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宫西宫—开咪封咪》(进念.二十面体 提供)
焦点专题(二) Focus 前卫30年—香港 进念.二十面体

不断的诘问思索 持续的前卫启蒙

走过卅年的进念.二十面体

进念.二十面体从一九八二年创团以来,就一直扮演著诘问时代、探询历史、忧心香港人当前生存处境、启蒙教育、文化关注、创意激发、反抗精神等多重角色。该团在表演美学上脱开线性叙事,而以质朴的肢体造型与多媒体形式,呈现非文本的前卫演出。作品累积至今已近两百出,多以系列为之。而进念与台湾剧场界从早期就展开交流,也激荡出不少创意火花……

进念.二十面体从一九八二年创团以来,就一直扮演著诘问时代、探询历史、忧心香港人当前生存处境、启蒙教育、文化关注、创意激发、反抗精神等多重角色。该团在表演美学上脱开线性叙事,而以质朴的肢体造型与多媒体形式,呈现非文本的前卫演出。作品累积至今已近两百出,多以系列为之。而进念与台湾剧场界从早期就展开交流,也激荡出不少创意火花……

十一月底,成立卅周年的香港实验性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以下简称「进念」),将来台呈献改编自历史学家黄仁宇同名著作的舞台剧《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参考了许多明朝史料、历史文献、传记资料,透过他的生花妙笔,将表面上平淡无味的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写成是几百年来中国历史、儒家礼教、伦理道德、官场文化等所累积的总体结果,并且揭示往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命运。

一九九九年荣念曾及胡恩威曾即联合制作过《万历十五年》,到了二○○六年,胡恩威又连同历史剧《走向共和》的编剧张建伟,改编成更贴近原著的舞台作品。诚如原著以人物记传为纲、以记事分析与心理分析为内里,戏剧的呈现也依此结构布局,让一个个书中主要叙述到的历史人物(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万历皇帝、李贽)陆续登台,将黄仁宇的全观叙述,改为角色的第一人称叙述,或者第三人称他述,又或者是两人对话,在引录黄仁宇部分文字叙述的同时,也经常插入眉批式的后世心得,甚至是让人物吐露内心真言,这一切叙述形态的转化,使得原本就已经具有高度可读性的文字,更增添了许多可看的戏剧性。这个作品从首演以来,已经在香港五度上演了四十七场,这次来台,将是第六度上演,总场次迈向五十场。

一直扮演诘问时代、关注文化等多重角色

进念从一九八二年创团以来,就一直扮演著诘问时代、探询历史、忧心香港人当前生存处境、启蒙教育、文化关注、创意激发、反抗精神等多重角色。在表演的美学上,进念「以非职业演员的粗放、稚拙、平直简寡,以肢体动作、姿态造型为主的非文本编作(desising),以装置、幻灯、电影投映、即时录像、电脑合成等多媒体技术与资讯,以对经典作品或名著取其一点、借题发挥的挪用与解构,形成一种与传统戏剧的线性叙事完全不同的舞台呈现方法。」(注1)作品数量已经累积近两百出,演出多以系列为之,包括「百年孤寂系列」、「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系列」、「中国旅程系列」、「列女传系列」、「石头记系列」、「多媒体建筑音乐剧场系列」、「多媒体音乐剧场系列」、「新媒体剧场系列」、「大历史话剧系列」、「实验传统系列」、「张爱玲系列」、「文学经典剧场系列」、「生命剧场系列」、「社会剧场系列」、「进念同志系列」、「进念运动系列」、「青年剧场系列」、「香港二三事」等,单是从这些系列的名称,也大致可以看出进念在内容主题和形式风格的多样化,而且经常将「中国符号」作为一个游戏场,在这个场域里头,辩证、诘问、反思、批判与启蒙。

如果打开进念来台演出交流的年表,我们会发现进念在创团之初,就已应新象艺术中心之邀,三月来台,参与第一届亚洲戏剧节及会议,并在国军文艺活动中心演出《龙舞》与《中国旅程之五—香港台北》。一九八四年则应云门舞集之邀,在国立艺术馆演出《百年之孤寂第二年—往事与流言》与《列女传—三个女人的一只神话》。当时正值台湾第一代小剧场、「实验剧展」时期,许多人处于一种探索戏剧新形式,借以表现当代生活情境的热烈状态,进念的演出,「的确为台北的戏剧界带来了一次崭新的刺激,其前卫性与实验性均超出了我们实验剧展中演的剧目之上。」(注2)

