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眠》用了最恰当的表述环境,带动了爱情与亲情命题的展示。图为该剧宣传照。(广艺基金会 提供)
演出评论 Review 北京人看台湾戏之一

从女性主义出发的温情戏剧

评外表坊《春眠》

这次外表坊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出很传统的戏,她们没有过多地进行戏剧手法上的探索,也没有强加现代剧场的元素,我们找不到任何的确实的理论来为她们加分,可是这出戏确实很好地出现在视野中。从某种角度来看,她们身上恰好代表著一种成熟稳重的创作观,这创作观也是大陆戏剧人目前极度缺乏的。

这次外表坊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出很传统的戏,她们没有过多地进行戏剧手法上的探索,也没有强加现代剧场的元素,我们找不到任何的确实的理论来为她们加分,可是这出戏确实很好地出现在视野中。从某种角度来看,她们身上恰好代表著一种成熟稳重的创作观,这创作观也是大陆戏剧人目前极度缺乏的。

外表坊的《春眠》是一出标准的女性主义戏剧。尽管它改编自一篇美国小说,但编导赋予的女性主义观念却是自我的。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的爱情观深入到戏剧的每一寸肌肤,提供给观众一个相对狭隘的视点,这种视点多少会让男性观众觉得不舒服,但却是一种必要的创作态度,检验自我意识化文本的唯一标准,就是观众的态度。事实上,尽管作为男性观众,视角问题冲击了传统思维,可仍旧会认为这是一出成熟、完善的戏剧,实属难得。

女性主义创作观下  打造出了温情的一脉

故事从两个老人开始,现实生活与回忆不断交替,他们是整出戏的主角,此外两个演员,不断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出现在两个老人的生命中,同时他们还承担叙事者的功能。从相遇、相恋、第一次背叛,再到衰老之后的离弃。《春眠》脱胎于情感,但又不拘泥在情感之中。戏剧中的背景和所关注的生命群体,逐渐也显露出作者较为庞杂的格局观。两个人的相识在美丽岛事件时期,而作为整出戏矛盾的高潮点的发生地,也有强烈的关注失智老人群体的印记。可以说,作者很好在完成叙事这一戏剧传统功能的同时,给予了不少自我观点的陈述。

作品中对失智老人生活状况的描绘有不少笔墨。这似乎是台湾艺术工作者目前最热中在作品中探讨的话题。从杨力州的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到短片集《昨日的记忆》,这种广泛地对失智老人群体的关注,不仅呈现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更加得到了广泛的尊重与认可。相对于生死,衰老是我们真切在体会的过程,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尚有不少的剧码把目光投射在人的衰老中,这是一种本能的出发点,甚至可以被称为一种传统。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应该只存在于人们对古希腊悲剧的幻想,对权力的迷恋,对英雄主义的依赖,甚至是政治批判。我们从有记忆的一刻开始,就在目睹身边人的衰老,而又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著自己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对爱情的体会,对亲情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正是基于此,《春眠》用了最恰当的表述环境,带动了爱情与亲情命题的展示。这是整部作品中最让人刻骨铭心,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强烈的女性主义创作观,在带给我们相对狭隘视点的同时,也打造出了温情的一脉。

舞台被导演灵活地运用起来,表演区域被限定在一个圆圈之内,每一处光影交替,我们似乎都像是在看电影一样。在衔接上,导演也的确从电影中吸取了不少精华,作为自己导演手法的依据。但每次我们看到所有的道具都矗立在舞台之上,看到导演对纵深调度的把握时,有真切地感受到作为戏剧,它最纯粹的一些做法。结合之前对故事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次外表坊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出很传统的戏,她们没有过多地进行戏剧手法上的探索,也没有强加现代剧场的元素,我们找不到任何的确实的理论还为她们加分,可是这出戏确实很好地出现在视野中。从某种角度来看,她们身上恰好代表著一种成熟稳重的创作观,这创作观也是大陆戏剧人目前极度缺乏的。

女性视角  营造创作者与观众讨论的余地

令观者较为矛盾的是,我们期望这个时代的戏剧中更多地出现创作者的观点与观念,因为只有这样的戏剧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回归了戏剧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但同时,我们又无法用相同的价值观来看待同一个题材。《春眠》恰好就给了创作者和观众这种讨论的余地。编剧和导演都是女性创作者,她们在看待这个故事的时候,势必也将以自我身分的认同作为出发点。《春眠》对男女主角情感态度的表现比重显然失衡,这会引导观众进入到对男性的误解之上。实际上,仅有的一两场戏,我们多少能看出来男主角对生活的不满,夫妻关系付出的差异,但这些戏分显然不足以支撑两者的碰撞,尔后我们又在男主角卑劣的行为中,在心理上对其进行反复批判,这无疑是女性视角所带来的偏差。我们可以理解其为创作者的想法,但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将这两种视点中和,更加平衡地去看待她们所要揭示的主题,这或许是一部更加有意思的戏,也更为深刻。

这是《春眠》给创作者带来的反思空间。我们应该如萨拉.凯恩一样坚守自己的观点不变,即便引起了争议,仍旧以风格化的戏剧来应对。还是更加全面、客观地去表现我们关注和的主题,以更加宏观的姿态来运用戏剧的能力。这像是戏剧创作中不同阶段的对比,一个成熟创作者要经历的过程势必如此,我们要去传统意识形态,保留戏剧最纯正的色彩,然后如同《春眠》一样,将自我特性所带来的观念倾向,充分地加入到戏剧之中。接著,我们便需要更宏大的视野来解决此前的经历,对于《春眠》的创作者来说,我们还可以期待她们有更远大的作品。

毫无疑问,这是本次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最扎实、也是最传统的一部作品,在这一层面来说,她是最好的。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