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多钮手风琴随著欧洲移民来到阿根廷,成为当地平民音乐的灵魂。(达志影像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流浪之音.手风琴 手风琴的世界流浪曲

跟著移民走 漂泊天涯唱心声

手风琴实在是个贴近人民的乐器,它并不喜欢演奏专属于王公贵族的宫廷音乐。手风琴弹奏的不是雍容典雅与高贵华丽,而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印象与真实感受。随著辛苦的人民到各处讨生活,手风琴也跟著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为演奏当地音乐的重要乐器。

手风琴实在是个贴近人民的乐器,它并不喜欢演奏专属于王公贵族的宫廷音乐。手风琴弹奏的不是雍容典雅与高贵华丽,而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印象与真实感受。随著辛苦的人民到各处讨生活,手风琴也跟著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为演奏当地音乐的重要乐器。

听到手风琴的声音,心中总会扬起一种异乡的氛围,仿佛闭上眼睛,人就随著音符飘到了欧洲的咖啡馆。但如果你是在遥远的异乡听到了手风琴的声音,有时却反而会在琴音中感觉到温暖与亲切,有如来自家乡的呼唤,在不知不觉中流泄进心底,兴起一种思乡的情怀。

手风琴的声音,遥远却又亲切,仿佛作梦般满足了心中的甜美幻想,却又真实的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悸动。似乎这个乐器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魔力,能带著我们的心到很遥远的地方。

中国老祖先在三、四千年前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簧片震动来发声的乐器——笙,十七世纪左右传到欧洲后竟促成了后来手风琴的发明。也许这也是手风琴的声音总令我们觉得遥远却又亲切的原因之一吧!

贴近人民的乐器  随著移民四处去流浪

手风琴这个十九世纪才在欧洲发明的乐器,同样的发声原理,在欧洲各地却有著多种不同的躯壳、音色、名称与弹奏方式,但不管各种手风琴在外观或音色上多么不同,却大多都是用来弹奏著与市井小民最贴近的民谣与舞曲。咖啡馆里的手风琴(Accordion)(注1)可能正伴随著咖啡的悠闲而弹奏著浪漫的法国香颂,巷弄中的巴扬琴(Bayan)则带领著围观的人们吟唱著动人的俄式风情,而广场边的Concertina(编按:六角手风琴)又轻快地舞出几位爱尔兰舞者的轻盈脚步……

手风琴实在是个贴近人民的乐器,它并不喜欢演奏专属于王公贵族的宫廷音乐。手风琴弹奏的不是雍容典雅与高贵华丽,而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印象与真实感受。于是一首属于某个地方的民谣,透过手风琴的动人诠释与轻易触动人心的音色,仿佛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群人,那一块土地,与那一种氛围。每句旋律都像在诉说著当地的动人故事与温暖情感。可能是开心的,可能是痛苦的,但绝对是真实的。当我们听著手风琴,短短的几分钟内,我们的心已经流浪到了万里之外。

随著辛苦的人民到各处讨生活,手风琴也跟著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为演奏当地音乐的重要乐器。像是多明尼加的merengue舞曲及哥伦比亚的cumbia舞曲,它们都同样融合了非洲、欧洲及当地的传统音乐,也不约而同地都大量使用了手风琴来营造欢乐动感又真实亲近的气氛。而在这些手风琴的流浪故事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阿根廷探戈音乐中的灵魂乐器——班多钮手风琴(Bandoneon)。

忧郁的班多钮  弹奏学习超困难

第一次听到班多钮手风琴的人可能很快会发现它的音色很特别,甚至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仔细地看著班多钮手风琴后,则通常会惊讶于其外观与弹奏上的困难度——左右两侧各数十颗的小圆钮,排列散乱而找不到规则,而且随著手风琴往外开或向内阖时,每颗钮可以发出两种音高……举世闻名的探戈音乐大师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曾经这么形容这个乐器:「班多钮手风琴完完全全是魔鬼的作品。你一定是疯了才会想学这个乐器!」

班多钮手风琴约发明于一八四六年左右。德国人Heinrich Band(1821-1860)受到concertina手风琴的启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班多钮手风琴。这种手风琴的音色不同于其他手风琴的甜美轻柔,而是给人一种较为深沉的感觉,于是比较贫穷的小教堂可能用班多钮手风琴替代昂贵的管风琴,宗教队伍也因为这种手风琴的加入而在行进中有了适合的乐器。除此之外,这种手风琴也能做出较强较清晰的节奏,因此在许多地方也用于民谣或舞曲之中(时至今日,欧洲某些地方性的音乐节庆仍可见到由班多钮手风琴所组成的大乐队)。

至于在德国发明的班多钮手风琴为何会流浪天涯到阿根廷,甚至成了探戈音乐的灵魂乐器呢?

