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嘉明的「常民三部曲」选择以常民的身体与通俗文化,作为阐述过去记忆、联结世代情感的切入点。(许斌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湾神话七○/演出先探 专访《李小龙的阿砸一声》编导

王嘉明 打造常民记忆的剧场行李箱

从《麦可杰克森》开始,以「爱玩」出名的剧场导演王嘉明,展开了他的「常民三部曲」旅程,最新的一站来到一九七○年代——新作《李小龙的阿砸一声》,以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为精神主轴,不谈人物传记,而是将当时台湾人作为民族心理依归的「龙」之象征,转化为结构复杂的家族传说。王嘉明说,从流行文化来看,台湾其实是一个混杂体,而他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谈台湾历史,更能贴近「我们的皮肤」。

从《麦可杰克森》开始,以「爱玩」出名的剧场导演王嘉明,展开了他的「常民三部曲」旅程,最新的一站来到一九七○年代——新作《李小龙的阿砸一声》,以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为精神主轴,不谈人物传记,而是将当时台湾人作为民族心理依归的「龙」之象征,转化为结构复杂的家族传说。王嘉明说,从流行文化来看,台湾其实是一个混杂体,而他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谈台湾历史,更能贴近「我们的皮肤」。

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李小龙的阿砸一声》

5/1314  1930   5/1415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观看历史的角度有很多种,教科书上对于历史事件的选择与诠释,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一种。但很显然地,在教育体制的规范下,书本里的「知识」与生活中的认知总有一段遥远的距离。而历史的解读权往往还受政治或学院派别操弄,以至于「历史」二字承载过多意识形态。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能从自己的角度诠释历史?其实,回顾生活的同时,我们已经展开了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书写。创作,也是一种,而且有更大的分享与开放自由度。

身为剧场导演,王嘉明向来特会玩语言和流行符码、声音和空间的混杂游戏,批判藏在台词里、象征藏在叙事里,炫技学舌却饶富深意;总将形式翻了又翻,誓要将剧场的各种可能玩到不能再玩。始于《麦可杰克森》,王嘉明创造了新的表演形式:以演唱会式的华丽沸腾能量,与粉丝般的激情宣告,带出台湾一九八○年代的流行文化与集体现象。然而,说了一个十年,就有另一个十年也等著,王嘉明以自己的出生年代为座标,像是溯源、也像重新开挖,从七○年代继续探索,就此展开他的「常民三部曲」。

三部曲的格局庞大,王嘉明选择以常民的身体与通俗文化,作为阐述过去记忆、联结世代情感的切入点。每部以十年为一单位,构筑台湾人的生活史诗,却非老老实实地搬演岁月的进程。新作《李小龙的阿砸一声》,从命名便可感受其建立多重意涵的企图。以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为精神主轴,不谈人物传记,而是将当时台湾人作为民族心理依归的「龙」之象征,转化为结构复杂的家族传说。创作手法让人联想到马奎斯的《百年孤寂》,家族的魔幻色彩隐喻世代处境,情爱沧桑与茫茫命运,讲述的是时局变化下的追寻与迷惘。

毕竟,王嘉明不是为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怀旧,他苦修七○年代的考古学,从国际政治、社会新闻、流行文化相互纠缠的十年里,看见一个混合著沉痛和搞笑、恐怖和娱乐、谎言和梦想的剧场,反映台湾让他最感兴趣的「杂」。于是有了「常民三部曲」、有了充满密码的《李小龙的阿砸一声》,运用剧场的游戏质地,这次,且看王嘉明如何诠释七○年代特色,形塑出一个既复古又科幻的奇想神话。

这里,让我们透过与王嘉明的访谈,了解他如何建构出这样的剧场神话:

 

Q你是如何有创作「常民三部曲」的想法

A预告一下,其实我现在有四部曲了!先回头说,当初是因为想做《麦可杰克森》这个题材,也和我自己以前喜欢跳街舞、练武术有关,我就是喜欢有点杂的东西,通俗文化本身就是最受欢迎的大杂烩。所以做《麦可》时,我马上想到李小龙,想到两部曲就觉得一定要做三部曲:谈台湾历史,但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

政治上,我们常在寻找台湾的定位,但从流行文化来看,台湾其实是一个混杂体。史学研究有一门「年鉴学派」,强调的就是,从价值观、对时间的看法等来看历史,不一定是政治事件,因为历史有很多层次。所以我觉得,四部曲应该从流行文化谈常民生活,这跟我们的皮肤是比较接近的,而不是呆坐在教室里,单方面地被灌输。

 

Q:三部曲在形式上各有什么差别与特色?

