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德国「北莱茵威斯华伦文化局」之邀,本文作者参访了当地两个重要的音乐节:「威腾当代室内乐音乐节」与「科隆八桥音乐节」,前者以大师带新秀,锁定中小型编制的当代作品,并且主打世界首演或德国境内不曾演过的作品,以吸引文化圈各城市的观众前来小城镇观赏;而后者有著科隆爱乐强大的行政团队、极优的爱乐厅作为后盾,以展现文化大城的格局为目标,也提供了包括科隆在内、整个北莱茵威斯华伦地区所有展演者、创作者一个百花齐放的平台。
这几年历经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许多表演团体、剧院、文化组织纷纷裁减经费、整并组织、甚至终止营运,素为文化大国的德国,也难以避免这个全面性的冲击,面对经费困境的团体或组织,多以缩减演出或业务来达到节流,然而「北莱茵威斯华伦文化局」(Nordrhein-Westfalen Kultursekretariat Wuppertal,简称NRW Kultur)却选择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改变」。NRW Kultur主任耶许博士(Dr. Christian Esch)认为「改变」是文化界迫在眉睫的工作:「如果我们希望所有的事物如我们所愿地持续拥有,我们就必须改变!」
创立于一九七四年的NRW Kultur,原是由北莱茵威斯华伦邦廿一个城市及地方政府共同成立的一个文化组织,它的工作以整合各地方文化团体、挹注文化活动及国际文化交流为核心,其范围包括了文学、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年来,NRW Kultur对内扮演资源整合的平台、对外则致力于文化输出与交流,而这些工作均建立在数量相当可观的文化活动上,「国际参访计划」便是最好的例子(注1),这个计划由NRW Kultur国际组规划,每年分二至三季,根据不同属性的文化活动,拟定邀请的领域,如戏剧节、舞蹈节或音乐节,由散布各国的歌德学院推荐各国相关领域的策展人、生态观察者或创作人,最后由主办单位挑选邀请的对象至德国深入了解各活动。
笔者受邀参访的活动主题为当代音乐,于六月份成行,主要行程为参访两个重要的音乐节:一为「威腾当代室内乐音乐节」(Wittener Kammermusik Tage für neue Musik)、另一个为「科隆八桥音乐节」(Acht Brücken/Musik für Köln)。
威腾小城 打造世界首演特色
由西德广播电台文化台(WDR-3,西德广播电台旗下的文化频道)与威腾文化中心所主办的「威腾当代室内乐音乐节」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以鲁尔河(Ruhr)河畔的小城威腾与邻近四个空间作为表演场地,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节目内容无论是品质或数量,都十分惊人。音乐节艺术总监与制作人佛格特(Harry Vogt)表示,威腾与北莱茵威斯华伦区域的各个城市如德特蒙、科隆、杜塞朵夫等形成一个文化圈,文化圈中的每一个组成分子都有其特色,足以吸引民众离开自己居住的城市踏访在外地的文化活动。而威腾当代室内乐音乐节的特色便是独特的当代音乐作品,包含了当代大师与作曲新秀的作品首演、当代乐团的经典诠释等,尤其世界首演更是吸引民众从四面八方赶赴威腾这个小城市、欣赏一个周末当代声响展演的诱因。同样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音乐节的制作经费也十分有限,虽然无法支付作曲家们合理的委托创作费或给予演出者丰厚的演出费,但受到音乐界的支持,威腾当代室内乐音乐节的内容和品质仍然保持不坠,依旧能够持续给予数量可观的委托创作,以维持展演世界首演及德国首演作品的策展目标。
今年的威腾当代室内乐音乐节中邀请到的首演作品非常多样,其中包括当代大师如霍利格(Heinz Holliger)、比尔特威斯妥(Harrison Birtwistle)、于特福斯(Peter Eötvös)等。霍利格依然活跃于双簧管演奏家与作曲家两种身分,今年在威腾首演的作品主要为独奏曲,虽然曲风并无太多令人振奋的改变,但仍不失精致与趣味,同时他也在比尔特威斯妥的首演作品担任双簧管四重奏的一员。于特福斯由摩登乐集首演西德广播电台的委托创作《席勒:能量之美》,这首灵感来自席勒著作《有关人类的美学教养》、给八位人声、八支管乐乐器与两组打击乐的作品,重现于特福斯作品中久违的精细与严谨,舍去所谓的实验、突破与繁琐的理念诠释,再次回归到单纯的声响与结构,令人十分喜悦。
善用大自然 突破展演空间限制