话说在西元一八五三年,阿根廷当政的自由派政府开始大力鼓励欧洲人移民阿根廷,开启了当时许多中下阶层辛苦人民的移民淘金梦。到一八八七年时,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总人口四十四万中,移民人口已占了廿三万。原居住在阿根廷彭巴草原的原住民牛仔(Gauchos),经过中美洲而输入的黑人,早期殖民时期的欧洲人,以及一八五三年之后大量移入的欧洲人等,在文化上产生了强烈的融合碰撞(因此在阿根廷探戈的音乐中也常可见黑人音乐、原住民的米隆加节奏、以及habanera、polka等欧陆音乐的踪迹);而大量移民造成严重的住宅与工作问题、难以想像的男多女少、各种族群间的冲突与融合、移民者的致富梦碎等,在这些背景下萌芽的探戈音乐,也自然地抒发出对时局的失望、对家乡的思念、对爱情的心碎、以及对未来的不安与期待等不同情绪。

阿根廷新住民  摇身变成探戈音乐灵魂

在这种时空背景下,班多钮手风琴也随著欧洲的船员与移民者一同流浪到了阿根廷这个新天地。甚至有人说第一支班多钮手风琴就是某船员为了换酒喝而留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这个探戈刚开始萌芽的时候,音乐还以长笛、小提琴、吉他三重奏为主,此时当然不会有人想到,这个从远方漂泊而来的新住民,日后会成为阿根廷的灵魂——探戈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

大约在一八九五至一九二○年期间,这个时期的探戈仍专属于市井小民,乐手亦多为业余乐师而非职业音乐家,即使当时许多著名的乐手仍从事如排版工人、泥水匠、铁路工人、送报童、海报画家、技工等工作。当时有一些探戈乐手注意到了班多钮手风琴这个乐器具有动人的绝佳诠释能力,尤其激烈又具张力的节奏特性更是非常适合探戈音乐因受到舞蹈影响而愈来愈强调节奏的发展,于是开始大力推广与使用。名探戈音乐家Roberto Firpo更创立典型探戈乐团(orquesta tipica)的编制:钢琴、班多钮手风琴、小提琴、低音大提琴,从而奠定了班多钮手风琴在探戈音乐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一九一五年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巴黎等城市已开始出现了小酒馆探戈文化。一九二○年第一个阿根廷探戈乐团在巴黎登台演奏。巴黎上流社会对于探戈的高度接受也开始造成阿根廷中上阶层的跟进。这也是流浪异乡的班多钮手风琴第一次光荣地回到故乡欧洲。

随后探戈音乐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探戈之王——名歌手卡洛斯.盖德尔(Carlos Gardel),在一九二六年唱片录音普及化之后,一直到一九三五年去世之前,更是为南美洲以及欧美带来一股排山倒海的探戈热潮(同时期的英国无法接受阿根廷探戈的激情与直接,而开始制定所谓的英式标准舞探戈)。一九四○年代开始,随著阿根廷工业的跃进,布宜诺斯艾利斯展现了「南美洲的巴黎」的风情,而探戈已成为当时的布宜诺市居民生活重要部分。探戈进入了黄金时期,班多钮手风琴也更进一步成为了阿根廷探戈的象征。此时期阿根廷探戈的风潮已经吹到了日本,甚至是当时异国风情浓厚的上海。(您可注意到,在电影《色戒》当中,女主角王佳芝坐在外国租界的咖啡馆中,正是播放著班多钮手风琴所演奏的阿根廷探戈舞曲?)

皮亚佐拉编织入乐  手风琴跃上音乐殿堂

五○年代之后,阿根廷军政府政变上台并且打压探戈,探戈音乐家被牵扯入狱,通宵达旦的舞会被全面禁止,探戈全面进入被迫地下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就在这个时期,旅居欧洲的皮亚佐拉将爵士乐与古典乐以更学院的形式与更实验的风格融合进探戈中,创造了崭新的听觉效果,开创了所谓的「新探戈」(Nuevo Tango)。皮亚佐拉的作品不仅成功地征服了欧美甚至全世界,也使得全世界都开始注意到皮亚佐拉动人旋律音色的来源——班多钮手风琴。班多钮手风琴的知名度也从此登上了史上最高点。今天在台湾,许多人知道探戈音乐或者班多钮手风琴,其实正是因为皮亚佐拉的动人作品。(注2)

班多钮手风琴,一个为了民谣与宗教音乐而诞生的平民乐器,流浪到万里之外的阿根廷成为当地平民音乐的灵魂,为当时人们倾吐了多少抑郁,却又在多年之后再次流传到全世界,成为举世探戈乐迷聆听的焦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相同的是每个人的心中仍总有一块空虚,在听著班多钮手风琴如泣如诉之际,获得了温暖的填补。

而手风琴的流浪,就像是我们漂泊的心,其实从未结束……

 

注:

1. 国人所熟悉的钢琴键盘手风琴,包括流行歌曲〈流浪到淡水〉中的手风琴即属于Accordion。

2. 即便是在探戈黄金时期的尾声,探戈音乐乃至手风琴仍被阿根廷部分人士视为中下阶层产物而无法接受。1953年皮亚佐拉32岁时,以交响乐作品Buenos Aires赢得 Fabien Sevitzky 大赛首奖,但其演出音乐会结束时,却因为一部分观众认为交响乐团中加入两只班多钮手风琴对于崇高的交响乐非常不敬,而甚至爆发了斗殴事件。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