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表演藝術雜誌

相關文章 30 篇
  • PAR表演藝術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open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從演出的相關介紹、選薦、評論、系列專題,到專業知識、資訊需求、產品代言,「表演藝術類雜誌」就像個忠貞的情人般,無時無地守候著舞台上的表演藝術,也因它而存在。但在這次的特別企畫當中,「雜誌」成為舞台上的主角。 我們從世界各地精選出各類表演藝術相關出版刊物的翹楚,無論是以一般觀衆為主要讀者群的通賣月刊,強調特殊專業或同人誌類型,還是以資訊取勝的情報誌,藉由分門別類的選介、專文推薦,以及特約專訪,分別從雜誌的經營、取向、風格、行銷等層面,更深入了解表演藝術相關雜誌的多元面貌。 除了放眼國際,我們也回顧本刊在台灣一百期走過的痕跡,特別邀請了表演藝術界的同業及先進,共同深入探討藝術與知識生產之間的媒介關係,以及表演藝術類相關雜誌的概況與未來發展。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舞蹈劇場期刊》由英國倫敦拉邦中心出版,可謂英國當代舞蹈思潮的代表刊物。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歐美舞蹈雜誌選介

    歐美舞蹈雜誌及專業期刊種類繁多,各有其特色及特定的讀者群。因篇幅有限,以下僅介紹六本英文雜誌及專業期刊。 歐洲部分,《舞蹈劇場期刊》Dance Theatre Journal一年四期,由英國舞蹈研究領域頗負盛名的倫敦拉邦中心(Laban Centre London)出版,可謂英國當代舞蹈思潮的代表刊物。其重點集中於當季在英國演出的現代舞團體或藝術家,有時也介紹一些較具原創性的芭蕾舞蹈作品,或正在歐洲大陸或美國受到熱烈討論的舞蹈團體。雖然刊載的文章常觸及當代表演理論及拉邦的動作理論,但卻少有艱澀的學術性文字。許多作者反而常從自己觀舞的經驗出發,綜合對表演藝術環境的體認和觀察,以及和編舞家、舞者的訪談,再輔以適當的舞蹈理論,多角度地探索一支作品在舞蹈藝術及社會文化上的意義,文章多半可以稱得上深度的舞蹈評論,加上活潑的版面設計及豐富的舞蹈圖片,使整本期刊的風格介於純學術性期刊和大衆化雜誌之間。此外,每一期另列有英國各地即將舉辦的舞蹈藝術節、表演、課程等,及倫敦拉邦中心的最新動態,是一本很全面的英國當代舞蹈指南。其網址為http://www.laban.co.uk。 在倫敦出版的《舞蹈.歐洲》Dance Europe,每月一期。其內容涵蓋歐洲及加拿大的劇場舞蹈最新動態、舞蹈評論、知名舞者專訪、該月舞蹈活動時間表、舞蹈產品廣告等,是一本適合舞蹈工作者和一般觀眾閱讀的雜誌。內容多從一般大眾比較有興趣的話題著墨,比如:舞者成名的心路歷程、創作時所遭遇的困難、對本身創作或演出的看法、對未來的展望等。雖然鎖定的讀者群是一般大眾,但此雜誌對舞蹈創作演出的評論卻也頗富深度,且語調中肯。舞蹈圖片亦極度精美,準確掌握了舞者瞬息萬變的動作特質。不論是想要提升自己舞蹈藝術欣賞水準的觀衆,或是想要了解歐洲及加拿大劇場舞蹈動態的專業舞蹈工作者,《舞蹈.歐洲》都不失為一本理想的讀物。其網址為http://www.danceeurope.net。 《舞蹈研究期刊》Dance Research Journal一年兩期,由美國舞蹈研究協會(Congress on Research in Dance,簡稱CORD)出版,欲訂閱者須先加入成為CORD會員。這是一本美國最學術性的舞蹈期刊,涵蓋舞蹈美學、歷史、人類學、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美國非洲文化研究、現象學

    文字|吳怡瑢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表演藝術》網站將為讀者展現不同的、 嶄新的、更為即時的全球表演藝術資訊服務。
    專題

    網海無涯,表演藝術有新港

    結合網路雜誌、線上討論、資訊連結與線上資料庫功能的《表演藝術》網站,將以妥善發揮網路資源的廣大服務效能為經營目標,為志在四方的藝術旅人們,打造一個迎向浩瀚網海的新碼頭。

    文字|安原良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音叉》的唱片評鑑在法國是最具權威的。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法國音樂雜誌槪觀

