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互动剧场《学良事变》在古迹级的孙中山博物馆内演出,历史氛围浓厚。(张志伟 摄 一条裤制作 提供)
香港

古迹活化当剧场 《学良事变》带入历史氛围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最近积极发掘辖下古迹容纳演艺活动的可能性,看来是针对场地多元性不足与缺乏个性的相应策略。如「咏怀古迹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馆内进行,其中历史互动剧场《学良事变》就选在孙中山博物馆演出,观众反应热烈,表示该剧在充满历史氛围的空间内重现「历史」也制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间。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最近积极发掘辖下古迹容纳演艺活动的可能性,看来是针对场地多元性不足与缺乏个性的相应策略。如「咏怀古迹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馆内进行,其中历史互动剧场《学良事变》就选在孙中山博物馆演出,观众反应热烈,表示该剧在充满历史氛围的空间内重现「历史」也制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间。

香港政府近年积极推动活化古迹的政策,二○○八年发展局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把老建筑物或闲置空间重新利用,同时与民间非营利团体连结成发展伙伴,由团体提出活化方案,政府则提供前期运作资金。目前第一、二期被选入的活化目标,如建于上世纪六○年代北九龙裁判法院、建于三○年代的唐楼大宅「雷生春」等都将分别作为视觉艺术教育与中药保建及社会服务的发展;当中针对表演艺术为目标的活化项目暂时还未见到有组织能够取得具体成绩。

香港演出场地政策以官方为中心一直是艺文发展的窒碍,场地的多元和灵活性一直为业界所诟病,即使民间自发在不同空间寻找可能性,但亮眼的例子仍然少有。如古迹活化的先行者艺穗会独立运作了卅年,目前是中环的文化地标,也孕育了很多业余和小型剧团的创作;至于活在「边缘」的土瓜湾牛棚剧场,则是走非主流路线的「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和一票小剧场爱好者的聚脚之地。

古迹变身剧场  须考量硬体问题

不过以古迹作为演出场地本身有不少硬体的问题要解决。像艺穗会就一直传说会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工程,而牛棚剧场当年为了强化灯光元素,需要在原来的建筑物内加建铁架才能承托,地板也因排练和演出次数增加而不断耗损,这些场地维持的费用对独立艺团来说是相当沉重的压力。至于新近发展并成为年轻舞者或编舞发表新作场地的石硖尾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黑盒剧场,则因原来工厂大厦结构的限制,即使是全新改装,但对演出就面临舞台两边缺乏出入空间的问题。可见古迹若要变身成合于表演的场地需要周详考虑,同时场地周边的设施与配套亦不可忽视。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最近积极发掘辖下古迹容纳演艺活动的可能性,看来是针对场地多元性不足与缺乏个性的相应策略。「咏怀古迹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馆内进行,而当中尤以位于半山区卫城道的孙中山博物馆的使用较频繁,容纳过包括舞蹈剧场、儿童木偶剧、音乐会等不同类型的尝试。馆址建于一九一四年,原称「甘棠第」,是香港殷商东胞弟何甘棠的私人住宅,大楼属英皇爱德华时期古典风格,保育完整;后来由政府接手活化为孙中山纪念馆并于二○○六年揭幕。孙中山在当年在港活跃地点即位于纪念馆一带,因此,这个空间不论在历史和文化上皆别具意义。

古迹内演历史  互动剧场引深思

所以最近「咏怀古迹」推出历史互动剧场《学良事变》观众反应热烈,不少在演后谈中表示是首度访馆,而在充满历史氛围的空间内重现「历史」也制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间。《学》剧以两位演员分饰不同面貌的张学良,探索他在事变前后的挣扎,也加入了他与红颜知己赵一荻(赵四小姐)的感情描写。导演不吝于空间探索,观众除了在主要大厅内观赏外,亦分组轮流在纪念馆不同空间欣赏三段独角戏,演员穿旗袍从楼梯进场一段是别具韵味,虽然灯光设计因场地所限力尽简约但不影响观感。

诚然历史剧不容易处理,往往失据在再现与想像之间;即使《学》剧邀请观众代入张学良处境思考历史改写的可能,但最终作品选择因循历史轨迹,想像止于空间却未及历史。不过这尝试对年轻观众来说却是难得的体验,常说新一代缺乏历史感,在古迹中重溯之未尝不是探索的开始。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