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奕華

相關文章 93 篇
  • 舞蹈 兩男三馬 一舞10年

    驫舞劇場《兩男常罩》

    要談驫舞劇場,我們很難不意識到「時間」這件事。只不過,當年三馬狂飆的「速度」動能(還以同名作品拿下2008年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似乎也隨著人生歷練與創作體悟,逐漸化為成沉靜平和,卻同樣打動人心的時間長河。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1
  • 焦點專題 Focus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童話

    再現真實已不足夠,時代太暗黑,只能用童話反映了! 身為創作者,「有想說的話」是基本引擎。 透過故事,他們創造出一個世界來呈現其所經驗到的社會、環境本來面貌 那可能是「真實」以外的那個更真的幻象。 在本期焦點專題中,讓我們跟隨四組「說故事的人」 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香港導演林奕華與台灣三缺一劇團, 下降到古老童話/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中的意識深層,那是極黑的底部, 看他們如何從故事的虛構、偽裝中,透析當代生活所遭遇的現實, 從而翻轉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童話」。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知名音樂人李宗盛將在「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推出音樂劇製作。
    上海

    音樂劇成香餑餑 各路「音」雄逐鹿滬上

    中國的音樂劇蓬勃發展,而上海更成為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中,營運體量最大、市場活力最強的城市,在此勢頭下,上海宣布三月起舉辦首屆「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包含展演、論壇等多項活動將貫穿一整年,台灣流行樂大咖如李宗盛、周華健,香港劇場名導林奕華均有作品參與,各路「音」雄逐鹿滬上,為音樂劇今後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文字|李翠芝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A Bigger Picture

    華文現代劇場的現代,在那裡?

    現代戲劇的精神如果不能應用在行動上,有多少因素,是源於我們的文化習慣把戲全部當成遊戲,無須當真? 現代戲劇再發展至當代戲劇,文化的脈絡就更不容忽略。就是觀劇文化,也因時間對有著不同生活體驗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以致製造不同的觀眾和期望。有多當代,或現代,不只是戲劇形式,是思維。

    文字|林奕華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林奕華
    專欄 Columns

    如果觀眾看不懂,怎麼辦?

    人都很複雜,但不就是因為這些複雜性,才使人生被比喻為戲?怎麼很多時候走進了戲劇世界,觀眾反而被扁平化了,就算當上「主角」,也只是被控制的偶,而非被重新發現的「我」? 創造觀眾,其實是不斷追求不想與你交心的人發生愛情。辛苦背後,是我作為戲劇創作人對於這個「愛人」的未知的無限好奇。

    文字|林奕華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維斯維爾德透過分享作品創作經過,說明他的設計哲學。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維斯維爾德 揭密打造空間的魔法

    九月初在香港西九文化區登場的「什麼是舞台:空間會說話」藝術家工作坊,主角是與當紅導演凡.霍夫長年合作的舞台設計師楊.維斯維爾德,在他用心規劃的工作坊場地、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中,以其作品為例,與劇場專業人士分享其設計哲學,與讓空間說故事的「魔法」。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誰吃了我的夢?

    電影,好夢惡夢,都是夢。想做好夢的去看《吃吃的愛》,做之前做之後,面對都是現實。而想和現實玩捉迷藏,就是走進別人的故事裡做著自己的夢。《吃吃的愛》做的夢比較直接,就是現實中得不到的,看見別人得到,自己可能也有片刻安慰。這樣的夢,誰都知道不真實,可我們都會想把生活靠近那裡,讓夢變成現實。

    文字|林奕華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心之偵探》內所辦的案,或許可以看作是藉著讓較為不普通的福爾摩斯推理辦案,讓當代的普通人了解自己、了解真相之後,思考一個普通人的獨特性。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案件背後,是普通人的心有不甘

    一如林奕華改作如《三國》、《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文本,福爾摩斯的故事與人物,在《心之偵探》中乃是林奕華創作的原料,用以偵查如你我一般普通人的當代日常。編導林奕華將福爾摩斯與華生、莫瑞亞提與福爾摩斯的兩人關係放大,轉換為「普通人」與似乎「不那麼普通的人」之間的人際關係,藉以呈現人無法面對自己及自己的孤獨之「真相」。

