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喀郎.汗为纪念伦敦地铁爆炸案罹难者的舞作,在奥运开幕式上演出,五十位红衣舞者在烈日下扬尘起舞¡。(AFP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那一夜,她们一同写历史……

徐素满、林燕卿的奥运演出经验

二○一二年的伦敦奥运开幕式,精采的表演与现场调度,赢得全球观众的赞赏,其中由阿喀郎.汗编舞,向二○○五年地铁爆炸事件中罹难者致意的深刻舞作,令人动容,而出身台湾的徐素满与林燕卿,分别以排练指导与现场舞者的身分,参与了这场舞蹈的演出。透过访谈,徐素满与林燕卿道出她们亲身参与奥运盛会演出的观察与体验心得。

二○一二年的伦敦奥运开幕式,精采的表演与现场调度,赢得全球观众的赞赏,其中由阿喀郎.汗编舞,向二○○五年地铁爆炸事件中罹难者致意的深刻舞作,令人动容,而出身台湾的徐素满与林燕卿,分别以排练指导与现场舞者的身分,参与了这场舞蹈的演出。透过访谈,徐素满与林燕卿道出她们亲身参与奥运盛会演出的观察与体验心得。

全球瞩目的奥运赛事,除了场上的竞技之外,开、闭幕式的节目安排,也正是地主国展现文化国力的重要场合。伦敦奥运的开幕仪式,不说帝王征战,也没谈殖民荣光,一开幕,观众看到的是乡间风情。而后从莎士比亚到哈利波特,从工业革命到数位时代,伦敦奥运开幕式描绘英伦常民风情和社会变迁,说著英国在文学、科技、大众文化的成就。就在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总汇后,全场随著主持人的引导静默了,主持人请全场数万名观众共同沉默,一同想念不能与会的家人和朋友。顿时间,有数十张照片一一投射在萤幕上,他们,未及看见盛会,便已离开人世。

二○○五年的七月七日,当伦敦还沉浸在前一天申奥成功的喜悦时,恐怖分子在地铁及公车发动炸弹攻击,震惊世人。七年后,当全世界的焦点再度落在伦敦,当众人欣喜地迎接盛会时,这段演出不仅展现了英国在表演艺术上的成就,也提醒了生命脆弱,和再起的力量。它让开幕式不只是宣扬国威,还诚实地面对了这个国家曾经的伤痛。

转眼,五十位红衣舞者在烈日下扬尘起舞,伴著苏格兰女歌手Emeli Sandé〈与主同住Abide with Me〉的歌声,舞者肢体忽而似鱼般悠游,忽而如鬼魂飘散,舞蹈诉说著生命的脆弱及痛苦。最后,一名小男孩被紧紧抱住,象征「希望」永远存在。

这支作品的编舞家,是甫于今年获英国奥立佛奖肯定的阿喀郎.汗(Akram Khan),因作品《垂直之路》Vertical Road风格受敦奥开幕仪式导演丹尼.鲍伊(Danny Boyle)青睐,进而携手合作,在奥运开幕式搬演新作,短短五分钟的演出,却是长达年余的策划、发想后的结晶。

高难度的「大会舞」

来自新竹,曾是比利时罗莎舞团舞者,后以指压护肤让巨星名流赞不绝口的徐素满,正是协助阿喀郎甄选、训练舞者的排练指导。徐素满与夫婿和阿喀郎有长而深远的合作关系,在二○○八年,还曾协助没有舞蹈底子的茱丽叶.毕诺许习舞,共同演出作品《我心深处》In-I。谈到这次与阿喀郎的合作,徐素满说:「如果编舞家传达的概念像说一个句子,那排练指导便是润饰那句子的人。」遇上奥运这难得一见的盛事,光是应征舞者的履历就有数千封,书面审查后又经过初步排练、甄选,脱颖而出的仅有五十位专业舞者。他们国籍、种族、年龄各自相异,共同点是学习速度快,身体动作的训练又能符合阿喀郎作品要的风格。

千挑万选的舞者们,以七周的时间,每天用上五、六个小时学习动作、排练,身为排练指导的徐素满,一方面协助舞者学习动作,另一方面,又如雕刻家般一点一滴地把舞者最好的一面琢磨出来。

