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写下表演艺术的未来式

还记得在本刊二○一○年的一月号「2000-2009十年表演艺术回顾」特别企画的生态观察报告中,有一篇〈没有英雄的年代,谁是大师接班人〉的专文,当时读起来的确令人担忧,也引起广泛的讨论。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二月号企画专题「2010表演艺术回顾」的两篇现象观察〈中生代导演跃上大舞台〉与〈新生代创作者浮上台面〉的文章中,似乎又看到了转机。令人值得期待地,在这新的十年之初,台湾表演艺术界,又注入了许多新的动力。

但在这上述的两个专题里,观察者均不约而同地对新生代创作者提出许多问号:在这样的年代,英雄是什么?不想成为商品,那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吸引他们走进剧场?他们的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学到这里,然后呢?下一步该怎么走?于是我们便趁著本月份,许多新生代创作者的作品即将呈现在观众面前之时,制作「My Dear Future Me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别企画,邀请十位七年级的表演艺术新生代,请他们以「一封给十年后自己的信」这种特别的方式,亲自来回答这些问题。除了希望读者能在他们作品之外,用另一种方式了解这几位新生代艺术家,也希望他们能借由亲笔的书写,爬梳自己未来的方向。

不知手风琴给您的印象是甚么?是童年时卡通「苦儿流浪记」中,大胡子伯伯怀中晃晃悠悠的神奇宝贝?还是当年陪长辈到北投温泉乡谈生意时,杯觥交错下、莺声燕语旁的那卡西小调?是在欧洲留学时穿过落魄街角的回忆?抑或是在你光鲜亮丽地赶赴国家音乐厅、准备要好好欣赏一场古典音乐会之前,穿过捷运地下道时瞥见的一抹熟悉且孤独的身影?手风琴,这个在台湾人的记忆中似乎熟悉却又充满不确定感的乐器,终于要在本月份登上国家音乐厅,要和NSO来段浪漫的相遇。

其实和中国的「笙」有著神奇渊源的手风琴,由于携带方便、易于上手、且具有独特音色等种种特性,让它比其他的乐器更贴近人民的生活,且经过长年以来的各国移民与各式迁徙,也让这个适合流浪的乐器,在不同国家、民族的底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部手风琴史到底蕴含了多少快乐、沧桑与文化,又记述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个月,我们将与您共同追寻:手风琴——这个充满异国风味的百变常民之音。

还记得在本刊二○一○年的一月号「2000-2009十年表演艺术回顾」特别企画的生态观察报告中,有一篇〈没有英雄的年代,谁是大师接班人〉的专文,当时读起来的确令人担忧,也引起广泛的讨论。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二月号企画专题「2010表演艺术回顾」的两篇现象观察〈中生代导演跃上大舞台〉与〈新生代创作者浮上台面〉的文章中,似乎又看到了转机。令人值得期待地,在这新的十年之初,台湾表演艺术界,又注入了许多新的动力。

但在这上述的两个专题里,观察者均不约而同地对新生代创作者提出许多问号:在这样的年代,英雄是什么?不想成为商品,那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吸引他们走进剧场?他们的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学到这里,然后呢?下一步该怎么走?于是我们便趁著本月份,许多新生代创作者的作品即将呈现在观众面前之时,制作「My Dear Future Me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别企画,邀请十位七年级的表演艺术新生代,请他们以「一封给十年后自己的信」这种特别的方式,亲自来回答这些问题。除了希望读者能在他们作品之外,用另一种方式了解这几位新生代艺术家,也希望他们能借由亲笔的书写,爬梳自己未来的方向。

不知手风琴给您的印象是甚么?是童年时卡通「苦儿流浪记」中,大胡子伯伯怀中晃晃悠悠的神奇宝贝?还是当年陪长辈到北投温泉乡谈生意时,杯觥交错下、莺声燕语旁的那卡西小调?是在欧洲留学时穿过落魄街角的回忆?抑或是在你光鲜亮丽地赶赴国家音乐厅、准备要好好欣赏一场古典音乐会之前,穿过捷运地下道时瞥见的一抹熟悉且孤独的身影?手风琴,这个在台湾人的记忆中似乎熟悉却又充满不确定感的乐器,终于要在本月份登上国家音乐厅,要和NSO来段浪漫的相遇。

其实和中国的「笙」有著神奇渊源的手风琴,由于携带方便、易于上手、且具有独特音色等种种特性,让它比其他的乐器更贴近人民的生活,且经过长年以来的各国移民与各式迁徙,也让这个适合流浪的乐器,在不同国家、民族的底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部手风琴史到底蕴含了多少快乐、沧桑与文化,又记述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个月,我们将与您共同追寻:手风琴——这个充满异国风味的百变常民之音。

还记得在本刊二○一○年的一月号「2000-2009十年表演艺术回顾」特别企画的生态观察报告中,有一篇〈没有英雄的年代,谁是大师接班人〉的专文,当时读起来的确令人担忧,也引起广泛的讨论。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二月号企画专题「2010表演艺术回顾」的两篇现象观察〈中生代导演跃上大舞台〉与〈新生代创作者浮上台面〉的文章中,似乎又看到了转机。令人值得期待地,在这新的十年之初,台湾表演艺术界,又注入了许多新的动力。

但在这上述的两个专题里,观察者均不约而同地对新生代创作者提出许多问号:在这样的年代,英雄是什么?不想成为商品,那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吸引他们走进剧场?他们的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学到这里,然后呢?下一步该怎么走?于是我们便趁著本月份,许多新生代创作者的作品即将呈现在观众面前之时,制作「My Dear Future Me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别企画,邀请十位七年级的表演艺术新生代,请他们以「一封给十年后自己的信」这种特别的方式,亲自来回答这些问题。除了希望读者能在他们作品之外,用另一种方式了解这几位新生代艺术家,也希望他们能借由亲笔的书写,爬梳自己未来的方向。

不知手风琴给您的印象是甚么?是童年时卡通「苦儿流浪记」中,大胡子伯伯怀中晃晃悠悠的神奇宝贝?还是当年陪长辈到北投温泉乡谈生意时,杯觥交错下、莺声燕语旁的那卡西小调?是在欧洲留学时穿过落魄街角的回忆?抑或是在你光鲜亮丽地赶赴国家音乐厅、准备要好好欣赏一场古典音乐会之前,穿过捷运地下道时瞥见的一抹熟悉且孤独的身影?手风琴,这个在台湾人的记忆中似乎熟悉却又充满不确定感的乐器,终于要在本月份登上国家音乐厅,要和NSO来段浪漫的相遇。

其实和中国的「笙」有著神奇渊源的手风琴,由于携带方便、易于上手、且具有独特音色等种种特性,让它比其他的乐器更贴近人民的生活,且经过长年以来的各国移民与各式迁徙,也让这个适合流浪的乐器,在不同国家、民族的底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部手风琴史到底蕴含了多少快乐、沧桑与文化,又记述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个月,我们将与您共同追寻:手风琴——这个充满异国风味的百变常民之音。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