A我常说台湾像一个胃,消化能力很强,可以把别人的东西消化成自己的。虽然三部曲的内容讲的是台湾的常民生活,但题材上我故意都找国外的流行文化为代表:八○年代的麦可.杰克森来自美国、七○年代的李小龙从香港发迹又到好莱坞、九○年代就是日剧,风靡台湾的程度,搞得那时候人人都想学日文,就算不学,也会来上几句「阿依稀ㄉㄟ鲁」。这些元素都可以代表当时台湾的某种氛围和认同。

不同部曲则要有不同的叙事形式区隔,创造更丰富多元的层次。因为我觉得叙事形式一旦固定,也会掉入一种很官方的模式。所以我尽量在每部曲里找不同的说话方式,这对创作者来说蛮重要的,我希望不要重复自己才有趣。

至于形式呢,七○年代是科幻神话,而九○年代我已经想好了,要做一出日文爱情音乐剧,所有人都讲日文、唱日文歌,然后下面配中文字幕!呼应当时的语境。可能有人讲一下国语就会被瞪,好像比赛犯规一样。

 

Q:那么第四部曲会是什么呢?

A进入廿一世纪就是网路世界了,这是我们现在的寓言,我想将剧场的空间感压扁成一个平面。我想到的,可能会是一个像电路板的舞台,用很多演员或舞者,没有语言、以肢体表达,接近我们在使用电脑、网路的状态。剧名可能是《i-error》,其实英文的「error」有点像「91101」,它的意思已经在其中了。虽然第一部曲比较没有政治的部分,但接下来几部会穿插,其实也不用刻意回避,自然就会触碰到。

 

Q:为什么七○年代选择的是李小龙?

A人物选择上,主观成分当然很重,但我尽量从资料中找到合乎的逻辑。

李小龙的身分很特别,就好像香港、英国和美国的混合体,但同时又是中国人的英雄形象投射和民族图腾。借由他发展出「龙族」的故事,但是也谐拟了「聋」的隐喻。

七○年代一连串的政局动荡,台湾退出联合国、中日美断交、钓鱼台事件等等,台湾人出现了认同焦虑。产生所谓和对岸相比、「正统的龙的传人」的口号,但同时又有如美丽岛事件,对台湾土地的疾呼;这种关于「龙/聋」的分歧,其实从那时开始,一路延伸到现在的政治生态、奠定今天的社会样貌。

 

Q:为什么叙事形式是组装科幻神话?

A七○年代所有东西都是非常政治的,以至于出现了好玩的现象:因为过于政治而产生非政治性的部分。可以说有逃避意味,也有一种非现实的梦想追寻。

首先,李小龙的形象底层就是种神话意涵。即使到今天,在好莱坞的华人明星都要会打,从杨紫琼到章子怡,现在是周杰伦。这种武打英雄的诞生很像神话的架构。加上七○年代开始流行布袋戏、科幻片、鬼片的类型,所以我选择,由很多独立的小寓言,串接成一则「龙族」的科幻神话。用那些流行元素拼装出科幻感,而台词则像是事件和人物的解码题,暗喻哪些是李小龙的「影子」。

 

Q:如何为这出戏选择演员?

A男演员会多一点,希望视觉上比较阳刚。除了固定班底,也尝试不同质感的演员,找有趣的搭配。因为我是不太懂得解释的导演,所以我需要更主动、更会玩的演员。

邀请张榕容合作,最主要是她的资质,除了混血儿的外表,她在表演上有很柔也很中性的一面,加上她很愿意尝试,可以玩出不同角色。

 

Q:可以提供一些七○年代的通关密码吗?

