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锦河在台北彩虹桥拍下这张看似拍摄偶像剧般的唯美画面,实际上这名男子因和家人吵架,扬言要跳河自杀。(台湾摄影博物馆预备馆 提供)
艺@展览

摄影记者镜头前的生死一瞬间

于台湾摄影博物馆预备馆展出的「命悬一线:一一九社会档案」摄影展,邀集多位长期主跑一一九的摄影记者,展出近年拍摄的卅多帧新闻照片。镜头下的悲惨,在在挑战与撞击观者的视觉和思绪。

于台湾摄影博物馆预备馆展出的「命悬一线:一一九社会档案」摄影展,邀集多位长期主跑一一九的摄影记者,展出近年拍摄的卅多帧新闻照片。镜头下的悲惨,在在挑战与撞击观者的视觉和思绪。

「命悬一线:一一九社会档案」

即日起~8/14  台湾摄影博物馆预备馆(台北市中正区中华路一段91巷17号)

 

摄影师已经获得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坏名声,即他们对于镜头前人类的苦难早已无动于衷了。                                        ——约翰胡尔顿

 

「没影像,没真相」,已成了现代人判断事件真实与否依据的「准则」,在这样的思维之下,新闻照片有如「呈堂证供」,被期待用来描述、补充或还原事件始末与过程。然而,这也是新闻照片令人玩味的有趣之处,尤其按下快门瞬间与呈现何种画面的背后,牵动了法律、道德、美学等复杂课题与意图,摄影记者一方面背负著工作职责,另一方面又担负上述「天人交战」的处境,然而站在第一线的他们,往往当下只能无奈地听从肾上腺素的呼唤:抢拍画面!

惊险时刻的快门

于台湾摄影博物馆预备馆展出的「命悬一线:一一九社会档案」摄影展,邀集《中国时报》、《联合报》与《苹果日报》等九位长期主跑一一九的摄影记者陈志源、王锦河、陈君玮、高政全、吕仁钦、林建锋、涂丰骏、高彬原、陈柏亨,展出近年拍摄的卅多帧新闻照片。「一一九」是人们遇到紧急事件拨打的电话,对这群摄影记者来说,「一一九」代表突发事件发生、出动的代号,也因此他们的镜头捕捉到的,不外乎是自杀、凶杀、火灾、车祸等社会案件。这些照片部分曾在报纸版面刊出,部分则因血腥、暴力等因素只能归入报社档案库。

几乎每家报社都有「一一九」或「突发中心」摄影组的编制,与警消无线电通联,听到呼叫台通报后,就得跟著动身,与时间和警消人员赛跑,赶到案发现场抢拍画面。这次陈列的新闻照片,有些是人们记忆犹新的重大社会事件,如二○○三年父亲带幼女在台北天桥扬言同归于尽的「不能没有妳」事件,大量媒体现场直击,《联合报》记者陈柏亨拍下一连串惊险画面:衣服沾有血渍的父亲和激动的情绪、满脸惊恐的幼女,陈柏亨当时上线才一年多,就碰上这样冲突的场景,「当时状况好混乱,虽然很难过,还是得冷静按下快门。

反复观看这卅多幅没有打上马赛克且被放大的照片,有跳楼者脑浆四溢、严重灼伤致死、南亚大海啸捞起成堆的肿胀尸体、祝融无情窜烧、车祸身亡家属痛哭不已等画面,在在挑战与撞击观者的视觉和思绪。苏珊.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书中反复探讨:「通过摄影这媒体,现代生活提供了无数机会让人去旁观去利用他人的痛苦」「(影像)究竟是为了谨记教训,还是为了满足邪淫趣味?究竟是要我们对生命中不能挽回的伤痛感同身受,还是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面对这些苦难,「我们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旧消费了他人的痛苦?」

无法重来的历史

桑塔格直指新闻摄影的道德核心,但对于职责在身的摄影记者来说,第一时间往往无法思考太多问题,「只有想到自己在执行摄影记者的任务,就是拍下这些画面,要如何拍?怎么构图好?」《中国时报》记者陈志源说。《苹果日报》记者涂丰骏曾拍下一场瓦斯当场气爆的画面,无预期的爆炸当场造成严重伤亡,「你很难预料会有什么突发状况,而现场也无法再重演一次,你就是得赶快拍下画面。」

这又回到美国新闻摄影史上的著名案例——罗勃特.甘迺迪被子弹击中倒下的照片,它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件,也被当成新闻摄影课程教材。当时在罗勃特身旁一名女士试图阻止摄影记者鲍里斯.雅罗拍摄。这位女子也是一名摄影记者,她说:「如果是我,我不会按下快门。」但鲍里斯雅罗却对这名女子说:「该死,女士,这是历史!」然后拍下这张历史性的照片。

但,长期身处在生死瞬间、面对的是一幕幕残酷场景,真的让人麻木不仁?「看多了生离死别,会知道要更加珍惜生命。」《中国时报》记者王锦河说。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