    《音叉》Diapason與《音樂世界》Le Monde de la musique為法國主要的「一般性」音樂雜誌,它們與世界各地多種音樂雜誌並無明顯的不同:除了包含有許多廣告外,它們的音樂時事、人物介紹,錄音、錄影、音響的評鑑,多少總有著促銷、吹捧的性質,以便滿足「布爾喬亞」式的通俗品味,這在現今的消費社會中幾乎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它們若沒有某些特性,又如何能夠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中,多少年來一直屹立不搖?甚至在面對網路興起之際照常維持著榮景? 無論是《音叉》或是《音樂世界》都是以CD的評鑑當做主打,而它們的評鑑的確達到了「聳動視聽」的地步:筆者記得多年前普拉涅斯(A. Planes)彈奏的《德布西鋼琴前奏曲集》同時被這兩個雜誌冠上最高評價--「金音叉獎」與「音樂世界的震撼」,頓時因搶購而缺貨,筆者直到兩年後才尋得該片。然而如此的聳動並非空穴來風,它們都擁有著相當堅強的評鑑陣容,《音叉》更是略勝一籌,例如筆者所認識該雜誌專門評鑑海頓的杜帕特(J. Dupart),他家可說是全法收藏最豐富的一座「海頓圖書館」,他宣稱西方所出版有關海頓的全部正式錄音在他家裡不可能找不到。 《音叉》早在多年前就將每月評鑑最優的數個錄音節錄成一張CD,附在雜誌上,可說是此做法的先驅;該雜誌每年度所選出的「十大金曲」頒獎典禮場合,可說是冠蓋雲集,獲選錄音相關的著名音樂家紛紛前來捧場,搞前衛音樂的布列茲(P. Boulez)與搞古樂的撒瓦(J. Savall)的交談,形成了有趣的畫面。《音叉》與《音樂世界》對三十年來「古樂」風潮的興起,無疑具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們的鼓吹一方面讓聽衆更益接受這類音樂,另方面則有助於幾個小唱片公司例如Hamoniamundi 、Auvidis的成長、茁壯。 整體而言,《音樂世界》比《音叉》顯得通俗些,它在評鑑上比不過後者之際,只好朝其他方面發展,它對世界音樂的強調以及附帶發行《爵士樂人》Jazzman專冊,都頗能吸引另一批聽衆;而更大的成功是它與「古典音樂電台」的掛勾:十多年前,私立的古典音樂電台成立後,收聽率節節攀升,而達到今日全法國廣播收聽率的44%,而讓公立的「法國音樂台」黯然失色。《音樂世界》為該台出版節目介紹專冊,音樂台則播出《音樂世界》推薦的內容與錄音。

    文字|陳漢金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Folk Roots是了解世界音樂與民謠的最佳指南。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品味獨特的世界音樂雜誌Folk Roots

    二十年的雙月刊Folk Roots,比起台灣許多絞盡腦汁創新賣相的雜誌,實在其貌不揚。套用BBC主持人查理.吉列特(Charlie Gillet)的話:「我向來對於Folk Roots封面的毫無設計不敢恭維,但自從另一本雜誌出現後,我才覺得Folk Roots從裡到外風格一致,是很重要的。」吉列特當著Folk Roots總編輯伊安.安德森(Ian Anderson)的面的嘲諷,骨子裡其實是讚美Folk Roots的不流俗、不譁衆取寵。而他所指的另一本雜誌,是九九Gramophone出版的與Folk Roots形成對壘局勢、面貌皎好的Songlines雜誌。 Folk Roots有一群陣容堅強、牙尖嘴利、偶爾刻薄的樂評班底,形成了Folk Roots固定的行文風格。對於不好的作品,經常可見這群人窮凶惡極地追打,對於欣賞的聲響,即使無助雜誌銷售、沒有廣告贊助、來自地球任一角落的無名樂人,也能佔有大篇幅報導。安德森曾說:「每週自世界各地湧進編輯室的CD堆積如山,但我們都一一聆聽,且絕不以封面設計的優劣取捨。」 當然,Folk Roots的編輯群也難免養成一種主觀的、倫敦中心的品味,例如,英國民謠在年度的評比中總是高居不下,如此的喜好,大約過不了英吉利海峽。不過,相較於轉載不痛Folk Roots不癢的新聞稿的雜誌,一旦想參考世界音樂/民謠的出版資訊與評論,筆者還是寧可選擇Folk Roots樂評挑剔的耳朵與伶牙俐齒。 文字|鍾適芳 文字工作者