在中生代作曲家中,最受人注目的应属义大利作曲家格尔法梭尼(Stefano Gervasoni),目前任教于巴黎音乐院的格尔法梭尼,是欧洲目前相当活跃的作曲家之一。格尔法梭尼今年在威腾展演的大都为给人声的作品,风格相当细致却不免过于细琐,惯于长时间使用大量的细微动机,企图扩展声响氛围与编织繁复的结构,虽不乏片羽灵光却也时时功亏一篑。来自法国、师承瑟纳基斯(I. Xenakis)的杜索宾(Pascal Dusopin)带来弦乐三重奏Microgrammees,作品灵感来自作家威尔瑟(Robert Walser)同名著作,以「至另一个时空旅行」的概念纪念年轻早逝作曲家贝尔坦(Christophe Bertrand),整首作品既充分展显了弦乐三重奏的特性与趣味,文学的美感与人生的情感在声响中互映著,充满著既生动又深刻的活力。而新生代作曲家则巧思百出,创作能量相当丰富,其中阿根廷作曲家莫桂兰斯基(Eduardo Moguilansky)给八位歌者及扩音器的band[I.wachs],与日本年轻女性作曲家生今井智景(Imai Chikage)为悼念日本海啸灾难而作的Morphing-state of matter,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五个固定展演场地中,大自然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蜿蜒的鲁尔河,提供了宽广且无限可能的展演场域:欧特(Daniel Ott)的querströmung将五个打击乐、两把电吉他与预置录音散布在河两岸,在河中间产生巨大声响的是因为河面高低差所造成的小型瀑布;佛洛列克斯(Stephan Froleyks)的rauschen angeln让钓竿唱歌,垂钓的钓竿吊著的不是鱼饵,而是声音装置,透过进出水面、受到河流的冲击等等,产生出不同层次的声响;亚伯林格(Peter Ablinger)端出两项作品,一个是以床单围成迷宫的Weisse Wäsche、另一个是以吸水抹布与玻璃管为主奏者的Weiss/Weisslich 31e;要听瑞瑟(Kirsten Reese)的作品Vexierklang Hardenstein则要在森林中健行,因为主要的声响装置在半山腰的哈登史坦古堡里,观众一踏进山林步道,沿路便可听到藏在树上、草丛里的预置录音。此外,坦佳利斯(Manos Tangaris)的作品则需要观众搭船游河,聆听岸边传来的声响设计。这些作品在创意与技术上,虽不算独特与困难,但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在突破展演空间的限制上,有著相当大的成熟度,无论是在作品中融入开放性的场域、或在大自然中编织作品的创意,都能呈现创作的愉悦,而这愉悦也可以从一般民众的投入与参与中发现。
科隆八桥音乐节 从古典到现代丰富多样
同一时间,在距离德特蒙与威腾不远的科隆,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最新的音乐节「科隆八桥音乐节」,由科隆爱乐、西德广播电台和科隆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科隆八桥音乐节」是今年庆祝廿五周年的科隆爱乐重头戏,一周的内容几乎囊括所有的音乐种类,从古典音乐、当代音乐、爵士音乐、电脑音乐、剧场与舞蹈音乐等,编制也从交响乐团到实验性的电脑电子设备都涵盖了,可以说是一个企图心非常强盛的音乐节,在经济不景气的此时推出,就如音乐节总监、同时也是科隆爱乐经理蓝格佛特(Louwrens Langevoort)所说,为低迷的环境注入强心剂。第一届音乐节以刚过八十五岁大寿的当代大师布列兹(Pierre Boulez)为主题,展演多首布列兹的经典作品,可惜因为行程天数的安排,这次国际参访团只有聆听了前两天的节目,包括在科隆爱乐厅由布列兹指挥荀贝格、斯特拉温斯基与拉威尔的开幕音乐会。
比较前后两个音乐节,有著截然不同的策展目标,威腾以大师带新秀,锁定中小型编制的当代作品,并且主打世界首演或德国境内不曾演过的作品,以吸引文化圈各城市的观众前来小城镇观赏;而在大城市中的「科隆八桥音乐节」,有著科隆爱乐强大的行政团队、极优的爱乐厅作为后盾,以展现文化大城的格局为目标,也提供了包括科隆在内、整个北莱茵威斯华伦地区所有展演者、创作者一个百花齐放的平台。除了音乐节之外,参访团也拜会了科隆歌剧院与歌剧院经理劳芬贝尔格(Uwe Eric Laufenberg)、当代乐团「音乐工厂」(Musik Fabrik)和科隆当代乐团联盟ON- neue Musik Köln(注2)。即将关闭进入维修期的科隆歌剧院,与科隆戏剧院相傍,面对逐渐流失的观众与日益缩水的经费,劳芬贝尔格也阐述了他的应变之道,今年四月将史托克豪森的传奇歌剧作品《光》系列的《星期日》Sonntag aus Licht带上舞台,这个在史托克豪森生前就开始洽谈、却始终未能实现的制作,是科隆歌剧院的试金石,日后是否增加当代歌剧作品的比例,以吸引观众回流,就等整修后再度开门见真章了。
营造共享平台 在低迷中创造新机
此次参访过程中,策展人们观察的不外乎是经费预算与节目内容之间的平衡、解决之道与各种可能性,因为各国共同的问题就是不景气的世界经济所冲撞的文化预算。NRW Kultur展现了资源共享与整合所带来的节能效应,这个效应由公部门带头启动,维系动能的力量却是来自民间,无论是像ON- neue Musik Köln这样的平台或是音乐工厂以演奏为核心、积极主动提供策展的当代乐团,共同的信念就是以更积极的产出与坚持独特性来面对不景气的现况。相对于此,在所有参访国之中,唯一没有当代音乐节与当代乐团的台湾,政府画地自限、依旧在文化事务上进行锁国政策、民间则多耗费在不善经营与过于依赖政府补助之间,整个生态环境在讨好观众的大方向之下,失去开创性的艺术品质也得不到更多的票房,NRW Kultur的国际参访计划不单是推销该国艺术团队、艺术作品的计划,更是各国面对当下文化困境的绝佳借镜。只不过作为借镜前得先发现困境,无论是政府或民间,我们发现眼前的困境了吗?
