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乔(左)与郭庆亮(右)。(林韶安 摄)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钟乔X郭庆亮 在边界相遇

台湾与新加坡亚洲民众戏剧工作者的历史轨迹(上)

2025年3月,钟乔应亚洲民众戏剧节协会(Asian Council for People’s Culture)创办人莫昭如以「民众戏剧」的号召,率差事剧团、釜山空间剧场、ART GROUP C,以及日本魔幻大提琴师坂本弘道的《告别——到南方去》制作团队,前往尼泊尔加德满都(Kathmandu),参与亚洲民众戏剧节协会主办的「国际民众戏剧节」(International People Theatre Festival,IPTF)(注1)。此行不仅重返1990年代曾与「南方」剧场伙伴并肩奋战的历史现场,更在现今的后冷战时代,于互为主体的状态中,持续探寻左翼文化相互参照与串连的可能。回首这段历程,自「亚洲民众戏剧:训练者之训练工作坊」(Asian People Theatre: Trainers Training Workshop,下称「训练工作坊」)在南韩首尔举办以来,至今恰逢35周年。

2025国际民众戏剧节海报(钟乔 提供)
《霸王虞姬》交响组曲CD广告图片

对新加坡戏剧盒(Drama Box)创办人郭庆亮而言,这是他首次亲身参与这类以亚际(inter-Asia)社会文化串联为核心,旨在交换第三世界文化工作经验、并深入庶民生活现场的艺术生产;新加坡也因此首次被纳入此类亚际民众戏剧汇演的脉络。事实上,他早已在新加坡长年累积与民众戏剧理念契合的创作实践,并透过「被压迫者诗学」(Poetics of the Oppressed)(注2)与参与式戏剧美学等方法,尝试在国家为本位的体制之外,开拓一个能与政治部署协商并抗衡,同时回应当代社会议题的创作形式。其中,郭庆亮在今(2025)年IPTF的独角戏制作《6 Micro Lectures on Genocide》,由6位剧作家联合撰写,这部作品怀抱著对第三世界的民众关怀,透过演员个体的肉身表述,反映加萨(Gaza)居民所面临的种族屠杀与暴力处境。

2025╱2026 乐季最前线:国际篇广告图片
釜山空间剧场《未知纪事——到南方去》于2025年国际民众戏剧节演出现场剧照。(空间剧场 提供)

本文将透过两位剧场实践者跨世代、跨地域的对话,并以此次尼泊尔汇演与过往的民众戏剧实践案例为出发点,思索亚际民众戏剧如何能展现其在当局文化治理介入下持续变动的能动性。同时,亦将探讨不同亚洲地域在观演关系、表演语汇与文化治理上的差异及共振。透过钟乔的观察与世代间的回望,本文将思索民众戏剧如何在当代亚洲觅寻批判语言与主体性的可能;同时,也将从戏剧盒及新加坡华语戏剧的脉络切入,重新省思亚际剧场行动中的在地实践与未来可能。

钟乔(林韶安 摄)

缘起:钟乔与亚洲民众剧场的相系

1980年代末,全球局势剧烈动荡:柏林围墙倒塌、苏联解体,中国也逐步松动其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路线。在这个告别革命、全面转向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历史转折中,曾怀抱左翼理想的知识分子与行动者,连同他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政治信念,逐渐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甚或遗忘。面对后革命年代的来临,曾在《人间》进行报导工作的钟乔,启动反思剧场作为文化行动的可能性,如何透过剧场,在社会变革的探索中发起新的倡议:「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创造文化变革的契机显得格外迫切。」

1989年,钟乔在首尔附近的山上参与「民众戏剧:训练者之训练工作坊」。(钟乔 提供)

1989年《人间》杂志停刊后,钟乔在陈映真的引荐下,于1990年前往南韩,参与为期40天的剧场训练工作坊。期间,他不仅结识了香港安那其主义者(anarchism)莫昭如,更与来自孟加拉、尼泊尔、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香港、台湾、南韩与澳洲等近20位来自亚太区域的民众剧场工作者,共同构筑起初步的跨国文化行动连带网络。

钟乔认为,尽管风起云涌的变革年代似已走入历史,但这并不意味著文化行动的潜能就此失效,更不应因「历史终结论」的宣告而被轻易放弃戏剧作为「革命的预演」。当时,左翼文化阵营积极试图召唤第三世界「万隆会议」的精神与主张,企望在新自由主义浪潮汹涌之际,重建跨地域的横向连结与文化实践,以回应弱势民族在西方新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经济殖民与全球资本分工体系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这也开启了一连串以亚际民族与民众为中心、透过推动社会改造的文化行动,包括三次《亚洲的呐喊》(Cry of Asia,1989、1995、1998)汇演、莫昭如策划的「第一届亚洲民众戏剧节:独脚戏汇演与工作坊」(1992),以及《大风吹》(1994)亚洲巡回演出等一系列重要计划。

注:

  1. 由亚洲民众戏剧节协会主办、沙瓦南剧团(Sarwanam Theatre)协办的 「2025国际民众戏剧节」 于3月1日至5日举行,为期5天。本届以「为了和平的剧场:连结文化,培育永续未来」为主题,回应全球化冲击、战火蔓延与气候危机日益加剧的当代处境,坚定捍卫文化的连结与多样性。此次盛会汇聚来自亚洲各地10余个重要剧团,包括台湾差事剧团、尼泊尔沙瓦南剧团、孟加拉Aranyak Natyadal、巴基斯坦今天剧场(Ajoka)、上海草台班、南韩木鸡肢体实验室(Namoodak Movement Laboratory)、新加坡戏剧盒(Drama Box)等,共同编织出一张横跨国界的民众戏剧交流网络与文化汇演平台,其中多数剧团以独角戏形式呈现演出。
  2. 「被压迫者诗学」是奥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提出的核心理念。此一思想深受南美洲的解放运动思潮、解放神学,以及教育学者保罗.弗雷勒(Paulo Freire)《受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ia do Oprimido)中解放行动论的影响;波瓦也因此在其流亡期间,发展出被压迫者剧场(Teatro do Oprimido)、论坛剧场(Teatro Fórum)等多种破除既有观演关系的实践形式。

〈钟乔X郭庆亮  在边界相遇——台湾与新加坡亚洲民众戏剧工作者的历史轨迹(下)〉

钟乔

1980年代初期研读戏剧,受陈映真启蒙,建构左翼国际观与艺术观。1986年投身底层写作,连结艺术劳作与庶民生活。1989年从亚洲第三世界展开民众戏剧文化行动,1996年组成剧团,巡演两岸及亚洲,推动民众戏剧串联。钟乔将创作性与社会实践的民众戏剧区分,强调创作深入核心,实践则将身体与意识还原给社区民众。他具备30逾年剧场实务、写作及文化论述经验,并获2017年台北市第21届文化奖。

郭庆亮

新加坡「戏剧盒」创办人,亦是华人地区最早推动论坛剧场的重要先锋之一。自2000年起,他持续与剧团探索论坛剧场的多种可能性,并促成论坛剧场在新加坡「解禁」。郭庆亮的实践横跨应用剧场、社会参与艺术与专业剧场领域;2016至2018年期间,他获选为新加坡官委国会议员,成为艺术界发声的代表;2022年,荣获新加坡最高荣誉「新加坡文化奖」;2024年,则获颁国立台南大学荣誉博士,至今仍持续创作不辍。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9/19 ~ 2025/12/19
Authors

作者

数位资料库-开学季优惠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