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丽.施列夫(Yuki Moriya 摄 玛丽.施列夫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慢动作中的力量

德国导演玛丽.施列夫的剧场世界

德国导演玛丽.施列夫(Marie Schleef)的创作以挖掘被忽视的女性叙事出发,逐步发展出融合美学与女性主义观点的整体实践。透过具体戏剧作品案例,深入讨论「空缺」、「留白」、「不可见」、「未知」与「未被命名」等概念,如何成为她美学语言的核心,来回应所处的剧场生态与文化脉络。目前正在京都歌德学院驻村的她,应台北歌德学院之邀于7月18日来台演讲,主题是「空缺的美学」,趁此机会,PAR特别专访施列夫,分享其对剧场的思考与创作方法。

德国导演玛丽.施列夫(Marie Schleef)的创作以挖掘被忽视的女性叙事出发,逐步发展出融合美学与女性主义观点的整体实践。透过具体戏剧作品案例,深入讨论「空缺」、「留白」、「不可见」、「未知」与「未被命名」等概念,如何成为她美学语言的核心,来回应所处的剧场生态与文化脉络。目前正在京都歌德学院驻村的她,应台北歌德学院之邀于7月18日来台演讲,主题是「空缺的美学」,趁此机会,PAR特别专访施列夫,分享其对剧场的思考与创作方法。

舞台上,一名演员拿著拖把,缓缓地擦拭地板。这不是日常生活里的随意一拂,而是近乎仪式般的动作:每一次推抹,都被延展成一个极度缓慢的节奏。声音设计即时捕捉细微摩擦声,透过音响扩大,使观众的呼吸不自觉跟著放慢。在这样的演出片刻,所有人都进入了一种静观的专注状态。

这标志性的美学表述来自导演玛丽.施列夫(Marie Schleef)——近年德国剧场界瞩目的新锐导演。她以《呼唤她的名字——寻找女性+》(NAME HER. Eine Suche nach den Frauen+)入选2021年柏林戏剧盛会,并持续以聚焦女性语境的作品受到国际注目,更荣获2022年香奈儿Next Prize与德国胡伯纳青年导演奖导演奖。

对施列夫来说,剧场不同于串流媒体的魅力在于它能创造一种整体的感官经验。对比当代社会的快速迭代,她特别著迷于运用慢动作结合各种剧场媒介,使观众进入一种「静观的体验」。对她而言,这正是剧场的独特之处——一个集体专注于当下、共享同一经验的时刻。

《他在打扫》(Maximilian Borchardt 摄 玛丽.施列夫 提供)

将被遗忘的文本转译为冲击美学舞台

施列夫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案头研究工作,她的锐利眼光往往抓住文本精髓,透过美学转译,具现为舞台上的艺术作品。

比如近期作品《他在打扫》(Er Putzt)改编自德国作家瓦蕾莉亚.戈尔季耶夫(Valeria Gordeev) 创作的短篇作品,以清洁动作作为核心场景,描写一位男孩对日常清理过程的细腻观察与情感投射,具备强烈的身体细节感与内心投射特质。施列夫透过演员的慢动作,结合颅内高潮(ASMR)的精细声景效果,来呈现原著中的世界观。施列夫大胆地尝试,正因为「当所有细节达到完美时,声音会带领你进入不同层次」。

而在改编韩国作家韩江于20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素食者》时,施列夫则挑选文本里最能揭示父权结构的片刻——一名女性仅仅因为拒绝吃肉,就被家人视为背叛文化、被标签为「不正常」。她透过演员的身体与空间设计,放大这种压迫的感受,让观众不只是在理解角色,而是亲身感受到压力与窒息。

同样关注女性处境的《82年生的金智英》也引起她的兴趣。这部作品描绘一个普通韩国女性在日常生活里不断被忽视与压抑的过程:从职场到家庭,微小却持续的歧视累积成一种无形的孤立感。施列夫看见这与《素食者》一样,都将私人经验提升为公共议题,让观众直面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脆弱与抗争。

这些作品显示了施列夫的核心特质:以清晰的视觉概念出发,精确编排文本,擅长挖掘研究被遗忘、被压抑与不可见的议题,并将角色内在压迫转化为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具象舞台画面。

《弄臣》透视广告图片
《素食者》(Christoph Liebentritt 摄 玛丽.施列夫 提供)

长期研究文本与团队合作的创作方法

施列夫强调自己的作品并非如德国导演剧场以导演为中心,而是透过集体合作与长期研究逐步形成。她通常一年发表两个作品,这样的节奏并不算多产,但却能确保每一部作品都扎实而完整,带著她一贯的敏锐眼光与坚定视角。

比如在《呼唤她的名字——寻找女性+》创作过程中,她和演员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花费数个月搜集和研究那些被忽视或被遗忘的女性作家、文化创作者,以及历史中缺席的女性群体,像是比如「香槟寡妇」(Champagne widows)是继承丈夫酒庄遗产的女性等。

她形容创作过程像是「工厂」一样运作:演员、设计师与研究者都参与其中。相较于大多团队设计部门会个别进行再定期开会,施列夫和团队成员工作时会一起到排练现场,每个部门独自营运但又同时进行,快速尝试和调整,提出各自的需求、进行协作。最后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场结合声音、身体与影像的「档案剧场」。这种方法让冷冰冰的资料变成现场经验,观众在听见一个个被忽视的名字时,能切身感受到历史的空缺。