    文字|梁文菁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要炸藥,不要炸雞

    這位導演的「設計」於我,都是以「眼見為憑」make believe的平面時間,綁架了角色,觀眾,和《哈姆雷特》作為戲劇所需要的立體時間,也就是經由創作,讓被看見的事物,從眼睛折射到內心,再成為領會的過程。 「看見」,從不代表能讓人有所領會,就如煙火漂亮,但當一切都是剎那光輝,它們便只是帶來「口感」的炸雞,香脆滋味,卻絕對不是炸藥。

    文字|林奕華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如果櫥窗能說話

    SS現代版《三姊妹》如果令人留下印象,這幢玻璃房子占的功勞一定最大,因為,觀眾就算不知道契訶夫不認識三姊妹,但自己的慾望確實有被它提了出來。導演呢?如果說全劇每個在台上的人都(活得)很「真實」,也是歸功他們在房子裡的一舉一動都和現實中的我們是一模一樣。問題卻在於,充滿日常動作的生活化調度,就代表我們所見到的這些人很真實嗎?

    文字|林奕華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林奕華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卅年後再見《1980》

    《1980》最感動我的「光景」,是一個女人在迎著灑水器,揮動被水噴濕的頭髮起舞。音樂靜靜的,燈光幽幽的,她的快樂顯得如此卑微,然後灑水器戛然而止,陪她起舞的音樂也跟著消失。獨剩她有那麼一秒鐘的失落,然後默默走開。 很多的所謂功過,不也是這樣走到盡頭?《1980》的演出時長三小時半,它的結束,也不過是戛然而止。

    文字|林奕華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長大的密碼

    失望,如果是從對他人期望落空中感受得到,它就是一種被拒絕。有些人不想再有類似的感受,就會逃避可能遇到相同結果的處境,這種逃避,其實和主動取消自己參與某種經歷的資格沒有分別,那就是,害怕被拒絕而以先拒絕別人來拒絕自己。

    文字|林奕華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林奕華:我對「九七」爲香港帶來的一切現象感到悲觀。(圖爲林奕華所編作品《我要活下去》劇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她時間吧! 香港藝術家看「九七」

    郭達年(「黑鳥樂隊」創辦人) 將來情況未必如我們所想像般壞 其實在我一首作品《孽子回家》中,已表達了我作爲一個香港人,一個英籍華人對回歸中國祖國的感受。這作品乃是從家庭倫理角度出發,也即是說:「九七」令我有回家的感覺。可惜,這個家,並不適合我。 不錯,我們的確存有中國人血統,甚至部分中國傳統,但在文化、經濟、社會意識形態而言,香港始終不是中國。 假設將來我的作品遭受審査,言論自由被壓得不能再低,我會選擇以地下方式發表我的作品,譬如私底下派發、郵遞。甚至有可能的話,利用電子郵件。然而,我相信將來情況未必如我們所想像般壞。 林奕華(「非常林奕華」舞劇團創辦人) 我會選擇另外一些地方繼續從事創作 我對「九七」爲香港帶來的一切現象感到悲觀,不要說九七年七月一日後會怎樣,就是現在,就這幾年來,有太多太多香港人變得愈來愈妥協,愈來愈短視。即使文化藝術工作者,也變得愈來愈沒骨氣,甚至將文化水平拉低,比方說,連一些搞演出的人自身也視藝術作品如消費品般看待,我還可以說些甚麼? 不要說將來,即使以現時香港大部分觀衆的文化水平來說,坦白講有時候我也提不起勁來創作。再說,假若將來眞的因爲(政治)氣候問題而導致創作有所局限,我想我會選擇另外一些地方繼續從事創作。 曹誠淵(「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 我們可能需要耐心靜候,給她時間吧 若中國對演藝作品在「政治表態」方面是有所限制的話,那我就不會安排涉及這些題材的作品在內地演出,況且生活中題材多的是呀! 正如新加坡不容許演出中有裸露,我唯有爲舞蹈設計一些輕薄的衣服,又甚至根本不會安排需要裸露的作品在新加坡演出,道理一樣。 總括而言,首先是多年內地工作的經驗吿訴我,我在大陸見到的是一群專業和熱誠的舞蹈工作者,而非一個可怕的政權。其次,香港未必一定被動地受大陸「壓制」,可能香港本身有許多方面反過來可以影響大陸,令她變得更開放更開明,不過,

