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相關文章 59 篇
  • (由左至右)高翊愷、王嘉明、李銘宸
    跨界對談 王嘉明X李銘宸X高翊愷

    是我們生產過量,還是市場尚未打開?

    劇場演出的數量與密度飆高,其實是2022年下半年最為明顯的寫照。疫情政策走向持續開放、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等因素,導致往年在補助機制與預算消耗下都會有大量演出的秋、冬兩季,無疑是錦上添花(或許是火上加油?),甚至,這種從製作數量出發的觀看,往往也被連結到「觀眾數量」、「作品品質」等疑問;於是,我們也會想像,怎樣才是優良的創作頻率與市場? 從「創作的過度生產」開始思考,這次對談邀請了今年可以說是創作量最多、領域也最廣的導演王嘉明,以及睽違3年終於推出劇場創作《超級市場Supermarket》的李銘宸,企圖作為對照組,窺視劇場導演的不同創作節奏;同時也邀請表演藝術製作人、經理人高翊愷,嘗試在製作內部與觀察外部的位置,檢視今年的特殊狀況,如何延續著過去,然後回應未來的台灣劇場趨勢。

    文字|黎家齊、吳岳霖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王嘉明(左)與鄭宗龍(右)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王嘉明 ╳ 鄭宗龍

    找到你創作的那顆石頭,用力砸向自己的腳

    相差5歲的劇場導演王嘉明與編舞家鄭宗龍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同樣生於1970年代,曾合作過《文森梵谷》 (2006)與《麥可傑克森》(2011)。如今看來,創作光譜各異其趣的兩人,當年卻在彼此的作品中,都看見了縝密結構中藏著的共通玩性,他們因此經常展開藝術的討論。 3月中旬,國家兩廳院舉辦了2022 TIFA「開箱!藝術家小宇宙!」系列講座,特邀王嘉明與鄭宗龍進行對談,並藉由與兩位創作者相識10餘年的主持人陳品秀穿針引線,將他們現階段的創作思考端上檯面,看10餘年過去,他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煉靈感,找到有魅力、深刻吸引他們的「原石」,各自在新作《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以下簡稱《無題島》)與《霞》中,爽快地砸向自己的腳,在創作的陣痛中碰撞出的新鮮、充滿活力的小宇宙。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4
  • 戲劇 回看亞洲內部矛盾

    《神話學II:人造地獄》 接力述說移工故事

    繼《餐桌上的神話學》後,導演Baboo轉移觀看「亞洲」的方式,持續探尋與自身相關的文化議題,於是透過移工故事的採集與述說,與7位來自亞洲不同國家的表演者陳武康(台灣)、蔡佾玲(台灣)、Anastasia Melati(印尼)、APom Kijreunpiromsuk(泰國)、Rady Nget(柬埔寨)、Russ Ligtas(菲律賓)與Sharanya Ramprakash(印度)將經典名著《神曲》中的地獄、煉獄與天堂化作敘事結構,探索亞洲移工的勞動路徑,構成《神話學II:人造地獄》(後簡稱《神II》)。Baboo說:「這個作品,就是用《神曲》來說亞洲移工。」藉此切入亞洲內部的矛盾,於自我與他者間重新建立彼此觀看的方式。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3
  • 《混音理查三世》劇照
    戲劇 王嘉明vs.理查三世 Round 4!

    聲響塗鴉 製造「真相」

    王嘉明前幾次執導《理查三世》,「聲音」是他始終著迷的元素。在玩過「身聲分離」、現場樂隊與演員人聲撞擊之後,這回的《混音理查三世》,王嘉明說要讓聽覺元素有更多「街頭、塗鴉」的質地,不只讓多位演員以不同聲調扮演同一角色,還讓演員同時斜槓當樂手,毫不避諱地向觀眾展示這些角色與聲響被「製造」出來的過程,因為這些人造感、加工感,正是王嘉明研究《理查三世》的體會,也是他創作《混音理查三世》的重點。

    文字|林冠廷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0/19
  • 周東彥與Baboo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多元創作 探索劇場的「跨」度

