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家艾尔.巴夏相当低调,来台演出带给台北观众特别的体验。(鹏博艺术 提供)
演出评论 Review

消失的冠军,浮现了艺术

莫札特虽属古典时期的德奥系作曲家,然其中早期作品里展现了更多南欧式的清澈与幽默。因此无论在诠释的品味和触键的方式,笔者过去即颇为欣赏某些法国钢琴家指下的莫札特,而艾尔.巴夏的演奏也正突显了此一特质,尤其是第三乐章中赋予各段变奏层次分明的音乐个性,令人回味无穷。

莫札特虽属古典时期的德奥系作曲家,然其中早期作品里展现了更多南欧式的清澈与幽默。因此无论在诠释的品味和触键的方式,笔者过去即颇为欣赏某些法国钢琴家指下的莫札特,而艾尔.巴夏的演奏也正突显了此一特质,尤其是第三乐章中赋予各段变奏层次分明的音乐个性,令人回味无穷。

艾尔巴夏钢琴独奏会

10/4  台北 国家音乐厅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常以冷笑话解嘲,譬如说台湾的「大学密度超高」+「市场急遽紧缩」=「天上掉下一块砖随便就会砸到一个正在街头求职的博士」。同样地,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各项国际钢琴比赛在世界各地蔓延,应运而生的冠军人数恰与古典音乐市场的萎缩形成反讽式的对比。浏览国际钢琴比赛资讯网站,「某年某比赛的冠军如今安在?」往往成为一些圈内人茶余饭后酸溜溜的话题。

黎巴嫩钢琴家艾尔.巴夏即曾不幸沦为这类议题的标地人物,因为他在一九七六年赢得的不是一般比赛,而是地位崇高的伊莉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然在随后数十年间,他却几近消失于古典音乐的主要舞台。此次首度抵台演出的消息曝光之初,或许有部分观众不知其为何方神圣而迟疑,我却抱著十足好奇的心理期待这场音乐会,一方面是想听听传说中他所展现的纯正法国钢琴美学是否宝刀未老,二方面则想看看这位异常低调的大赛冠军,如何以音乐破解人们过去对参赛优胜之路所抱持的刻板印象。

看似平常的曲目安排潜藏一缕巧思

从古典到浪漫,四位主要作曲家的作品以上下半场各两首的方式布置,看似了无新意的曲目安排却潜藏著一缕巧思,亦即在节目前半段将莫札特早期作品充满阳光而爽朗的风格,与拉威尔作品最晦暗阴沉的一面对尬。莫札特虽属古典时期的德奥系作曲家,然其中早期作品里展现了更多南欧式的清澈与幽默。因此无论在诠释的品味和触键的方式,笔者过去即颇为欣赏某些法国钢琴家指下的莫札特,而艾尔.巴夏的演奏也正突显了此一特质,尤其是第三乐章中赋予各段变奏层次分明的音乐个性,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以无坚不摧的弹奏技巧作为上台基本门槛的世代而言,拉威尔的《夜之加斯巴》确实经常被当作一部炫技的利器,再好一点,或许是用来比较哪位演奏家的调色盘里有更华丽的颜料让他恣意涂抹。然而艾尔.巴夏当晚的诠释奇妙地化解了这一切,在崇高的诗意与恰到好处的晕染下,人们或许不会去注意这位年过半百的钢琴家仍保持著极为完善的弹奏技巧。

若说整场音乐会在《夜之加斯巴》终曲〈斯卡波〉著魔般的节奏声中达到最高潮,或许也不为过。因为艾尔.巴夏趋于平和而低调的语法,使下半场原本充满浪漫色彩的贝多芬与萧邦奏鸣曲显得戏剧性薄弱、张力不足。萧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各乐章本身及乐章之间的结构平衡问题,始终在乐界充满了争议,艾尔.巴夏舍弃了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反复,却保留第二、三乐章里的所有反复乐段,让整首奏鸣曲呈现一种「中广」体态,笔者并不认为是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精致法式佳肴的最后甜点

任何一餐精致的法式佳肴都不应错过最后的甜点!艾尔.巴夏为热情的观众献上两首安可曲,的确激起了音乐会的第二次高潮。似是摆脱先前在萧邦奏鸣曲里总是欠缺的那临门一脚,此时显得完全放松的艾尔.巴夏弹出了音色与情感均至升华境界的《升C小调夜曲》(遗作),随后的拉赫玛尼诺夫《G大调前奏曲》(作品23-5)屏除了俄式排山倒海的音浪袭击,代之以细腻而诙谐的节奏和层次对比,让人对这位俄国作曲家的音乐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笔者不知道卅余年前参赛获胜曾为艾尔.巴夏带来什么,但可以确信,他已在这个初秋的时节,带给台北现场观众们一个非常特别的钢琴之夜。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