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三年后落成启用多个表演场地的「西九文化区」,现在就开始以户外演出活动炒热到西九看戏的气氛。趁著春节,推出「西九大戏棚」,和「八和会馆」合作推出多位粤剧名伶的演出,让在香港本就拔观众人数头筹的传统戏曲担任先锋,期许在未来替「西九文化区」吸引并累积观众。
二○一五年「西九文化区」将有多个演艺场地落成启用,第一阶段包括戏曲中心(内含约千席的剧场)、音乐中心(内含一千八百席的音乐厅及三百席的演奏厅)、当代表演中心(内含三个四百席以下的黑盒剧场)、演艺剧场(一千二百席)、中型剧场(六百席)及「自由空间」(内含三百席的「音乐盒」及五百席的户外剧场)等近十个展演空间。
「如何填满空椅子」一直是业界所关心的议题。就剧场的情况而言,近一两年不少剧团就演出与观众数量增长的落差而叫苦连天却未有对策,一个周末有时候会有近十档专业制作在不同场地上演,业余者还不在此列;观众数量未见大幅增长的同时,亦出现中、小型制作互相争夺观众的情况。当然如果你对音乐、舞蹈或戏曲都感兴趣的话,则一个周末更见分身乏术。
新春搭起戏棚 炒热看戏气氛
固然不同范畴观众的重叠性未必很高,而各范畴其实自有不同拓展与累积观众的方式;但香港这城市艺文欣赏人口的增长力,的确尚有推动的空间,而其永续发展也成为另一课题。据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艺术界年度报告调查显示,戏曲观众的数量一直稳占香港艺文欣赏人口的大多数;去年底一档由粤剧界经典好拍档龙剑笙、梅雪诗担纲的《龙情诗意半世纪》廿多场演出一票难求,所牵起的抢票潮固然令人津津乐道,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坊间文章亦相当正面地提及年轻观众的上座情况,「本土文化承传」成为了观众拓展的重要契机。
因此「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在现有空地上以传统大型「戏棚」架设首个「舞台」的概念,可说是相当有策略的想法。这个称为「西九大戏棚」的计划和「八和会馆」合作,在一月廿日至廿三日期间邀请多位粤剧名伶,包括李龙、南凤、龙贯天等,上演《六国大封相》、《龙凤争挂帅》等四出贺岁粤剧。而另一边厢,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当代艺术家包括陈余生、杨嘉辉等,将在戏曲中找寻创作灵感,作品也在戏棚内免费展出,并发传统和当代的新火花。戏棚周边并同时设有摆卖的摊子,重现民间的节日气氛。
观众数量多 传统戏曲打头阵
戏棚是岭南文化的特定之一,在空间结构、建筑特色、文化历史承传以至周边经济活动各方面,都很值得研究。西九管理局选择以粤剧作为头炮节目,并结合戏棚的灵活特色,在剧场硬体正式启用前的三年间,培养观众到西九看演出的习惯,并以具增长潜力的戏曲观众打头阵,这保险之举一方面为进一步探索、了解以至强化观众与西九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酝酿周边的经济活动。
而戏棚作为香港本土传统演艺活动的文化空间象征,亦为西九缔造了一个立足本土、珍视传统的形象,同时当代艺术家的参与则反映其包容多元文化的视野。先不论成效如何,据知票价港币十元的粤剧门票早已抢购一空,为这戏棚计划的未来发展先报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