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 We Talk About This?深入探讨英国所发生的伊斯兰教法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课题。图中舞者Hannes Langolf。(Fiona Cullen 摄 2012高雄春天艺术节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当舞蹈冲撞禁忌

深入探讨伊斯兰教 就是要「事实」!

英国DV8肢体剧场 Can We Talk About This?

继二○○五年首度来台演出,向来不畏挑战禁忌、颠覆世俗美感的DV8肢体剧场,将在五月份带来最新力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编舞家洛伊.纽森借此作探讨伊斯兰教的言论自由、审查与著作自由等议题,舞作名称一语双关;表面上像口语话的「我们可以聊聊」;但也反讽著,这事我们能谈、可谈吗?

继二○○五年首度来台演出,向来不畏挑战禁忌、颠覆世俗美感的DV8肢体剧场,将在五月份带来最新力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编舞家洛伊.纽森借此作探讨伊斯兰教的言论自由、审查与著作自由等议题,舞作名称一语双关;表面上像口语话的「我们可以聊聊」;但也反讽著,这事我们能谈、可谈吗?

高雄春天艺术节—DV8—Can We Talk About This?

4/14  19:30   4/15  14: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7-2225136

近来,台湾的舞蹈天空很政治!三月以色列的「谢克特现代舞团」以摇滚爆发的《政治妈妈》撼动观众感官,四月英国DV8肢体剧场(DV8 Physical Theatre)最新力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 ,再度冲锋陷阵、语惊四座,挑战恐怖主义对人权的蔑视、宗教抉择的约制与言论自由的禁令。

让观众从位子上跳起来的事实!

DV8肢体剧场创立于一九八六年,廿六年来该团已经推出十六出作品,以及四部由舞台制作改编为舞蹈电影的得奖影片。DV8肢体剧场如同和其团名发音近似的“deviate”,专以偏离、脱离常态的主题内容教人折服。政治、两性、爱情、暴力与宗教都是DV8擅长处理的议题,其肢体特色融合爆发力与日常生活的动作,且经常带入幽默又讽刺的戏剧情节或文本。

具有心理学学位的编舞家洛伊.纽森(Lloyd Newson),原籍澳洲,心思细密又带著高度敏锐批判的犀利眼光,总是挑战禁锢的他,曾在接受本刊杂志访谈中开宗明义说:「我要的是事实(fact),充满挑战性,能让人从位子上跳起来的事实!」

洛伊.纽森的特立独行与在舞坛上出名的「怪」是众所皆知的,他从不宣传自己、更不给拍照。每个作品的创作过程要花很长时间做功课、训练、田野调查、发展结构,平均每两、三年才会推出一部新作。

他说,创作只因自己「有话要说」!即使别人献上更多的经费,他照样谢绝。纽森绝不满足于世俗的美感认知,他认为非理性情感对人类乃至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他要残酷地挑衅阶级禁忌、颠覆大众习以为常的唯美主义,并且掀开被蒙蔽的底层欲望,及对抗社会的虚伪、媚世阿俗。

耸动议题、舞蹈影片富盛名

DV8创团作品《我的性,我们的舞》My Sex, Our Dance(1968)将纽森及当时伴侣查纳克(Niger Charnock)的同性恋生活呈现出来,在当年HIV及AIDS还模糊不清的年代,此议题已够令人惊骇。《黑白人的死亡梦》Dead Dreams of Monochrome(1988)则探讨连绩杀人犯尼尔森的内心转折与冲突。《男人上男人》MSM(1993)公开窥视公厕的同性交媾。《曲意承欢》Bound to Please(1997)以六十七岁的女主角戴安娜(Diana Payne-Myers)和年轻爱人的老少配震荡观众!

在一九九○年代,这些主题著实让观众瞠目咋舌。近年作品《就是爱现》Just for Show(2005)结合舞蹈、戏剧与多媒体装置艺术,讽刺当今社会注重表面美、轻视内在美的通病,也是该团之前唯一曾经来台的作品,在台北上演时引起轰动,票券全部售罄。

DV8肢体剧场除了拥有耸动性的议题之外,此团舞蹈影片的广泛流传也是令他们远近驰名的主因之一。一九九一年DV8成立影像制作部门,隔年推出《怪鱼》Strange Fish(1992),叙述人们逃离孤独的恐惧感。《阿奇里斯进场》Enter Achilles(1995)以英国酒馆为场景,讽刺「男子汉」的伪装,在暴力、激进下检视男人逞强好斗下的虚弱无助与矛盾。《生存的代价》The Cost of Living(2003)论述社会如何丈量个体的价值,其中肢障舞者的表现令人惊叹。这些影像DVD在英、法、德国及美国等电视台播出,为舞团知名度推波助澜。

我们真的能谈吗?

DV8来台作品Can We Talk About This?,主要探讨伊斯兰教的言论自由、审查与著作自由等议题。舞作名称一语双关;表面上像口语话的「我们可以聊聊」;但也反讽著,这事我们能谈、可谈吗?