A就像作画时,会选什么水果或风景,这些选择,是为了剧场视觉与听觉的考量,可以构成什么感觉和氛围。流行元素的选择包括了:西方的摇滚、爱国电影、合气道、恰恰、民歌、邓丽君等等。七○年代也是六○年代产物的延续,从电影就可以看出来,《超人》、《大法师》、《大白鲨》,或是国内的卡通《宇宙战舰》、《科学小飞侠》等等,都是处在幻想阶段。

 

Q:谈谈这次的剧本写作吧!

A这个本,其实是将多年前写的一些东西拿出来改编。看著那些感觉陌生的文字,很惊讶当时的自己在想什么,也发现一直都很迷恋、重复的原型。

重新考古、创作,觉得在这个剧本的语言和声音使用上,要带有一点村上春树的味道:很重的抒情感夹杂一些论述。就好像布袋戏或当时的官方语言,甚至李小龙的台词都是很文以载道的。七○年代的媒体语言,是以情感阐述责任感。所以希望能点出这种感觉,营造出空间和时间感的关系。

 

Q:创作「常民三部曲」必须回顾过去,觉得自己因此怀旧吗?

A其实我的记性非常非常差,很多东西都是为了作这出戏才找回来,所以没有怀旧感。对我来说反而好,否则情绪陷进去,很多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尤其是当互相牵连的因素很复杂,为了要使用,必须拆解它们的符码,反而可以重新思考。再说,就是因为自己失忆,更想要找回那股生命力和能量。不过,当然也有听到某些歌,想起是我当年失恋时听的,就忍不住觉得「呜~我一定要用!」

 

Q:你心目中最代表七○年代的是什么?

A「行李箱!」

那时候有一个电视节目叫《法网追追追》,直接将命案分尸的画面放到电视上,叫观众认尸,很恐怖耶!五股箱尸命案闹得满城风雨,大家看到行李箱都会毛毛的。那时候电视的尺度居然这么大,比现在还超过,争议实在太大,节目最后也被停掉了。有这么具里程碑的事件,我一定要让行李箱被拉上舞台。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台湾七○年代事件簿

整理  廖俊逞

 

1970

-遭跟监长达四年的异议分子,台大政治系教授彭明敏,偷渡出境成功。

-由中视制作,台湾电视史上首部连续剧《晶晶》播映完毕,时间长达五个月。

-于台视播出,创下高达百分之九十收视率的黄俊雄布袋戏《云州大儒侠》,遭政府以「影响农工作息」为由禁播。

-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于美国纽约访问遇刺,涉嫌的台独联盟成员黄文雄、郑自财被捕。

-警方全力扫荡「竹联帮」,逮捕陈启礼等首要分子。

-第一座核能发电厂于石门乡动工兴建。

-田径女将纪政获亚运金牌。

-世界少棒赛在美国举行,中华七虎队首战败给尼加拉瓜队,卫冕失败。

 

1971

-台湾退出联合国。

-台大近千名学生为保钓运动示威游行,向美日大使馆递抗议书。

-警备司令部召开会议,加强取缔嬉皮、奇装异服、长发。

-台湾省家庭计划推行委员会,推出「两个孩子恰恰好」口号。

-中华电视台开播。

-南北高速公路开工。

-美国总统尼克森特使雷根抵台参加建国六十年国庆庆典。

 

1972

-国父纪念馆落成启用。

-政府推行「客厅即工厂」运动。

-关杰明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中国现代诗人的困境」,引发现代诗论战。

-美和少棒队为台湾拿下首次世界青少棒冠军。

-中日断绝外交关系。

-蒋经国就任行政院长,提出十项革新计划,包括公教人员不得滥发喜帖、讣闻;不得进出声色场所;停止建筑办公房舍等。

-全长一百八十二公里的南横公路全线通车。

-教育部文化局函知三家电视台,限制方言节目播出每天不得超过一小时,晚上六点半后,闽南语节目限由一台播出,三台各轮流十天,另,每天只能播放两首闽南语歌曲。

-李小龙在电影《精武门》飞踢砸烂「东亚病夫」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

 

