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明清更迭,两位小生杨汗如与李佩颖不断以各自声腔表述挣扎与质疑,清亮悠扬的昆曲与浑厚沙哑的歌仔,很轻易会将明朝的侯方域联想成中国大陆,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湾。本来只是不同声腔的混搭,秦淮烟雨飘进了歌仔戏的挑战,观众甚至忘了还有电子音乐,淡雅有致的韵律也非常适时地点缀了表演。
二分之一Q剧场《乱红》
5/25~27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先从乾净的残骸开始。观众进场时,舞台上有个明亮的房间,光可鉴人的地板斜切成左右黑白两区。透过左面墙上的大片镂空雕花窗,可窥见墙后的文武场陆续上台准备,而右面的窗户却是高悬墙上,如囚狱。某种对比曲折已然明示。衬著如玲珑花朵般的小窗,侯方域(杨汗如饰)于此区的书桌上振笔疾书,李香君(凌嘉临饰)悠悠于后方起舞,当留辫的侯方域以镜中人身分(李佩颖饰)飘然上场,观众已简洁俐落地被带入朝代更迭中的异质空间。
二元对比 呼应得宜
二分之一Q剧场对昆曲再生的尝试,从来不仅于文字。导演戴君芳总是运用剧场元素再次营造幻想与现实的交错,或者反复挣扎的内心。往昔作品里曾出现小货车、以脚踏车为动力的旋转、翘翘板,或者现代舞者、以精灵或现代装扮出现的检场,甚至布袋戏也曾吟哦上场。而此次《乱红》,看似角色纷多,难以梳理,但没想到因为分量足,表演与舞台得以对话。在真实和想像世界的来回中,表演也充满整齐的二元对比,明朝侯方域与清朝侯方域、侯方域与阮大铖(吴双饰)、阮大铖与李香君,还有丑角与说书人。所有剧场元素呼应得宜。
但若读过孔尚任的长篇巨著《桃花扇》,对主要编剧沈惠如的用心会了解更多。忧郁或者情意蕴藉,是昆曲里不足奇的事物,但专注在兴亡之感,男女之情只存风中斑斑,《乱红》一百分钟的演出著力最深。其中最引起注意的元素应是歌仔戏。选择歌仔戏的最大问题在于太容易激起各种联想,寄予过度强大的使命感。除了明清更迭,两位小生杨汗如与李佩颖不断以各自声腔表述挣扎与质疑,清亮悠扬的昆曲与浑厚沙哑的歌仔,很轻易会将明朝的侯方域联想成中国大陆,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湾。本来只是不同声腔的混搭,秦淮烟雨飘进了歌仔戏的挑战,观众甚至忘了还有电子音乐,淡雅有致的韵律也非常适时地点缀了表演。
悼明与戒清并存 角色都不是完整
也就是说,《乱红》回身的历史,在曲牌体与板腔体的编腔中,漂亮精采的重唱与对唱,并没有摆荡模糊,而是悼明与戒清并存。也因为并存,于是,形骸俱碎,一个人变成了两半,主要角色都不是完整。除了侯方域,饰演阮大铖的吴双,一人多角,从权奸到落魄戏子,多样的面貌,为此剧留下另一种结束,意图让观众思考攀权结贵、见风转舵与被迫进入体制,或许实则无异。值得一提,吴双充满诠释的动作与抑扬顿挫的口白,赋予阮大铖爱自己作品成痴的行动言语,足称最抢戏的反派。
于是,最后,被纱幕前后分隔的不仅是李香君与侯方域,还有阮大铖的魂魄与侯方域失了魂的身体。分合重叠的双重影像,犹若所有人皆被抛置在此舞台。「花不语。花离枝。拂了一身花还满。」我们甘心于一场命定的四散,观众脑海中留了一场明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