从一九八九年小说家鲁西迪(Salman Rushdie)的《魔鬼诗篇》被焚毁,到二○○五年电影制片人提奥.凡高(Theo Van Gogh)谋杀案,以及引起争议的《穆罕默德漫画》等新闻,DV8肢体剧场在此作中,将检视这一连串事件如何影响多元文化政策、新闻自由及艺术审查制度。

这些当代事件在全世界皆引起巨大震荡,特别是穆罕默德漫画不仅令数以万计的人上街示威抗议,并且引起基督教与回教争战,在无数的纵火暴力冲突中牺牲了近百条人命。即使有这些前车之鉴,纽森还是冒著生命危险,将伊斯兰教议题带入剧场大肆分析批判,他的勇气无疑是令人佩服的!

纽森借此作深入探讨英国所发生的伊斯兰教法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课题。大英帝国在殖民时代拥有世界上近四分之一土地,是全球第一个工业化、施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它保存多元文化融合特质,其中不乏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当代的英国在政治、法律、生活上,都有伊斯兰教法的干预,且被这股力量影响著。此教法对伊斯兰女性有诸多不公平之处,当穆斯林妇女向英国求救时,英国人以尊重多元文化为由不肯介入,任由穆斯林妇女被其文化的不公平法律之残害事件一再发生,但若有人为她们发声时,便会遭到英国或境外的伊斯兰教徒恐吓迫害,促使英国政府必须派警察保护这些人,并且要求他们噤声,而涉及言论自由被箝制的问题。

这次的舞台设计切入写实的日常空间,墙壁成为涂鸦记录的宣泄出口。舞者们多数边说边做动作,但动作和口语内容并无绝对关联。每位表演者的口条清晰可辨,他们中性地陈述事件,肢体上亦较少过往作品中耗竭精力、逼近危险边界的高能量动作。表演穿插受害当事人的录影与录音,以强化事件的真实感与观众对这些事件的感受强度。纽森并不以单一层面来探讨事件,舞作中也直接控诉西方世界:「不能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他们的言论、所作所为,会带来后果!」

此作以打击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促进跨文化理解,让全球化的当代社会更明白人权与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DV8肢体剧场的深度探讨,值得我们省思!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伊斯兰教国际新闻小辞典

整理  柯乔龄

 

因书贾祸,流血冲突──鲁西迪事件

印裔英籍作家鲁西迪早年关注伊斯兰世界,擅于描绘第三世界移民的心理挣扎,曾以小说《午夜之子》获英国文学最高桂冠「布克奖」,然而最受瞩目的作品是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第四部小说《魔鬼诗篇》。

小说内容被指控亵渎伊斯兰教教义、质疑《古兰经》可信度,并丑化先知穆罕默德,惹恼了全球穆斯林,接连焚书抗议。伊朗精神领袖何梅尼(Seyyed Ruhllah Khomeini)谴责鲁西迪及其出版商,伊斯兰基本教义派组织甚至提出百万美元赏金取其人头。

此后不断有激进分子追杀鲁西迪,国际间也不乏为创作自由声援的运动,形成蔓延全球的「鲁西迪事件」。因为出版、翻译甚至阅读《魔鬼诗篇》而丧命者估计至少六十人。直到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Khatami)上任后,为改善与西方外交,一九九八年吁令终止追杀行动,鲁西迪才终止了藏匿生涯。

 

因电影惹杀身祸──制片人提奥.凡高谋杀案

荷兰电影导演提奥.凡高与编剧阿亚安.希尔西.阿里(Ayaan Hirsi Ali)共同制作了电影《服从》Submission,透过四位受虐的穆斯林妇女讲述伊斯兰社会里对她们的暴力行为,呈现了伊斯兰教妇女低下的地位。

二○○四年电影上映后,凡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被一名摩洛哥裔荷兰穆斯林猛开八枪,凡高当场身亡。据报导,目击者曾听到凡高问凶手:「我们可以谈谈吗?」(Can we talk about this?)随后便遭枪击。凡高之死引起举世震撼,民众纷纷上教堂表达哀悼,荷兰政府也公开谴责穆斯林。

 

因绘本插画而牵连──《日德兰邮报》穆罕默德漫画事件

二○○五年九月,丹麦《政治家报》报导丹麦作家哥勒.布律根(Kåre Bluitgen)在找寻画家为穆罕默德儿童读物绘画插图时,画家恐惧受伊斯兰教徒袭击,导致插画难产。接著丹麦《日德兰邮报》刊登了十二幅描绘穆罕默德的漫画,然后即接到死亡威胁电话。

此事造成民众在《日德兰邮报》哥本哈根分社门前和平示威;十一位伊斯兰国家的驻丹麦大使约见丹麦首相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首相以「言论自由不得干预」为由谢绝会见这些大使。多国报社刊登此漫画,引发挟持、纵火焚烧、投掷汽油弹、游行示威案件,死伤人数不断攀升。直到二○○六年三月,丹麦外交部为了改善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举办穆斯林和基督教学者会议,此争端方逐渐停息。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