1973

-我国输出占国内生产毛额百分之四十五,超越原居首位的荷兰。

-大学联考全面改采电脑阅卷。

-唐文标连续为文批判现代诗,掀起「唐文标事件」

-亚运执行委员会通过排我纳中共提案。

-云门舞集首次公演,林怀民率十二名舞者演出。

-高雄、基隆两港区解除光复以来的宵禁。

-牯岭街旧书摊迁往光华商场。

-针灸麻醉新发展,产妇进行无痛分娩。

-李小龙猝逝,《死亡游戏》成为未竟遗作

 

1974

-台湾首座蜡像馆在大同水上乐园竣工。

-义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中国》在三台联播。

-立法院首次审查中央政府的总预算

-华视连续剧《包青天》大受欢迎,数月不衰。

-日本与中共签署民航协定,外交部宣布中日航线停飞。

-中华棒球队首获三冠王 。

-中美合制F-5E机出厂。

-残障青年郑丰喜获杰出青年奖。

-日军强迫征召前往印尼作战的台东山胞李光辉,在藏匿丛林二十九年后被寻获。

 

1975

-首部彩色卡通影片《封神榜》上映。

-「中影文化城」落成开幕。

-连任五任的总统蒋中正去世,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蒋经国获选为执政党中委会主席。

-胡金铨的电影《侠女》在坎城影展获得最佳摄影技术奖。

-《台湾政论》创刊,由黄信介任发行人,张俊宏任总编辑,发行四期后被迫停刊。

-为防止青少年吸食强力胶,政府决定在强力胶中添加芥子油,使具刺激性和作呕感觉。

-李双泽淡江可口可乐事件,民歌运动的滥觞。

 

1976

-发生五股箱尸命案。

-电视剧《寒流》在三台联播。

-素人画家洪通首次画展。

-台湾首次发生火车对撞。

-我国首度在远东区少棒赛失利。

-爱国电影《梅花》上映。

-我国退出第廿二届蒙特娄奥运会。

-首届联合报文学奖举办。

-台中港竣工启用。

-自称韩愈后代的韩思道,控告《潮州文献》发行人郭寿华有毁谤韩愈之嫌。


1977

-卡通「科学小飞侠」中视首播。

-台北市公车开始联营。

-中共空军中队长范园焱驾机投奔自由抵台。

-乡土文学论战展开。

-省议会抨击许信良著作《风雨之声》毁谤同仁。

-空军实施人造雨成功。

-教育部通令学校教唱由蒋纬国改编的爱国歌曲〈梅花〉。

-我国首座核电厂正式启用,进入核能发电时代。

-五项地方公职人员投票,中坜国小选务人员疑似妨碍投票行为,激动群众愤而捣毁焚烧警局,爆发「中坜事件」。


1978

-江子翠分尸案宣告侦破。

-蒋经国当选第六任总统,谢东闵当选副总统。

-总统任命林洋港为台湾省主席,李登辉为台北市长。

-北市敦化南路的林安泰古宅拆迁。

-许常惠录制卅五年前轰动世界音乐界的布农族〈祈祷小米丰收歌〉。

-南北高速公路通车。

-第一届时报文学奖举办。

-行政院通过开放观光护照。

-美国宣布与中共建交。

 

1979

-中(台)美断交。

-中央银行成立外汇市场,实施机动汇率。

-警备总部以「涉嫌参与匪谍吴泰安叛乱」之名,逮捕反对运动大老余登发父子,许信良率反对派人士抗议,为戒严以来首次政治示威游行。

-桃园中正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王玉云任市长。

-《美丽岛》杂志创刊,网罗当时最重要的党外人士,酒会在北市中泰宾馆举行,数百名群众在在外高喊抗议,是为「中泰宾馆事件」。

-李登辉推动首届台北市音乐季。

-十四家统一超商开幕。

-国际奥会通过决议,容纳中共入会,要求我更改名称、会旗、会歌。

-「美丽岛事件」在高雄爆发。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