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族群构成的台湾,所发展出来的喜剧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变迁、流动、混杂、交融与渗透。有中国传入的相声,在此生根发展另创新枝;有荤素不拘的说唱表演,有拼贴混搭到极致的胡撇仔戏,也有反映当下影视消费文化的新生代舞台喜剧……令人目不暇给!
台湾的族群因为形成过程复杂,从最早的原住民,历经闽南地区的汉人移民、日本殖民、国民政府撤退来台、美军进驻援助,形塑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在这个小岛上,存在著许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层等,也发展出不同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审美经验。以喜剧类型而言,从传统相声到相声剧,本地歌仔戏的胡撇仔戏变种,由民间走唱艺人演变而来的「铁狮玉玲珑」,到电视名人模仿节目的风行,网路kuso笑话等,台式喜剧,反映的正是多元文化的变迁、流动、混杂、交融与渗透。
相声入台 落地变形贴近在地生活
相声最初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一九四九年,随国军撤退来台传入,以吴兆南、魏龙豪为代表人物。他们的相声内容,以诠释及修编传统旧段为主。早期业余、劳军的演出,为相声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让相声开始在台流行与质变。相声是以语言为媒介,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艺术,形式上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它的取材范围广,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街谈巷议、时事历史,再严肃的主题都能以轻松诙谐的口吻侃侃而谈,又能搔到痒处,让听者会心、余味无穷。相声表演的关键在于照管好「包袱」这玩意儿,所谓「包袱」就是把大家逗乐的地方,表演时先把可笑的东西包装起来,再透过种种手法把它一层层打开,带给观众出乎意料,却入乎合理的感受,称之为「抖包袱」。
一九八○年代,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让相声走进现代剧场,以「相声剧」的新形式,开展出相声艺术的新格局。两岸分隔数十年,台湾对相声艺术的认知及品味,已然与发源地断了脐带,导演赖声川认为「相声已死」,原是想借一出戏悼念被时代遗忘的艺术,唤起大家对传统的省思,却意外让相声「起死回生」,不但引起大众的兴趣,也使原有的一些相声迷纷纷下海,陆续成立说唱团体。「相声瓦舍」的冯翊纲曾形容:「这好比把闷锅盖『哗』地一下打开,大家全迸出来了。」日后,「相声剧」成了表演工作坊的招牌,更多创作者,如冯翊纲、宋少卿等,投入相声的改革与创新;相声,成了更符合时代脉动、贴近日常生活的喜剧艺术。
荤素不拘 让人笑倒的说唱与胡撇仔戏
如果说,相声是外省人的乡愁,灵感来自江湖艺人说唱、第四台卖药广告的「铁狮玉玲珑」,则反映了本省族群的特色。「铁狮玉玲珑」由艺人许效舜和澎恰恰男扮女装,以类似戏曲花旦的夸张造型,在电吉他与爵士鼓的伴奏下,将网路流行的冷笑话与传统市井的小戏、说唱艺术结合,述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演出以诙谐的方式,「乱掰」故事,藉著涉及性、排泄物等禁忌的俚俗语言,以及谐拟(parody)手法,将伟人、英雄或神明从受人崇拜的高位拉低至与一般人无异,甚至被嘲讽的更低位置,冲撞既有的语言与社会规范,创造了一个上下颠倒、充满笑声的狂欢节空间。
荤素不拘的庶民娱乐,同样表现在歌仔戏的变种——胡撇仔戏的体质上。「胡撇仔」一词,来自日语外来语「オペラ」(opera),是一种融合新剧、歌舞剧、西乐等的表演风格,其源起可上溯至日据时期推行「皇民化运动」并禁鼓乐,歌仔戏为了生存,必须改变其传统演法,「改良戏」应运而生。「改良戏」在服装、音乐、化妆、舞台装置方面,迁就时局有所改变,于是出现了「身著洋装和服、头戴牛仔帽、手执武士刀、改唱流行歌、以爵士鼓与小喇叭等西洋乐器伴奏」的拼贴面貌。胡撇仔戏承继了此种风格,在形式上力求多变,包括流行歌曲的使用、华丽炫目的服装造型、舞台特殊效果的使用和写实生活化的表演与口白,在题材思想方面,以「伦理爱情」、「奇情悲喜」等通俗剧的路线为主题。
金枝演社的通俗喜剧,便是将「胡撇仔」的精神发扬光大,创造出颠覆西方写实表演手法,揉杂台湾各时代流行文化精髓,展现自由乱撇的独特台式美学。融合了新剧、音乐剧、通俗剧、艺术喜剧、格斗游戏、情境喜剧、餐厅秀等表演模式,不论是视觉或听觉元素,或是舞台上的演出,总是极尽所能地混搭、谐拟或夸张,尤其从观众所熟悉的流行文化里挪借素材。情节上不脱佳构剧的特点,像是道德正义、歌舞场面、乔装、巧合、意外发现、大团圆结局等。金枝演社对于庶民娱乐色彩、语言、符号、音乐上掌握之精准,时尚、流行、复古、怀旧的氛围营造,让观众得以在笑声中,重新看待当下的自我身分与文化认同。
影视基因渗入 新生代剧场也疯狂
对于年轻世代创作者而言,外来文化更甚于本土文化的影响,网路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成了最重要的养分。七年级编导蔡柏璋的疯狂喜剧《K24》就是直接挪借美国电视影集概念,倒带、快转、预告、花絮等影视惯用手法,通通搬上舞台。近来相当火红的搞笑团体「鱼蹦兴业」,则是移植日本漫才表演形式,虽然类似传统相声,但却更为自由、不刻意讲求字正腔圆,没有沉重的传统包袱,反而突显出时下年轻人的潮流与喜好。这种追求抒压解闷,为发笑而笑的速食文化,也算是回应了当下消费主义盛行的趋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