    文字|蕭文慧、茹國烈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沒腳的都姓「小」

    飛去那裡?也許他既不會承認,也不會知道,他其實已經化身「沒腳的小鳥」,那個在王家衛電影《阿飛正傳》裡的阿飛,要去找回那個因他不乖而不讓他回家的媽媽,並以永不落地來報復她:「而家係我『飛』(甩)你,唔係你『飛』我㗎!」。有趣的是,王氏其他電影中的男人,卻總是給那些被他離開的女人留下罪咎感:「而家係你『飛』(甩)我,唔係我『飛』你㗎!」因為,她們不肯等他們「長大」。

    文字|林奕華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瞬間的真實,管它一秒多少格

    「被困電梯裡」的這位導演,正是給我類似的窒息感。由於失去了調控時間作為感覺的主動性(為新科技服務而不是相反),片中大量對白的場面,我看見的不是「演員仔細的表情神態」,卻是「一張張在演戲的面譜」。時間,因而就不是流動的。

    文字|林奕華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布景與意境

    然而,亦恰恰是把道具與陳設的「展覽性」放大提高到超越戲劇需要的比例,布景便由空間變成景觀,甚至奇觀,目的已經不是服務劇情,卻是化身某種展覽物,旨在滿足慾望投射。它的「假」,在於設計的鉅細無遺沒有發揮應有或更大的想像力,而只有讓空間在觀眾嘖嘖稱奇的讚歎中,扮演了唯肖唯妙的玩具屋。

    文字|林奕華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兩生花

    沒有刻意讓兩個中山美穗看上去一黑一白一正一反,才更讓《情書》經得起時間考驗。在這部電影面世廿年後的今天,當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的大銀幕前與它重達抑或初見,我總算有機會遇到了不同的自己。感動,再不是來自曾經叫我為它流了不少眼淚的故事,卻是中山美穗的美好怎樣被保留了在兩小時的膠片裡。

    文字|林奕華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你,看見什麼?

    你可有察覺,同樣需要靈性才能有所感受的戲劇演出,已經愈來愈多把「感受」當成符號向大眾販售?手法是,只要那是一種普遍受落的情懷,它就會有對應的象徵物,「校服」對「青春」,「鬼臉」對「歡樂」,於是,所有的青春故事均大同小異,所有的喜劇鬧劇都相差無幾,因為青春能在戲劇中最能發揮的功能,就是緬懷眷戀,喜劇鬧劇更易吸票,無非台上有人倒霉,台下的人只需開懷大笑。

    文字|林奕華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到電影院看舞台劇

    生氣,是劇場和電影院在氛圍上的分野之一。基於舞台上是真人,生氣的意思便複雜許多,譬如不在預期之內的錯誤,然後是補救的各師各法。在銀幕上看戲劇少掉的,就是這方面的刺激如果不是Live,剪接的工序自然去蕪存菁,但要讓舞台劇的生氣被顯現在映畫裡,它就有了另一個要求,叫節奏。

    文字|林奕華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呷一口,好眠

    電視和電影比較起來,電影更接近閱讀。就算電視劇也是說故事,它的章節分段,總不似電影來得簡潔精煉。對白是電視劇的殺手鐧。氣氛的營造,意象的呈現,還有布局的建構,卻是一部電影高下立見的關鍵所在,而當中沒有一項不與「時間如何被巧妙濃縮,思想與情感空間又如何被開天闢地」有關。故此,電影讓觀看的人更主動,到一個地步,它可以是一個我們還未入睡,但已開始在做的夢。

    文字|林奕華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