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奚淞的画作《菩提》,从中体会到小树苗强韧的生命力。(台北市立美术馆 提供)
艺@展览

「手艺人」奚淞 内在菩提的追寻历程

见到奚淞的人,很难不被他那沉稳中又因著对生命抱持喜乐之心而自然散发出的无穷活力,以及那双仿佛精透世间的双眼所吸引,他的创作亦如是。应台北市立美术馆之邀,奚淞首次在北美馆举办个展「心与手三部曲」,九十组件画作呈现卅年来的创作和修佛历程。

 

见到奚淞的人,很难不被他那沉稳中又因著对生命抱持喜乐之心而自然散发出的无穷活力,以及那双仿佛精透世间的双眼所吸引,他的创作亦如是。应台北市立美术馆之邀,奚淞首次在北美馆举办个展「心与手三部曲」,九十组件画作呈现卅年来的创作和修佛历程。

 

心与手三部曲奚淞画展

即日起~4/3  台北市立美术馆

INFO  02-25957656

在无不想尽办法「搔首弄姿」、众声喧哗以期吸引关注目光的当代艺术界,奚淞的作品如饮一杯白开水,看似无色、无味,对习惯「重咸」的现代人来说,缺少熟悉的刺激感。但也或许就是那股「平淡」,才让人在展场中得以沉静下来。虽然创作与修佛过程相关,但奚淞的佛学并非叨叨絮絮向人说教,而是回归简单生活本身,教人试著从被世俗纠结成一团的毛球中,理出生命的线头所在。

一帧帧铺陈禅修之路

如走进展场首先看到的「寻找一棵菩提树」系列画作,有三幅名为《菩提》的画作,描绘一株小菩提的成长过程。去年友人送了这株小菩提,奚淞将这株不知能否存活下来的纤弱树苗种在画室窗边呵护著,每天观察它的生长:「我每天都面对它,发现叶子会找寻阳光,随著改变方向,好像在跳舞似的。」

住在新店溪畔、小碧潭一带,因为捷运施工及其他建案的推动,而起了翻天动地的变化,为了对抗白日噪音喧天的逼迫,奚淞以每天晨起画静物画作为生活禅修,陆续完成十幅《光阴十帖》及这次展出的「敬—光阴系列」静物画,从晨曦照亮窗前的一钵茶花、一杯清水乃至于一个小鱼缸,都能让他从简朴中体验到丰足:「现代人总以为快乐必得向外进求,殊不知放下贪欲,宁静之心就是无上的幸福。」

常以「手艺人」自居的奚淞,兼具画家和作家身分,自小喜爱画画的他,长年专注于笔墨书画,习以图稳定自心、观照生命,这次展出的「卅三白描观音菩萨」系列为典型代表。「卅三白描观音菩萨」缘起于一九八○年代奚淞母亲重病入院至病逝期间,激发他以毛笔描绘菩萨慈悲容颜、张贴在病房墙上抚慰母亲的想法。母亲过世后,奚淞继续在《雄狮美术》杂志进行三年的观音图文刊载。

毛笔是极敏感的书画工具,使用它运行水墨线条于宣纸上,必须全神贯注,奚淞认为这近乎于修行禅定。前年起,奚淞重新整理和修订廿多年来的白描观音画稿,再描绘一组新的「卅三白描观音菩萨」,相较于早年的严谨庄重,自认因笔墨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心境转变,观音容颜多出一份微笑,他自比「老蚕吐丝,下笔不能自休」,因而以「老蚕」图章落款。

寻访画下佛陀足迹

长年画观音也让奚淞兴起探寻佛法源头的心愿,从一九九○年代末开始踏访印度、斯里兰卡等佛教胜地,「大树之歌」佛传油画系列也孕育而生,自一九九五年以来完成了十四幅油画,这次个展首次完整呈现。

这组画作内容叙述佛陀自出生至涅槃的生平情景,奚淞画下大自然与人内在性灵的微光:「日出、日落、土地、树林……大自然泯除了古今分隔,使我们在图画中仿佛感受到古圣人体温,宛若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圣者并肩而行,亲聆教诲,并由他指示出同属自然法则的真理透彻之处。」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