    文字|鍾適芳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歌劇世界》是德文雜誌中最重要的歌劇雜誌之一,也是德語區音樂活動的指南。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德國音樂雜誌槪觀

    一個國家整體的音樂活力是建立在音樂創作、學術研究、音樂教育、表演、評論、錄音工業等各環節間緊密的共生與互補關係上。在德國,音樂雜誌種類豐富,不論任何從事與音樂相關的職業者或音樂商品的消費者,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雜誌,表現出音樂資訊的高流通性與整個大音樂環境的成熟發展。 因為特殊的歷史因素及政治現實,豐富的文化資源並不只限於大城市裡;音樂活動百花齊放的景象,可以由各地大小城市皆擁有專屬的樂團與音樂劇場這一點來證明。《歌劇世界》Opernwelt評論各地劇院首演與新製作,訪問歌手與指揮、報導其動向與登台的時間地點,專文介紹樂壇新興之星(如一九九九年二月號報導我國旅德指揮家呂紹嘉),並評述新出版的歌劇唱片與相關書籍,可說是關心此地歌劇表演最新動向者與旅行各地看表演的歌劇迷必備的參考指南,也是德語區裡最重要的歌劇演出評論雜誌。每年十月出版的年鑑裡,總結過去一個樂季以來最重要的製作,並由各地的樂評家選出年度最佳演出、歌劇院、指揮、男女歌手等;不僅立論權威,深受推崇,而且報導多著重在作品的世界首演與勇於創新的新製作上,反映出德語區音樂界不斷突破傳統的特色。 《管弦樂團》Orchestra每期最後幾十頁各地劇院與樂團招考歌手與樂手的徵才廣告,大概是所有音樂院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獲取資訊的最佳管道之一。讀者群多為在各地樂團就職的樂手,該雜誌有不少工作合約的法律問題、樂團演奏技巧的討論。另外,從在地音樂傳統的角度出發所做的城市音樂史硏究,以及地方媒體樂評的刊登,讓讀者對全德各地的音樂文化活動一目了然。 在編排及取向上近似英國的Gramophone,《唱片論壇》Fonoforum可能是德國唯一一本、針對一般古典音樂發燒友的音樂期刊。除了明星演奏家的動態與專訪、新發行錄音的簡短評鑑、經典唱片的歷史回顧以及音響器材的介紹外,絕大部分的篇幅是由唱片公司與音響店的廣告所佔去。這也反映出此類雜誌在現代媒體社會中所扮演的提供音樂商品資訊、刺激音樂市場消費的角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德國生產的古典音樂唱片出口到世界各地,此地的愛樂者並不需要購買唱片就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如果繳的稅不算在內的話),經由現場演出以及電視廣播,享受一流的音樂節目;也因此,在台灣一般音樂雜誌裡常見的,從版本比較出發,純粹從錄音來談演出的唱片評鑑,在德國除了這本雜誌外並

    文字|林育立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Theater Guide與美國百老匯Play Bill雜誌合作出版,除了簡介舞台作品,還有許多劇壇動態、劇場人物的專訪或對談。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東京都情報誌選介

    東京都內大約有一百六十個電影院、七十座劇場、平均每個週末大約有八十齣戲正在上演,有近四十場的現場熱門演唱會、五十個美術館、八十六個藝廊正各自主辦著展覽會。如果你在辛勤工作了一個星期之後,想要好好安排一個周末約會的話,買一份都會情報誌是不可或缺的;PIA(音譯為「劇場」之意)週刊正是這樣一份「表演藝術情報誌」。 它的內容分為電影、音樂、藝術展覽、運動、戲劇、活動以及電視等七大部分,當中幾乎滴水不漏地搜集了一週所有的表演展覽活動;一目了然以及易於掌握是這份雜誌最主要的編輯特色。以戲劇部分為例,首先是以兩頁篇幅介紹話題人物或劇團,並且介紹幾個最新的製作;接著推薦本週二十幾齣舞台劇,每個介紹都附上劇照以及簡短的文字。PIA週刊最主要的特色是最後會將一週以來所有的表演活動依據劇場場地、劇團以及演出時間再做歸類整理,並附上劇場位置圖。這樣一份工作整理起來想必費時費力,對讀者而言卻是非常有幫助,用起來十分就手。 PIA週刊創辦於一九七二年,正是東京表演藝術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急遽增加的年代,原本是由幾位大學生合辦的手工雜誌,隨著東京的知識爆炸而成了東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來由雜誌起家的PIA更整合了電腦網路與售票連線點,現在已經成了日本最大的售票系統,讀者可以在買一本雜誌之後上網查詢特定演出節目是否還有席次與座位,並且直接在網上訂票,十分方便。 PIA的優點是情報周全與使用方便,但如果想從龐雜的表演資訊中,過濾出符合自己的興趣,並有相當水準的演出的話,觀衆便需要更多的資訊以及更有力的推薦,東京另一本叫做《劇場導覽》的Theater Guide月刊應該是很好的選擇。Theater Guide與美國百老匯Play Bill雜誌合作出版;除了舞台資訊的整理之外,Theater Guide還有許多劇壇動態、劇場人物的專訪或對談,以及每個舞台作品的簡介。Theater Guide的舞台演出報導相當周全,無論歌舞劇、能劇文樂與寶塚歌舞的演出等都在它的涵蓋範圍內,是每個試圖「狩獵」東京都劇場表演愛好者必備的情報資訊。 文字|林于竝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助理教授