    與兩位導演相約在青田藝集,周東彥和Baboo,一白、一黑穿得素樸,對坐在長桌的末端,靠著夜落的窗口。 周東彥可以說是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後,最早前往英國攻讀劇場與多媒體設計的戲劇工作者;歸國後,持續透過影像、光影向世界提問。作品亦總帶著濃濃文學氣味的Baboo,除持續發表創作,曾在《PAR表演藝術》擔任編輯的磨礪,也鋒亮他對文字的掌握能力與發掘題材的可能。 這幾年,兩人累積了豐富的跨國共製經驗,剛好都發表了與同志相關的創作,也運用了新穎的VR科技創作,這些共同點,讓人好奇他們的相關經驗與體會

    文字|林立雄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物種大樂團》排練現場。
    戲劇 王嘉明《物種大樂團》

    劇場大叔瘋玩達爾文 搖滾演員家族史

    從去年《物種起源》到今年《物種大樂團》,雖都與達爾文有關,王嘉明卻是「為了要甩掉之前的連結、觀點、敘述方式,花了更多的力氣。」這次的演員從十歲到六十來歲,不限劇場表演者或素人,還加入了搖滾樂團「大象體操」,他將深入探討演員的家族史,以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十五個章節為骨架,設法給觀眾一條繩索按圖索驥但若有人選擇直接拋下繩子,乘桴浮於海,也未嘗不可!

    文字|郝妮爾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專題

    餐桌上的神話故事 微觀亞洲的現代化旅程

    在新作《餐桌上的神話學》裡,導演Baboo邀請了台灣、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五種不同國家、六位創作者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而他們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話。桌上的食材成了他們的素材、手邊的食器餐具是各種講述故事的道具,他們一起解構再建構、詮釋又轉譯,拆解符碼,導入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文字|陳茂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親愛的人生》 聲光劇團《馬戲暗影》

    TIFA十年,我也忘記跟了幾年。不熟孟若,但我明白短篇小說迷人之處,《親愛的人生》這次表演者包含了演員、舞者、布袋戲偶師,莎妹多次取文學發展作品,好奇這回製作,文字會化成什麼樣呈現。 另一齣想看的是聲光劇團《馬戲暗影》。儘管不是第一次看沙影或光影的表演,但對每次這樣的元素還是仍讓我趨之若鶩,簡單元素更能看出創作者的情感,限制的條件更能看到創作者的想像,不通過語言在劇場和創作者一同靠近。 我也很想看NTT-TIFA策略1號劇團《這我可從沒做過》,不知道在搞什麼的演出都讓我蠻想看的,但那週要進劇場了,很可惜。 文字|王肇陽 劇場演員

    文字|王肇陽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王嘉明與李維菁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給親愛的孟若,那些說與不說的故事

    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王嘉明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作品篇名《親愛的人生》作為演出名稱,他計畫改編孟若,將幾個不同的短篇故事,串接、混揉成一個晚上的演出,那將會是什麼景象呢?於是,我們邀請將孟若稱為「最鍾愛作家」的李維菁,與王嘉明一同聊聊,在深究孟若、改編重寫的路程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給孟若迷的小叮嚀,以及如何在字間行外,讀出那些她選擇不說的事。

    文字|陳茂康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洗車的人將一個又一個的表演者從不同的窗戶與門拉出來,輔之以不同的對待方案。
    戲劇

    後景觀社會時代的影像與物件

    當我們將刷牙、洗手、擦身體等等這些行為與表演者還在車內時的談話連結上時,表演者與物件間關係模式的型態學轉化就很清楚了,這種轉化是Baboo擅長使用的手法,在《重考時光》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發生在比手畫腳這段表演中。表演者利用語意上錯誤卻在語音或姿態形式上具鄰近性的指涉,完成許多意義與脈絡的滑移。這樣的滑移所摧毀的,恰恰是過往階層式世界觀為每個層級所預設之本質、自然、屬性、內涵。

    文字|王柏偉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以圓形的空間迎接一場無止盡的窺伺,讓不自在的氛圍蔓延開來。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嘉明與鳴海康平

    《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道德色彩的箝制 無所不在的監視

    由王嘉明編劇,並與鳴海康平共同執導的《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衍生自喬治.歐威爾的《1984》與契訶夫《三姐妹》,王嘉明從監視、以及由家庭親密衍生出的牽制關係,拉出了一條主線。為了體現與當代連結的監視關係,《三姐妹》時空被搬移到近未來,網路、視訊、針孔攝影無所不在,但戲的場景卻延續《三姐妹》的設定,一直坐困家中,內、外的兩種壓迫,突顯了監視的本質。