注:
1. 国际参访计划(Internationales Besucherprogramm)2011年当代音乐类所邀请的还有韩国首尔大学音乐院教授金胜根、美国洛杉矶「周一音乐之夜」艺术总监暨策展人Justin Uricis、巴西圣保罗文化中心音乐策展人Juliano Matteo Gentile、波兰华沙之秋主任Tadeusz Wielecki、法国France Musique记者Arnaud Merlin及CLASSICA, L’Espress et al.记者Franck Mallet。
2. Musik Fabrik和ON- neue Musik Köln与其说是乐团或展演团体,确切的说是室内乐团、作曲家与音乐家的协作平台,以往各团所争取的是各团的演出机会,但随著大环境的改变,为了节省各团的行政成本,更为了推动整体生态的活力,开始产生了各种型态的协作平台。以Musik Fabrik和ON- neue Musik Köln为例,前者原本便是一个当代室内乐团,具有固定的团员、与作曲家们有深广的联系、更具备策展的能力;后者则是整合科隆地区所有音乐团体、作曲家与主办单位的组织,超越了经纪公司僵化的艺人经纪模式、也不仅是单纯的表演人力银行,而是针对各艺术节与主办单位的特色、需求等,主动提出策展计划,若计划被采纳,则进一部负责调度音乐家、执行演出等工作,而这些音乐家与表演团队平时各自独立运行或接洽演出,并不互相干扰牵制。这种协作平台的概念是德国能够拥有各种编制之室内乐团、表演团体的主因,最大的功能则是整合资源、维护策展品质及保持文化活动的能量。
相关网站
北莱茵威斯华伦文化局 www.nrw-kultur.de
威腾当代室内乐音乐节 www.wittenertage.de/
科隆八桥音乐节www.achtbruecken.de/
西德广播电台文化台 www.wdr3.de/
Musik Fabrik www.musikfabrik.eu/front_content.php
ON- neue Musik Köln www.on-cologne.de/
挽救流失的文化,从教育做起
学校新音乐计划
我们看德国是文化大国、是西洋音乐的龙头,当德国人说:「民众对音乐文化的认知已经消失殆尽、我们的下一代已经完全舍弃贝多芬跟巴赫了!」听在亚洲人的耳 中,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却不是空穴来风。NRW Kultur负责音乐教育推广、自身是作曲家的史多伦威尔克(Markus Stollenwerk)指出,德国新世代的年轻人成天挂著耳机,但听的几乎都是速成的摇头音乐,古典音乐(或称严肃音乐)对于他们是非常陌生的,为了让 下一代重新跟上音乐发展的脚步,NRW Kultur与埃森、科隆、阿亨、敏斯特、乌帕塔等地的学校合作,推出了一种类似建教合作的计划,让作曲家带领学校里完全没有学过音乐的学生尝试创作。
这个叫做“Haste Töne”的计划由六名作曲家担任导师,参加计划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跟随的导师,计划期程是一个学年。上学期的内容包括认识导师、学习基础的音乐常识、 由导师带领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认识各类型音乐的创作逻辑与方式等,是作为开始创作前的准备阶段;而当进入第二学期时,即是导师们开始引导学员创作的阶 段,到了五月,学员开始排练自己的「作品」,在排练与修改中,学习连结创作的想像与实践,整个计划结束在六月学期末的音乐会。这个计划持续进行了几次之 后,史多伦威尔克发现,年轻人对当代音乐的接受度远远胜过巴赫与贝多芬,而当他们历经了这样一个创作过程后,他们也学习到了用耳朵去「聆听」所有接收到的 音乐与声响,换句话说,学员的耳朵开始筛选与挑剔听进耳的声音,而对音乐的重视与音乐的潜移默化便由此开始。(林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