    文字|林于竝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戲劇筆記》是古典戲迷喜讀的雜誌。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文本之外的文本

    總地來說,戲劇與語言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本篇企圖從從德、美、法、日等不同語系,或鄭重推薦,或區域分析,分別窺探這些語系裡的戲劇類雜誌所包裹的現象。

    文字|楊莉莉、張明傑、林于竝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文化界聞人張繼高在民國一九七三年創辦了《音樂與音響》雜誌。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也是表演藝術興衰史

    八〇年代台灣「經濟奇蹟」將國人的生活水準向上提升。兩廳院啓用,國内外表演藝術團體一時間往來頻仍,藝文展演熱絡不已,彷如地底醞釀積累的能量乍然迸現。曾幾何時,扮演著推波助瀾角色的表演藝術類雜誌,已經幾番潮起潮落,大半隱沒入歷史長河。

    文字|徐開塵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歡慶150

    五月中旬,我們開始整理一百五十期雜誌。 始自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百五十期《表演藝術》雜誌(嚴格說來是一五一本,還有一本創刊號),在十二年又六個月的時間裡,累積了一百五十本由美術編輯呈現出來的封面主題,一萬六千五百頁,九百七十多萬字,七千多張台灣表演藝術發展過程裡,曾經銘記的畫面與劇照。 作為一個接棒人,我好像不能只用看表演的心情來看這一百五十本。創刊號的《表演藝術》以「摸索與希望」探討當年的台北表演藝術生態:美籍指揮家,後半生視台灣為故鄉的亨利‧梅哲在受訪中說:「什麼是台北的表演環境?在這兒,我拿出最好的節目時不賣座,不夠好的卻可能滿座。」梅哲談的是音樂推廣與音樂落實教育的重要性。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當年說:「台灣是個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卻又潛力十足。我們希望這塊土地變成什麼模樣?如何整理過去的足跡,看清目前的處境,聚集眾力來發展經營?」他在說,把劇場當成生活一部分的人,在我們社會仍屬少數。 一九九二年,台灣GNP(國民生產毛額)達到二一○八億美元,平均每人所得首次超過一萬美元,超過大陸十五倍以上。在兩廳院硬體建設的烘托下,來來去去許多國際名牌音樂家與表演團體。這一年,也是台灣表演藝術在九○年的高峰期,兩岸的交流文化密切進行著,我們在大陸劇團裡進一步體驗崑、京之美。根據陸委會的統計,一九九二年大陸來台的戲曲交流人士在這一年激增至二千多人,這個攀升的走勢直到一九九五年之後便走入下坡。 經過十二年六個月,台灣表演藝術裡有多少是還在上坡,有多少已經下坡很久了?歡慶150,其實正希望「整理過去的足跡,看清目前的處境」,在文建會剛剛三天之內花掉六千多萬元,歡慶舉辦完台灣第一次的「表演藝術博覽會」之際,我似乎沒有更多可說的。謹用梅哲老前輩的自我期許來期許台灣的下一個十二年:「在音樂面前,我只能說『好』與『壞』。我所在乎的,是我指揮的樂團是否已達到能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的水準,而不是所謂『台灣的標準』。根本沒有台灣的標準。」