    文字|張敦智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重考時光》中,單一事件被表演者「轉化」成各自的動作、敘事、符碼,時間裡的各種事件就是不同「時光」。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停車場裡 重新丈量與世界的距離

    《重考時光》是導演Baboo「視覺藝術介入劇場」的系列作第三部曲,他與視覺藝術家周育正合作,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演出。這是個關於空間的命題作文:停車場是什麼、在停車場又能做些什麼?Baboo的回應是「非地方」,並以日本觀念藝術家河原溫的作品為靈感出發,將停車場這個「不屬於使用者」、具有過渡時空特性的場地概念,延伸到受世界重大事件交織滲透的個人時間軸。

    文字|陳茂康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魏如萱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年我想看:

    凱蒂.米契爾x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茱莉小姐》 奧利佛.杜波伊斯《悲.慾》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重考時光》

    就像在一片麥地裡要挑出三粒形狀最特別的麥子,令人感到微微的興奮及頭暈,我最想看的三部作品分別是凱蒂.米契爾x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茱莉小姐》、奧利佛.杜波伊斯《悲.慾》、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Baboo作品《重考時光》Caged Time。

    文字|魏如萱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又見屛風演劇祭

    屛風表演班爲提拔新興劇團及多元的演出方式,決定每年舉辦一次演劇祭,甄選或邀請三或四個表演團體,提供製作經費以及演出場地。 今年屛風邀請二個團體演出,一個是剛成立的「神色舞形舞團」,另一個是遠從新加坡來的「必要劇團」。 神色舞形舞團此次在屛風演劇祭首演的創團之作《無形三部曲Invisible Trilogy》,藝術總監、也是導演、編舞者的李曉蕾,是所謂「年輕一代」的編舞者;編劇是何乾偉、呂義尚、陳正熙;舞台設計陳仝;服裝設計許豔玲;燈光設計任懷民;演出者張秀萍、吳碧容、李文隆。 必要劇場是新加坡專業劇團之一,以集體創作爲特色,今年歡慶創團十周年。必要劇場以創造代表新加坡的劇場爲宗旨,推出新加坡本土劇目,同時不遺餘力地推廣藝術敎育及開拓劇場觀眾。必要劇場曾多次受邀出國演出,這次應屛風表演班邀請,首次將中文劇目帶出國,因而成爲第一個到台灣演出的新加坡劇團。此次來台演出《市中隱者》,主要是要呈現都市頹廢糜爛的一面,一個人們以追求「慾」與「肉」爲最高目標的扭曲現象的世界。編劇柯恩仁是新加坡的劇場評論人和作家,一九九五年獲得新加坡靑年獎,曾寫過《適度的夢》和《刺客.乩童.按摸女郞》,現於英國劍橋大學修讀博士學位。 導演郭慶亮身兼新加坡兩個劇團的要職。他是必要劇場的駐團導演兼該團靑少年分團藝術總監,也是業餘華語劇團戲劇盒的發起人兼藝術總監。至今他已導過二十七部戲,也爲多部戲做燈光或布景設計。 另兩個入選的團體則爲「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及「晨星藝術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此次演出《伊波拉》,由王嘉明執導;晨星藝術劇團則將帶來《給遊盪亡魂的備忘錄》,藉由人與人之間的「期盼」延展成六個場次,希望能讓觀眾感受「人」和「自然」。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術節

    第八屆皇冠藝術節

    今年皇冠藝術節囊括五齣作品: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當我們討論愛情》,由魏瑛娟、王嘉明、戴君芳分別執導〈文愛情戲練習〉、〈請聽我說〉以及〈火星五宮人〉三齣以「愛情」爲主題的作品; 《舞在一瞬間》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舞蹈之旅,由世界著名的「荷西.李蒙現代舞團」中首位華人舞者林向秀編導,台北電影節「最佳新導演」陳芯宜、著名音樂家林慧玲共同策劃製作; 《兩根辮子一對鬍子〉是舞蹈空間舞團的創作集錦,有詹曜君的〈霧信〉、黃蘭惠的〈獨白〉、孫梲泰的〈情愛復興〉;《床上的愛麗思》,是全方位創作的鴻鴻,在導演過多部電影和舞蹈之後,重回劇場的最新力作;《閣樓》則是世紀當代舞蹈團,透過編舞家姚淑芬與三位男性表演者,以男性扮裝、性別互換的表演形式,一窺男性沙文主義下女人的身體與身分認同議題的作品。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文藝愛情戲練習》
    戲劇新訊 辯證愛情,魏瑛娟、王嘉明各自表述

