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街头文化的门外汉来说,嘻哈(Hip Hop)给人的刻板印象,不外乎穿著宽大潮T、低腰垮裤,棒球帽反戴、配件夸张的青少年、破坏街头市容的涂鸦、听不懂歌词的饶舌,头顶在地上转圈的炫技舞蹈代名词。深入了解才发现,嘻哈文化学问大,它不只是一种流行时尚,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九七○年代,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均,在纽约市市区的非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间,兴起了嘻哈文化,继而发展壮大,并席卷全球。嘻哈文化包含饶舌、DJ、涂鸦、街舞及节奏口技五大要素,另亦衍生出嘻哈时装、嘻哈俗语等次文化。嘻哈也是一种社会关怀的表达方式,透过饶舌说唱,即兴互动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直接提出抗议与诉求。
就像崛起于纽奥良的爵士乐,发源于美国东岸的嘻哈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也汲取吸收了在地特色,而注入了多元的样貌。法国对嘻哈文化的狂热,可说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而以街舞见长的法国卡菲舞团,更是让嘻哈一路从街头跳上艺术殿堂。卡菲舞团编舞家穆哈.莫苏奇接受本刊专访时说,街舞诞生在街头,多年来不被当作是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在廿多年前,谁想得到街舞可以进入剧院演出呢?嘻哈文化存活至今、未显老态,就是因为维持某种开放精神。」当嘻哈舞蹈走上舞台,如何持续保有街头的反叛精神与能量?莫苏奇说,他从舞蹈中获得的喜悦,跟年轻时感受到的乐趣相同,这股将愤怒转化为狂热的精神,就是廿年后他还在的原因。
歌剧的历史发展至今四百年,经典一直不断地在舞台上演,并且历久弥新,也是通过不断地创造与革新。在歌剧创作上,十九世纪末到今日的歌剧发展。这个时段可说是相当独特而矛盾的:后浪漫时期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今日看来,是歌剧最后与最灿烂的一个盛世;战后,歌剧创作每况愈下,甚少新作能够存活到首演之后。然而,在这个人们宣告「歌剧已死」的时代里,由于当代导演的跨足,歌剧演出空前蓬勃,经典复活,感染了新一代观众对歌剧的兴趣。当现代剧场导演遇上古典歌剧,这场空前的相遇,擦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本刊为读者深入剖析。
同样将古典音乐带入新境界的,还有廿世纪法国作曲家梅湘。他一生的创作,内容之广、影响之大,堪以一部二战后的当代音乐史比拟,少有人能与其相提并论,而教学与论著的流传,更对后人有深刻影响。梅湘的作品融合法国传统、世界艺术、新音乐元素与原创性,音乐取材则从古典音乐、天主教音乐,到廿世纪的序列主义与东方印度、日本等,加上鸟之声的偏好,获得养分和启发,开创出更具当代性格的艺术。国家交响乐团将有多场以梅湘为主角的音乐会,且让我们张开耳朵,聆听这位与众不同的作曲家,如何透过音乐,与我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