    文字|盧健英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總編輯的話

    九月以後,表演藝術舞台忽然變得異常熱鬧繽紛起來,相較於往年此時,節目演出的密集度提高甚多,讓表演藝術觀眾看得眼花撩亂,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口袋不失血才好。細究起來,這其中除了原來就預定好此時演出的節目外,還有那些四、五月時因SARS風暴而延演的作品,只要能搶到場地與檔期,莫不卯足了勁,就好像要證明藝術並沒有因疫病的蔓延而懈怠了創意的生機。 就在寫這篇「編輯的話」之前,才去看了國光劇團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這也是從五月延到此時演出的製作,且從國家劇院換到新舞臺。看到魏海敏使盡混身解數詮釋王熙鳳這個心機深沉的潑辣貨,加上王海玲畫龍點睛的老祖宗賈母,看得叫人不由得熱淚盈框──好的表演藝術那會因為SARS就失色了呢?幾個月的休養,只是給更多時間,讓表演更精進吧! 所以這一期的《表演藝術》雜誌,也就讓出更多的篇幅給這些即將發生的大量演出與之前演出的大量評論。通常是本刊重頭戲的「專輯」,這一期暫告休息。 而在繽紛的演出中,我們發現了有趣的「張愛玲風」──港台兩地的創作者不約而同選了張愛玲的小說,以劇場或舞蹈形式呈現,本期即有專文探討這幾位創作者將如何詮釋這位中國才女的作品。 十一月初即將來台演出的上海崑劇團,也是因SARS延演的節目。崑劇近年來在台灣頗受年輕觀眾歡迎,帶動了另類表演趨勢,這一期中即有崑曲表演工作者楊汗如藉由上崑帶來的劇目、剖析音樂結構與崑劇重要的依存關係。明年將是崑劇迷重要的一年,兩齣重要的全本崑劇──名作家白先勇製作的《牡丹亭》與蘇崑跨台製作的《長生殿》──都將在台首演,還有相關的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崑迷們可要趕緊進修,以趁機進入崑劇殿堂! 甫於十月初落幕的第一屆台灣鋼琴大賽,過程熱鬧,也出現一些爭議。本刊特邀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主人樊蔚慈教授,以他多年觀察各種國際音樂大賽的經驗,為文發表他全程觀察這次大賽的心得與想法,相信可以讓讀者對這個所費不貲的比賽內情有更多的了解。 八月底時,劇場工作者陳明才在台東都蘭灣投海失蹤的消息震驚的劇場界,這一期我們即邀請了陳明才的大學同窗、宜蘭縣民間藝能發展協會執行長游源鏗以專文為讀者介紹這位創意洋溢的劇場人、文化人,書寫文體的特殊,也反映了陳明才的特殊。惜因篇幅之限,必須刪減摘要,希望懷念陳明才的朋友

    文字|盧健英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總編輯的話

    最後一筆「2004表演預知紀事」的節目活動資訊傳進來,這是編輯們蒐羅來,還未經整理的第一百三十二筆。編輯會議上大家七嘴八舌,戲劇編輯傅裕惠還是不放心:「不確定性很高,越是下半年的節目變卦的可能性越高。」 是的,不確定性很高,但這也反映了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特質。檔期搶不到,劇本出不來,卡司不配合、製作經費短缺,或者,突然爆發中年憂鬱症的導演、編舞家、設計家或作曲家;若再碰上無預警的全球流感、臨門暴雨、狂颱嘶吼、景氣起落,外交牽累,任何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環節沒有好生調養好,不來了,這個月不來,下個月也不來了! 國外節目也一樣。整個亞洲市場經濟逐漸復甦,追求生活品味與探索美學視野成為各城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驅動力,新興的劇院如雨後春筍矗立,有本事蓋劇院的,還得有本事安排節目,巨星待價而沽,價碼高低、市場大小、還有城市地理位置的優劣,都會影響巨星機票上的目的地;有時候距離決定了成本,就算過境了也不登台,一樣白搭。但有時候,觀眾素質與劇場專業勝過價碼因素,識不識貨就很重要了。 國內外表演節目的確定性高不高,事實上,不也正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一種指標嗎? 這是《表演藝術》雜誌連續第二年嘗試在春天的一開始,大舉地毯式地蒐集今年一整年的表演活動,同時更進一步地透過訪問──或說是「逼問」──以瞭解每一個演出的粗胚構想及製作進度。表演本來就不是靠靈光乍現就能搞出來的一行,而是許多上、中、下游環節高度執行力的銜接與展現。因此,我們也希望往後每年透過這樣的編輯企畫,拉長國內表演活動製作期,也讓表演在初春的一開始,就如四時節氣一樣在生活時序裡被安排、被舉行、被期待。 一百多筆預知表演紀事資訊裡,為了讓讀者們能更迅速掌握全年精華,我們絞盡腦汁設計出「嚴選」、「百匯」、「古意」、「嘗鮮」「複合風」、「舊剪新裁」六類體裁、性格各有生趣的區隔。讀者們在安排演出時,可以單點,當然更可以全選。 趁熱上桌,早早劃位,演出就要上場囉!