她的创作过程奠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比如即将于苏黎世剧院展演的新作《你准备好迎接死亡了吗?》(Are You Ready to Die),已经耗时3年筹备。过程中她与团队保持对话与联系,共享田调资料,甚至一起造访监狱。这部作品从圣女贞德的故事出发,但她感兴趣的不是席勒笔下让贞德战死沙场的英雄版本,而是史实中贞德在牢中等待1年才执行死刑。

她观察美国、日本等死刑制度,这种囚犯在执行死刑前的数年等待,如同变相的折磨。施列夫把焦点放在「等待」这件事,并以感官经验来取代传统叙事。舞台上观众会听见放大的脚步声、钥匙声、甚至演员呼吸声,这些声响透过缝在服装里的麦克风被传送出来,让人感觉仿佛与角色同处牢房。

这部作品与当代现实紧密相连。施列夫与国际特赦组织合作,让演出在「世界反死刑日」前后登场,并透过剧场座谈让观众思考死刑制度。她强调,这部作品不是在讨论某个人是否该死,而是「关于国家如何透过一个被制度化的流程,终结一条生命。」

《82年生的金智英》(Tommy Hetzel 摄 玛丽.施列夫 提供)

跨文化背景养成——从史瓦帝尼到柏林

施列夫的成长轨迹横跨三大洲。她出生于德国,7岁搬到奥地利,剧场启蒙来自在非洲史瓦帝尼念高中时。课堂中她实际操练不同的剧场实践,像是日本铃木方法和南非的肢体剧场。这些强调身体控制、带有仪式感的训练,使她明白戏剧并不必然依赖语言,也能借由身体的力量建立起舞台的张力。

之后到美国纽约就读巴德学院,她又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学世界。课程设计将身分认同纳入核心,每周的阅读书单中总是包含黑人作家、亚裔作家与女性作家的作品。对她而言,这些在德国教育里几乎看不见的声音,成为她文学养分的一部分。

而当她到柏林恩斯特.布希戏剧学院,则产生另一种反向文化冲击。这所学校以严谨著称,但课堂上指定的文本却几乎全是男性作家的作品,女性声音的缺席在这里显得格外鲜明。这成为她往后的创作的影响之一,使她坚定选择以女性文本为核心。

施列夫在访谈中特别提到,身为导演意味著必须意识到自己握有的权力与责任。「当你是导演时,你会有一定的权力──你决定和谁一起工作,谁会成为创作团队的一部分。我真的希望能在这些选择上有所不同。」因此,她始终坚持要亲自挑选要处理的文本,而非选择剧院推荐的经典或流行文本。过往的得奖肯定,也使她更加确信自己走在相对正确的道路上。

在台湾与亚洲的「文化冲击」

施列夫言谈俐落、也充满幽默感。她对台湾的第一印象,是信仰的美与味觉的丰富。她说,在台北参观龙山寺,是她「一生看过最美的事物之一」,因为人们把对神的审美与心意全都倾注在那栋建筑里。她在月老神像前看到年轻男性诚心祈求找到伴侣,笑称那就像「古典版的 Tinder」。夜市小吃也使她惊叹:一口里同时有咸、甜、辛,让味蕾瞬间被多重风味击中,和日本细腻的精致鲜味(umami)形成对比。

此次造访台湾,恰逢她在日本驻村,计划源于她对日本孤独问题的兴趣。她决定与一款「爱」机器人共处3个月,向波伊斯与郊狼共处的行为艺术致敬。(注)由于机器人只说日语,施列夫必须学习日语以沟通,意外发现机器人成为融入当地的桥梁。她透过机器人加入社群,并发现在日本街头带著机器人能获得友善回应。随著时间推移,机器人会写日记、拍照甚至叫她起床,成为她对抗孤独的伴侣。

玛丽.施列夫(Yuki Moriya 摄 玛丽.施列夫 提供)

缓慢中坚定探索观看世界的未知角落

施列夫的创作始终提醒我们,剧场不只是故事的再现,而是一种感官与时间的重构。她用慢动作具现文本概念,用声音、影像、气味诱发观众感知,用无声的等待去触碰死刑议题,提供少见的观看角度。她不认为自己是行动主义者,而是坚定地透过艺术表达自我认同。

施列夫娇小身躯展现出一种耐心积累的力量。正是这样的坚持,使她在当代剧场里,建立起独特的位置。她的作品并非要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观众在缓慢与专注中,一起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

注:波伊斯与郊狼共处的行为艺术:1974 年,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在美国纽约进行行为艺术作品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他在画廊里与一只野生郊狼共同生活3天,把毯子和手杖当作交流的媒介。这件作品象征人与自然、欧洲与美洲的冲突与和解,是行为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

玛丽.施列夫(Marie Schleef

现居柏林的剧场导演。曾于纽约 Bard College 主修剧场表演,并于柏林「恩斯特.布希戏剧学院」(HfS Ernst Busch)完成导演训练。2021 年,她毕业后执导的首部剧作即入选柏林戏剧节(Berliner Theatertreffen)。此后,她的作品陆续受邀于科隆剧院、汉堡德意志剧院、慕尼黑室内剧院、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剧院、维也纳城堡剧院等地首演。2022 年,她荣获香奈儿Next Prize(全球仅10位创新艺术家获奖)与 Kurt-Hübner 导演奖。她的创作大多关注尚未在德语剧场圈发声的女性文本与叙事。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0/01 ~ 2026/01/01
Authors

作者

数位资料库-开学季优惠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