自二○○九年起与阿喀郎合作的舞者林燕卿,便是这五十位舞者其中一员。林燕卿一路在左营高中舞蹈班、台北艺术大学接受舞蹈训练,随后独自负笈英国,毕业后曾到瑞士工作,亦曾是侯非胥.谢克特(Hofesh Shechter)舞团舞者。因缘际会下,林燕卿最初只是在阿喀郎舞团协助翻译,后来加入成为舞者一员,亦曾在《垂直之路》中演出。

谈起参与大型活动经验,爽朗的林燕卿笑称:「我都跟人家说是去跳『大会舞』!」一开始对奥运演出的想像,她比拟为记忆中学校运动会的大会舞。虽说也是运动会的开幕式,也是整齐划一的群舞,规模与困难度却难以相比。「五十个看起来要像一个。」林燕卿这样说。短短的学习及排练时间内,如何让各个文化背景不同的舞者理解阿喀郎想诉说的抽象概念(如「受苦」、「死亡」及「重生」),还要能精确表达,著实挑战舞者及排练指导的功力。

从排练室进到奥运主场地「伦敦碗」,则又是另一个考验的开始。开幕倒数两周,团队进入奥运场馆彩排,配合场地、舞台的转换,许多动作又有修改。首先,开幕式中每个段落表演者不同,光是换场,就考验著场地调度的能力。唯恐前段演出换场不及,制作团队还准备两套计划,随机应变。再加上伦敦天气是出了名的难以捉摸,舞者要赤脚演出还是穿鞋?遇上湿滑的地板该怎么办?在在都考验著演出者及制作团队的专业。以防万一,演出现场,不仅伦敦奥运筹委会人员随时协助,同时还有物理治疗师待命,以备舞者受伤时可以立即得到治疗。然而,就算计划缜密,突发状况还是少不了,例如每位舞者身上配备耳机及无线电,方便跟上节拍,林燕卿讲起演出现场,一位舞者忽然发现自己的设备故障,没有声音。少了从耳机传来的拍子,舞者反而更沉下心来,专注跟上动作。回忆起当天演出,徐素满掩不住心里的骄傲,称赞那是从开始排练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

重诠英国历史文化的奥运开幕式

身历其中观察奥运的筹备过程,林燕卿说到赛事开始前,看著地铁、场馆的准备过程,如同许多伦敦人,存疑地想问:「这样真的没问题吗?」然而随著时间接近,深刻发现到主办单位淡定的态度背后,其实有著详细的规划与准备。例如主办单位要求所有人员在自己的演出结束后,马上离开现场,不能留下来观看,以免影响后续的观众疏运。因此,对于其他的开幕式节目,徐素满说:「都是后来才看电视的!」。经历并参与节目的创作过程,她也称许主办的伦敦奥委会尊重创作者的想法,不耍权威,因此创作者能自由发挥,不但呈现了英式幽默,历史、文学,还兼容了流行音乐等元素,并且向英国的公医制度致敬,这个典礼不是单为了统治者,而是给所有人民的。               

另外让徐素满和林燕卿印象深刻的,还有为数众多的奥运志工。奥运筹委会早在年初就征求志愿演出者,为了这名副其实「一生一次」的盛会,许多人将工作放在一旁,到伦敦共襄盛举。开幕式中的众多鼓手、扮演农民、工人的演员,多是透过志愿报名,参加演出的志工,不取酬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协助场面调度,或在车站、场地出入口指引方向。一反外界对伦敦「冷淡、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工作人员不掩其兴奋及热情,脸上满是微笑,即便是维护场地安全的安检人员亦如是。尤其是演出当天,徐素满回忆说,表演者从中午就进场待命,为了短短几分钟的表演等上八、九个小时。就算等了很久,就算餐点只有三明治可选,也没有人抱怨,为的,是一份参与的光荣感。

“A Summer Like No Other”(绝无仅有的夏天)这句话对参与奥运的人而言,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二○一二年夏天的真实写照。随著奥运及帕运划下句点,夏天结束,伦敦生活又将回归常轨。丹尼.鲍伊的奥运开幕式,再次重新诠释了英国的历史与文化,而阿喀郎的舞作,更在盛会庆典中,深刻触动了每个人。徐素满与林燕卿,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员们,共同写下历史,伦敦奥运标注的不只是运动上的成就,也为文化艺术写下新的一页,而这,也将会如伦敦奥会所期许的「鼓舞下一个世代」。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