    文字|盧健英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走一遭《表演藝術》雜誌的時間之旅

    這次的「廿周年特輯」來自一個遙遠的起點。兩年多前,某次採訪的受訪者在訪談結束後不經意問道,為什麼現在的雜誌不管哪一類,總是儘往趨勢看,往眼前看,而鮮少回望過去的歷史? PAR編輯群工作時經常翻閱舊刊,或蒐集資料,或尋找靈感。我們善於從歷史擷取素材,但對於雜誌本身的歷史,雜誌累積了怎樣的台灣表演藝術歷史,我們未曾辨識、勾勒出全面的輪廓。 在討論廿周年雜誌專題的會議上,那句受訪者的疑惑不期然浮現心頭。「回顧」成為主要的方向,我們決定開採藏在兩百卅八本雜誌裡的「寶藏」,這麼說並非敝帚自珍,而是開始專題工作後的深切體會《表演藝術》雜誌雖不能說完整無缺,卻紮紮實實地記錄了廿年間、近三萬頁的台灣表演藝術發展。 《表演藝術》雜誌源於為「朝生暮死」的表演作品留下記錄,歷年重大演出必然是回顧的基本配備,我們以雜誌出現、報導過的節目為選單,從初選、複選、決選進行多次馬拉松會議後,點評羅列了廿年的「最PAR演出」。縱然結果難免掛一漏萬,反映的卻不是唯一、單向的標準,而是歷任雜誌編輯的品味集合。 除了回顧重大演出,我們也共同複習了兩百卅八本雜誌中重要的專題、事件、報導。這個被編輯室暱稱為「開讀書會」的會議同樣跑了數次馬拉松,礙於篇幅有限,忍痛割愛不少珍貴的專訪、有趣的專題後,我們以「最PAR事件」提點年度重要的專題,並精選十七篇具代表性、可讀性的人物專訪、對談稿,摘錄作為復刻內容。 過程儘管繁瑣,我們卻在這個共同讀書會中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歷史重複的必然」;表演場地的匱缺、文化補助與政策檢討、創作者的焦慮、世代交替的問題、經典重演和定目劇的討論、藝術教育向下紮根的問題、表演藝術市場的拓荒經驗這幾個題目幾乎數年就會在雜誌裡交替出現,編輯們戲稱,這幾個題目約略等同於美容雜誌的涼夏美白專題或時尚雜誌的OL穿搭術,但戲謔之下,更深的慨嘆卻是:怎麼廿年間,這些問題從未消失? 其中較有趣的可能是世代焦慮。相關專題首次出現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創作年代」,而後陸續出現劇場前輩憂心接班人才缺乏的「藝術新世紀 誰來領風騷?」,終在「中生代導演轉大人」中出現了「拋棄繼承」的新世代宣言,雜誌猶如見證了一場為期數年、從四年級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1992-2012 與舞台同步

    1992年 試刊、創刊第1期、第2期、第3期2000年 新世紀特別企畫2001年 雜誌第100期誕生2002年 十周年首次大改版,2004年 雜誌二度改版,2012年 239期,在本頁即將開啟廿周年特輯我們深知,在此記錄的,都是與台上的她或你、台下的妳或他共同完成,現在,不妨讓我們再次一起分享,彼此的歲月。無論幕前、幕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

    一九九○年代初期,國內藝文資訊缺乏,每月發行一次的藝文雜誌,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少數管道。如今,網路時代來臨,藝文資訊的傳播比以往更快、更直接、更便利,只要在google輸入關鍵字查詢,第一手資訊鋪天蓋地而來,表演藝術類雜誌的角色變得尷尬、模糊,被需要的比率也日漸降低。當然,網路不可能完全取代雜誌的專業性,但藝文媒體生態、角色的調整和改變,重新找到存在的優勢與定位,是所有媒體工作者必須思索的。

    文字|廖俊逞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類刊物 紙上舞台秀

    編按 出版界的一句老話:要害一個人莫過要他辦雜誌。當中「為害最甚」的,恐怕又以表演藝術類雜誌拔得頭籌。表演藝術向位居小眾邊緣,在「文創」搖著一桶金叮叮噹噹走來前,表演藝術絕非「一門好生意」,相關雜誌更不可能是。然而浪擲千金/熱血者永遠所在多有,編輯室特別蒐羅同道中人前仆後繼的心血成果進行紙上展演,供讀者一探表演藝術類雜誌的生態演變。