与台湾剧场界的交流激荡

解严后,一九八八年屏风表演班邀请进念合作《拾月/拾日谭》,「类似舞蹈的肢体构图,传达创作者对香港现状的质疑、对未来的不肯定,以及对过去的不相信」(注3),原本屏风抱著「引进国外优异团体分享台湾剧场观众」(注4)的信念,演出后却引来部分观众看不懂的反应。屏风不急,慢慢地等观众成长,累积更多的戏剧审美经验值,终于在一九九七年三月,香港回归中国前的几个月,再次引进进念的《山海经—老舍之殁》,于国立艺术学院(现为台北艺术大学)表演艺术中心戏剧厅演出,与当年五月该校戏剧系学期制作《记得香港》(汪其楣编导)相映成趣,同时记录了一个已经消逝的时代。

香港回归之后,透过表演工作坊的中介制作,进念二○○四年带来了与「非常林奕华」合作、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多媒体音乐话剧《半生缘》,在国家戏剧院的舞台上,摆了满满的一大面书报墙,画面令人至今印象深刻。其实在此之前,长期与表坊合作的演员丁乃筝才刚在○二年,与进念合作了《叽哩咕噜揾食男女》,那出戏主要反映了香港人的精神文明特征,受到激发,隔年表坊也推出了《乱民全讲》(赖声川导演),反映了台湾人的精神状态。

○八年,台北艺术节邀请进念来台演出胡恩威编导的《华严经之心如工画师》与《路易.康谈建筑》,呈演进念擅长的多媒体影像音乐剧场。去年,进念「荣念曾实验剧场」作品之一的《夜奔》来台演出,透过京剧武生的表演、唱念做打、中英文字幕(不见得是相互对译,经常是相互对话)等方式,重新解构林冲夜奔的戏剧行动与人物心理,是一出精致的小品,荣念曾偏爱的是「演员站位的空间配置、线条的运动、空间的构成、色彩的组合、装置的均衡,是音乐、音响、灯光、动作、影像、文字、台词的整体综合,其舞台构型(formation),在表面的纷乱与自由即兴的背后,是时间、运动、节奏……严密的安排与精准的计算。」(注5)

作戏关切社会  扮演文化启蒙者

过去卅年,香港社会经历了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一九八四年中英签订联合声明,确定香港终将回归中国的命运;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门事件,让香港对中国顿失信心,产生极大怀疑;一九九七年回归;二○○三年SARS肆虐香港,同年七月一日为了反对香港基本法第廿三条,五十万人上街大游行,要求特首董建华下台;二○○六年及○七年,相继有保留天星码头与皇后码头的文化资产保育活动,香港本土论述的意识与力量逐渐凝聚;○九年至二○一○年的八○后反高铁运动;二○一一年反地产霸权;二○一二年反国民教育运动。卅年间,香港快速地经历了殖民、回归、后殖民等政治状态,尤其在回归中国后的十五年来,香港与中国之间的冲突逐渐扩升,香港人的危机感与焦虑感再度涌现。针对这些,进念从○三年起发展出了叫好又叫座的「东宫西宫系列」,结合栋笃笑、相声、荒谬剧、情境喜剧、恶搞歌曲、恶搞电影等形式,成功地将香港人的公民教育融入到政治讽刺喜剧之中。

在社会文化与艺术教育上,进念也试图扮演文化导师与启蒙的角色,创办过许多文化杂志,如《E+E》标榜「知识政治,艺术生活」,如《Book》是有关创意的系列刊物,尤其几位重要成员(已经从进念豹隐的荣念曾、已经从进念出走的林奕华、现在的编导主力胡恩威)都有大量的著述,不断地阐释著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文化关怀;胡恩威还曾经与梁文道、林奕华、甘国亮、关锦鹏、刘天赐等人,在二○○一年创办了牛棚书院,试图发挥民间讲堂的文化力量。

小说家黄碧云说:「要谈论进念作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诚如该团英文团名(Zuni Icosahedron)所示,“zuni”是一种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而“icosahedron”则是几何学上的二十面体,这正说明了进念作品的意义晦涩难辨、形式难以捉摸,与坚持不妥协的精神。

 

注:

1. 林克欢,《戏剧香港 香港戏剧》,香港:牛津,2007。页100。

2. 马森,〈进念.二十面体剧团的冲激〉,《马森戏剧论集》,台北:尔雅,1985。页343。

3. 《屏风20纪念特刊》,页126。

4. 同注2,页16。

5. 同注1。页104。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