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艺术类刊物 纸上舞台秀(赵豫中 杂志影像翻摄 PAR表演艺术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PAR廿周年特辑】1992-2012 与舞台同步

表演艺术类刊物 纸上舞台秀

编按

出版界的一句老话:要害一个人莫过要他办杂志。当中「为害最甚」的,恐怕又以表演艺术类杂志拔得头筹。表演艺术向位居小众边缘,在「文创」摇著一桶金叮叮当当走来前,表演艺术绝非「一门好生意」,相关杂志更不可能是。然而浪掷千金/热血者永远所在多有,编辑室特别搜罗同道中人前仆后继的心血成果进行纸上展演,供读者一探表演艺术类杂志的生态演变。

编按

出版界的一句老话:要害一个人莫过要他办杂志。当中「为害最甚」的,恐怕又以表演艺术类杂志拔得头筹。表演艺术向位居小众边缘,在「文创」摇著一桶金叮叮当当走来前,表演艺术绝非「一门好生意」,相关杂志更不可能是。然而浪掷千金/热血者永远所在多有,编辑室特别搜罗同道中人前仆后继的心血成果进行纸上展演,供读者一探表演艺术类杂志的生态演变。

【综合特区】

九○年代,随政治松绑、周休二日制等大环境变迁,表演艺术逐渐成为民众的休闲选项之一,触角敏锐的艺文人遂乘此创办表演艺术类杂志。除了九二年由两厅院发行、早期较针对专业读者的《表演艺术》杂志外,此时期出现的音乐/舞蹈/戏剧综合型杂志有《PAM.PAM盼盼表演艺讯》(1993-1995,后改为非报导性的城市情报志),以及由朱宗庆创办的《蓺类》杂志(1998-,后改以关怀亲子、推广打击乐为主)。后两者皆从一般民众的角度,提供艺文演出相关讯息,例如《盼盼》创刊号附上台北表演场馆的座位图,对尚无网路资讯的观众来说,是选择座位的重要参照;《蓺类》更制作「抢先买到便宜票」专题,传授购票秘诀。

 

 

【音乐特区】

音乐类

此类杂志以古典乐聆赏内容为主,非为唱片销售或音响发烧客情报。一九五○年代起即有《音乐月刊》(朱冠一发行)、《音乐杂志》、《音乐之友》、翻译自日本刊物的《全音音乐文摘月刊》、《罐头音乐》等杂志。九○年代则出现大篇幅讨论音乐史的《古典音乐》,以及《音乐时代》(杨忠衡主编)等刊。随著音乐唱片市场的起伏,音乐专业杂志从百花齐放转趋沉寂,二○○六年《MUZIK谬斯客古典乐刊》创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对外贩售的古典音乐专门刊物。其特色为除了纸本刊物外,因应繁杂的音乐节目演出讯息,透过M2双周报和MUZIK-Online收听下载,以不同时间波段提供读者即时且大量的音乐资讯。

 

音响类

由于国内音响发烧友为数众多,音响设备类杂志向为音乐相关类刊物中发行量广大的专门类别。早年有张继高创办的《音乐与音响》(1973-1994),是国内相当重要的音乐音响类杂志,当时杂志提出的「音响是手段,音乐是目的」口号,至今耐人寻味。其后,《现代音响杂志》、《音响世界》(后改为《音响购买指南》)、《音响春秋》、《发烧音响TAS中文版》等,可见音响市场的盛行度。一九八九年创办至今的《音响论坛》为其中具代表性的月刊,首创以显微镜让音响迷观看放大的唱针针尖。

 

乐团发行

《乐览》和《新丝路》分别为国内乐团对会员发行的刊物,前者为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发行(原为一九三六年发行的《乐学》,后改《省交乐讯》),后者为台北市立国乐团发行(原名《北市国乐》)。虽属不上外部通路的内部刊物,但除了团讯外,也延伸制作音乐专题与报导,内容属性上,《乐览》针对一般古典乐听众,《新丝路》则偏向学术性的专业文章,采中英双语并置,目前可在外部通路购买

 

 

【传统戏曲特区】

传统戏曲在台湾主要出现过的刊物有《台湾申报》、《大雅》、《传统艺术》等。《台湾申报》由酷爱京剧的票友李闿东、孙克云等人集资创办,为一提供老戏迷戏曲资讯的报纸型刊物,早期内容多报导京剧界与复兴剧校的戏曲活动,以及港美加票友轶事。《大雅》(1999-2005)是一本专谈中国戏曲、艺术、文化的杂志,内容注重两岸戏曲交流、菊坛人物近况等。《传统艺术》由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发行(2000-),从月刊改为双月刊后,内容也从专业性文章转向诉求对传统艺术感兴趣之一般大众。

 

 

【舞蹈特区】

台湾空前绝后的一本舞蹈专业杂志——《台湾舞蹈杂志》,是由编舞家和舞蹈教育家蔡丽华所创办,虽从创刊到停刊仅短短两年(1994.6-1996.5),反映舞蹈市场尚未足以支撑一本专业型杂志,却足称为「打过美好的一仗」。此杂志聚焦于国内舞蹈生态、编舞家作品与动向,同时关注舞蹈教育的发展,经常性提供舞者研习、出国进修、儿童舞蹈教育等资讯与专题报导。《台湾舞蹈杂志》为九○年代的台湾舞坛留下弥足珍贵的足迹史料。

 

 

【圈内人特区】

剧团/同人类

早年国内实验性、小型剧团做戏之余,也常将实验探索精神发挥在制作小型同人报刊上。例如「那个剧团」发行《葫芦乐园剧场发声报》、台东剧团发行《剧场简讯》,从早期手写版本、地方表演艺术大事记等内容,可以嗅见剧场人利用有限资源传递艺文讯息的朴实心意。此外,台南人剧团也曾出版《剧场事》季刊,内容倾向学术性专题报导。与剧场友人共组《每周看戏俱乐部》网站前,张吉米也曾发过仅两期的《叭乐报》,一张资源回收A4纸背后列印剧评,正面盖上大大「叭乐报」章,纸张和影印机仰赖善心人士提供,诚品是独家通路,可惜第二期便遭通路反映刊物「像垃圾」而不再印行。

 

 

学院/场馆发行

除了剧团外,表演场馆和学校机构发行刊物的同样所在多有。牯岭街小剧场发行的《牯岭街小剧场文化报》一如场馆经营走向,提供了主流外剧场的生态观察、演出评论和活动讯息。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发行的《关渡通讯》前身为剧场通讯,最早由戏剧系所学生主导制作内容,专文介绍表演方法、剧场技术等,后历经数次改版,演变为全校性刊物报导校内演出讯息与评论等。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