    文字|鄒欣寧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創刊編輯的話

    我的《表演藝術》因緣

    一九九二年夏天,當時擔任中正文化中心主任的戲劇學者胡耀恆教授找我到中心接替借調期滿將歸建台大的余松培副主任。胡主任跟我談這事的時候同時提到他的一個夢想辦一份好的表演藝術刊物。那年的八月,我因此從在中山大學外文系的教職北上,一腳踩進了跟舞台結不解緣的表演領域。 我是個從事文學工作的人,也跟不少刊物有或編或寫的關係。但是,要編一份表演藝術刊物,只能算新兵上陣。要感謝胡主任,他是最早的發想者,卻做到完全放心放手,我訂下什麼編輯方針,聘進什麼編務人力,胡主任都全力支持,這使得當時我們雖是倉促成軍,卻勇往直前,信心十足。 因此,才構思兩個月,一九九二年的十月,《表演藝術》月刊試刊號就出版了,封面是那年十月首度帶領慕尼黑愛樂來作國慶演出的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試刊號」顧名思義是探水溫用的,也果然得到不少回響。出於打氣鼓勵的讚美固然很多,但也不乏指教者。樂評界大老張繼高先生就說:「你們至少得儲備半年的稿量才可以上路出第一期,怎麼只兩個月就出刊了。」言外自然有春秋之筆。戲劇家貢敏老師則在過了一、兩個月後有回碰到時說:「試刊號有國家兩廳院的水準,但沒有黃碧端的水準,第一期開始,有黃碧端的水準了。」我把這話當作是坦率的批評,也是出於愛護後進的獎飾。 我其實只當了第一年的總編輯,但替刊物找了很好的主編,前後包括蕭蔓、林靜芸和鴻鴻。林靜芸擔任編務的期間最長,應該有超過十年,是對《表演藝術》出力最多的編者。 開創時節,版面風格雖還在一路摸索建立,卻已然成為華人世界最能吸引嚴肅的表演藝術評論和介紹的園地。許多當時還出道未久的日後大家,如譚盾、鍾耀光、陳中申、鍾明德、林克歡、平珩等,都已在刊上供稿,當時已是「大老」的專家更是一一為《表演藝術》雜誌所網羅。《表演藝術》也就這樣一步步建立起聲譽。有了第一年的十二期,終於符合送件規定而可以參加新聞局雜誌金鼎獎評選的時候,《表演藝術》不負眾望地抱回三個大獎,也開始了接下來的十九年裡許多光榮的獎項肯定。 對《表演藝術》來說,我個人只能算是開創有苦勞,編完第一年十二期之後,專職做中心的副主任,編務就完全交出去了,三年後我也回歸教職,所以後端的光榮戰果,我不能居功。但開創確實是艱難的,在音樂廳地下

    文字|黃碧端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發行人的話

    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新世紀的來臨,總是會讓人自動地站在一個高點上,去回顧以往思索未來;面對這個關口,今年將屆滿十歲、出刊超過一百〇八期的《表演藝術雜誌》,也鄭重地思索如何因應新興的媒體潮流,如何重新設想自己的定位,於是,我們決定改變,就從新的年度開始。 配合即將成立的《表演藝術網站》,我們決定將資訊服務、推廣表演藝術相關知識的工作,交給效率迅速、更能即時反映讀者需求的網站媒體;而在平面出版的《表演藝術雜誌》中,我們則將耕耘各類議題的深入探索、追蹤剖析各類創作趨勢與生態現象,著眼於「新視野」,由此出發,關照全球、尤其是華人世界表演藝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中,另一個極為強調的重點是「演出評論」。這部分原就是本刊的重頭戲,鑒於台灣表演藝術評論環境的單薄、專業評論人的不足,我們期待能以版面篇幅上的強調、特約評論人的培養,為建全評論環境盡力。而為了讓演出評論更能與讀者直接互動,在《表演藝術網站》成立之後,也會同時在網站上刊登評論,期使舞台上的演出,能藉由評論文字的盡力傳播,激盪更多的回響與創意。 一本雜誌從一一二頁變成八十頁,看似縮水,實則在內容上是更為精練而細緻;在一個注重表象資訊的社會中,我們希望這樣的逆勢操作,可以更深化藝文愛好者與藝術工作者的思維深度,進而讓我們的藝術環境與創作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也期待自己的努力,能讓《表演藝術雜誌》成為華文世界中表演藝術類雜誌的領導品牌。 面對下一個十年,我們為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也邀請一向支持《表演藝術雜誌》的讀者們,與我們一同邁向新的歷程碑!

