞台空間運用、多重複聲的敘事手法,女主角深津繪里從小女孩演到少婦的精湛演技與聲音表演,及畫龍點睛的三味線宗師本條秀太郎之外,可別忽略貫穿全劇的主要敘事者,七十七歲的笈田ヨツ(YoshiOida,前譯笈田勝弘)。這位跟隨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長達四十二年的日本演員,在歐美劇場界享有極崇高的聲譽,甚至可以當成是實踐布魯克劇場精神的最佳演員代表。本刊特別於此次演出期間專訪笈田先生,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位偉大的亞洲現代劇場演員。

    文字|謝東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賽門.麥克伯尼是一個對工作嚴謹又要求嚴格的人,但私底下又像是一個小孩子般任性可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玩得自在開心 重新認識自己

    上個月帶領《春琴》來台演出的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尼,也趁此次訪台,應兩廳院之邀,為台灣的劇場工作者進行一場工作坊。出語珠璣不斷、創作觀點獨特的麥克伯尼,在工作坊中提供了什麼獨到密技?本刊特邀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擔任此次工作坊翻譯的新生代編導蔡柏璋,為讀者寫下他的第一手觀察。

    文字|蔡柏璋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英國合拍劇團《春琴》、「石井漠」華麗經典

    前衛西方碰撞東方傳統,會擦出什麽火花?總是特別令人期待!被喻為全英最佳肢體劇場的合拍劇團(Complicite),取材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文學作品《春琴》,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結合操偶、戲劇、多媒體、視覺化肢體等,打破語言、國界藩籬,跨越文化差異,融合生活的物件,開創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 國寶級的「阿嬤舞姬」李彩娥女士,在二○○九年世界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時,雖罹患白內障而視力模糊,但她仍登上六米高的球形流動舞台,魅力四射地優雅舞動,讓全球有目共睹!她的堅持與執著精神令人極度敬佩。今年李彩娥為緬懷日籍恩師石井漠,募集舞壇新秀並且重建、創新經典代表作,讓大眾可以再度欣賞八十六歲的舞蹈大師丰采,難能可貴!其口述歷史專書《飛舞人生》,更值得推崇!

    文字|俞秀青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英國合拍劇團《春琴》

    很少看表演,一是自己的氣質知識都未夠班,每每想看也不知從何挑起;再是身為庸俗之人,其實不太有臉踏進國家殿堂。之所以想看英國合拍劇團的《春琴》,既不是因為劇團,也不是因為谷崎潤一郎,為的是日本女星深津繪里。 雖然谷崎潤一郎的作品還是讀了些,對他那種幽微深刻細膩糾纏揪心的敘寫也不算太陌生,但因為自己對戲劇演出的陌生,是以從來也無法想像那些蘊藏在文字裡面的濃烈與焦慮不安,會怎麼在舞台上化開來。而當前幾日在某處拿到《春琴》的宣傳品,看見劇照中深津繪里操偶的沉靜姿態,不知為何,竟往漫畫《明日的王樣》中,那部《逆歲之岬》的氣氛聯想。突然覺得,假若今年只有看一部戲的扣打,那應該就是這部了。 只能說,幸好我今年看戲的扣打還沒用掉。

    文字|陳阿腸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