    莎妹劇團《當我們巡迴去討論愛情》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將要全台灣走透透,帶著《當我們巡迴去討論愛情》的兩個小品,要與台東劇團等在地團隊,以愛情為主題進行創作交流。 魏瑛娟《文藝愛情戲練習》首演於一九九五年,是當年小劇場膾炙人口的經典。在宛若早期文藝電影中的場景復古的路燈、遍地秋楓落葉中,二男二女演繹四個片段:一位女子追求男同性戀者的挫敗、兩個女同性戀者的相悅、一對異性情侶的交錯、兩位男同性戀者的交歡;懷舊台語歌曲,瓊瑤電影中純情男女的擬態,時而以誇張的對嘴、滑稽的舞蹈動作演出閩南語劇中男女因金錢無法結合的悲慘情節,傳達愛情裡流動的權力關係、情慾鬥爭和理想幻象的虛無。 王嘉明《請聽我說》則從日常口語中取材,並轉化為充滿節奏,或詩意或辯證的韻文口白,而在看似真理般戀人絮語的背後,卻充滿對愛情的嘲諷、以及營造出因錯置而突梯的語言喜感,構成一齣「肥皂反肥皂」劇。此次巡演,請來前夾子電動大樂隊主唱應蔚民擔任現場琴師,佐以復古懷舊配樂,讓戲充滿諧謔嘲諷,既親切又疏離的劇場魅力。(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 王嘉明說:「理查在這個劇本裡其實是說書人,只是這個說書人最後會被幹掉。所以在這齣戲裡,是物件、是媒體帶領觀眾去認識這個故事。」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書人最終會被幹掉的解剖學劇場

    王嘉明版本的《理查三世》藉由改編莎劇,提示馬克思式的歷史意識,意不在為理查三世翻案,而是希望在建構中還原歷史的歧義和生產過程。就像他借用了羅馬尼亞哲學家蕭沆的話作為序言:「每個人身上都沉睡著一位先知,當他醒來時,這世界,就多了一位恐怖分子。」題點出個人與群體對於世界中心的狂熱、歷史空想的激情與虛妄,從中質疑並挑戰既定的理念。

    文字|周伶芝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理查三世》的舞台以中古歐洲解剖教室為概念設計,還加上複雜的出入動線與即時影像。圖為試裝台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剖教室中重探角色 爵士即興裡精準聽戲

    從《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到《理查三世》,王嘉明的舞台與音樂幾乎是「打掉重練」:舞台以中古歐洲特有的解剖教室為概念,U型觀眾席上群眾演員數十人跟觀眾對坐,搭配即時影像與複雜動線,多元演繹歷史角色;音樂部分則讓現場樂團上陣,玩盡「配」的概念,音樂和戲緊緊咬在一起,讓觀眾讚嘆多麼精準,鉅細靡遺

    文字|陶維均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理查三世》導演王嘉明與演員們一起讀本,但在此前演員已經進行了好幾個月的訓練。
    特別企畫 Feature

    配音、小丑、梨園科步 從無到有的入戲之途

    排王嘉明的戲,演員會在排練前期「一起上課」,像這次排《理查三世》演出前半年就開始全體演員聚首學習的「訓練」課程,有配音課、小丑課、梨園戲、肢體開發,甚至魔術。戲裡都用得上嗎?不一定,但這是讓演員有機會一起尋路「共同工作的開始」。對演員而言,參與王嘉明的製作,似乎更像是成為創作者之一,在從零到有的過程中,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找到各自參與創作的平衡點。

    文字|朱安如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莎妹劇團《四物》走位技排

    時間:二○一四年十二月廿五日下午 地點: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文字|廖俊逞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