    文字|朱宗慶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編輯室報告

    坐在剛剛粉刷一新、換了家具的辦公室裡,旁邊仍然傳來線路裝設人員操作機械的聲音,一種「新居落成」的氣氛,竟也配合著《表演藝術》的改版,由裡到外、從軟體到硬體一致地散發,把我們帶引到新的路程上。 作為表演藝術界「唯一」的綜合性專業刊物,《表演藝術》雜誌同時承載了訊息報導與深究專業議題的功能,的確讓我們有難以拿捏定位的困擾;再加上網路媒體的日益蓬勃,我們也認為必須追隨並利用這個趨勢,讓我們服務讀者的效率能夠更高。於是,在朱宗慶主任的支持下,我們同時規劃了《表演藝術》網站的創建與《表演藝術》雜誌的改版,網站部分負責最新演出訊息的傳遞與藝術知識的傳達,並將結合《表演藝術》年鑑的資料與《表演藝術》雜誌的過往文章,成立文章資料庫,方便讀者查詢。而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則將以較精簡的篇幅呈現更精緻的文章,在編輯內容上特別強調「求深」與「追新」,希望在議題的深度探索與新趨勢、新視野的展現上,滿足讀者的需求。此外,爲了讓國內的演出評論環境得以健全成長,我們也將強化評論的篇幅與品質,透過網站與雜誌的同步刊登,以及專業評論人的培養,讓評論的影響力可以更形擴張。 看到《表演藝術》雜誌剛剛落成的新樣貌,讀者應該可以發現我們在結構上做了很大的更動,在單元欄目上大幅縮編精簡、在版面上變得多姿多彩。爲了讓讀者們了解我們的新構造,在此特別說明: 專欄──除了原有的資深人士執筆外,我們也邀請新世代的主筆加入,提供專業的分析觀點,並藉由篇幅的精簡,期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抓到論述的重心並迅速切入議題。 專題──每期一到二個專題,延續的是以往「特別企畫」單元的精神,針對特定議題企劃撰寫,提供讀者對創作與生態等議題的有效切入角度與分析。 最PAR!──''PAR''這個詞,是《表演藝術》雜誌Performing Arts Review的英文縮寫,同時也意指舞台上的專業用燈,如果用台語諧音來唸,則是「ㄆ丫 .」(就是「新穎、流行」的意思),多重意涵彰顯的是我們這個單元文章的編輯意圖,在此呈現的是我們所關注國內外創作的最新趨勢與生態現象。 此外,演出評論仍是我們的重頭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一百期的思索

    一百期的思索

    「一百期」這個數字,背後所代表的三千多個日昇月落、近千萬的白紙黑字,可能也代表著這些年來表演藝術的起伏消長所形諸文字的一手見證。在這一百期的工作歲月中,儘管編輯人事變動頻仍,也時時面對預算的困窘,與讀者對編輯內容的「深淺」、「雅俗」的質疑,然而,從來不變的初衷是:要讓讀到這一本雜誌的人能更了解表演藝術、進而喜愛觀賞表演藝術,甚至願意進一步探究更深入的表演藝術議題。 《表演藝術》雜誌誕生在表演活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曾跟著蓬勃的演出而意興風發,也隨著藝術市場的低迷而內斂躬省,我們自認與台灣的表演藝術界是絕對的「命運共同體」,唯有表演藝術界的持續努力,才有這本雜誌的生存空間。同樣的,在景氣不振、多元娛樂興起、e時代全面降臨的大環境變動下,我們也需要與表演藝術界共謀未來的轉機與出路,尤其從二十世紀末就興起的「跨界」風潮,使傳統的戲劇、音樂、舞蹈的界線益趨模糊,如何建立新世紀的表演美學思考,將是我們未來亟需積極探索的方向。 因此,《表演藝術》在這出版第「一百期」的當下,所應自我期許的是: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界與世界創作新浪潮的接軌點,藉由資訊的提供,為本地的創作之火加風助勢;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對話場域,讓創意的烽火在此迸發;與網路世界更有機地結合,讓表演藝術能更「輕易」地進駐人心。 希望不用等到慶祝「兩百期」時,我們的理想就能實現。

    文字|王德勝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殷巴爾重磅回歸 以經典樂曲回應國際局勢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妹妹的「天書」——古琴譜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