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榕森自中风之后,对人生有新的体悟,遂以宗号「奕宣」为名,作为新人生表征,并以此发表新作。(许斌 摄)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缅怀台湾国乐教父──董榕森

国乐名曲《阳明春晓》的作曲家董榕森,多年来在台湾国乐创作及国乐教育上著力甚深,贡献有目共睹;即使在中风后身体右边无力活动,仍坚持学习左手写字,持续创作不辍,并以「奕宣」之名持续发表。惜去年十一月卅日,董榕森先生因肺部肿瘤而辞世,享年八十岁。本刊特邀与董榕森先生有多年师生情谊的资深国乐指挥苏文庆,以此文追忆并悼念大师。

国乐名曲《阳明春晓》的作曲家董榕森,多年来在台湾国乐创作及国乐教育上著力甚深,贡献有目共睹;即使在中风后身体右边无力活动,仍坚持学习左手写字,持续创作不辍,并以「奕宣」之名持续发表。惜去年十一月卅日,董榕森先生因肺部肿瘤而辞世,享年八十岁。本刊特邀与董榕森先生有多年师生情谊的资深国乐指挥苏文庆,以此文追忆并悼念大师。

在电视节目只有三台(台视、中视、华视)的那个年代里,华视主播李艳秋以清晰的口齿念著「每日一字」,悠扬的笛声响起,这首家喻户晓的笛子协奏曲《阳明春晓》,随著这每日必看的节目红遍了大街小巷。然而观众们可能不知,作曲者董榕森(1932-2012)先生,对于台湾国乐的贡献及影响力无远弗届。他是台湾国乐的教父,曾获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创作奖等等许多重要奖项与殊荣。并且在国乐创作及推动国乐教育上不遗余力;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若不是他的远见与创举 培养无数的优秀人才,国乐在台湾之发展未必有今日之成果。

奔走筹创  让台湾国乐教育走入专业化

董榕森从小生长在充满书香文艺的环境中,祖父董福昌先生任职于南京最高法院,喜爱书画。父亲董遐龄喜好读书学习法律,而母亲康庄女士喜爱书法,爱好曲艺,并且拉得一手好胡琴。董榕森就是在母亲的启蒙下开始学习胡琴,启发了他对于中华文化底蕴更深的探索与追求,更在日后写下了台湾国乐发展史的重要一章。这董家的一小步,却是台湾国乐的一大步。

传统音乐蕴藏了中华文化之精髓,而器乐之演奏,需重于深厚人文修养及道德内涵。因此,在董榕森先生多年奔走争取下,一九七一年奉准于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设立台湾第一个以国乐为专业的科系,并担任系主任。国乐教育除专研于主修乐器之外,也纳入西方音乐理论,结合传统民间音乐与各类戏曲等等专业课目的设计。从此台湾的国乐教育走入专业化,培育出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教育、演奏及创作人才。此创举影响了后来的专业职业国乐团的设置,学校及民间国乐社团的纷纷成立,都需归功于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命与独到的前瞻性。除此之外,先生更创作百首脍炙人口的乐曲,其中包括胡琴、筝、琴、笙、唢呐、笛子等等各类器乐曲及国乐合奏曲,如〈一叶兰〉、〈踏青〉、〈七夕吟〉、〈迎春曲〉、〈五福临门〉、〈金玉满堂〉、〈伟大的建设〉、〈巨人颂〉等等(数量之多,无法一一列出)。也撰写了多本的音乐理论教材,如《南胡教本(一、二册)》、《实用中国乐法》、《中国乐语研究》、《刘天华南胡音乐研究》等等著作。由于他的音乐论证,使往后的国乐学习建筑在更多的理论基础之上。

笔者有幸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时期,成为第二届国乐科学生,在校期间,由笙的主修转为二胡,亦成为董主任的主修学生。当时乐团中缺少唢呐吹奏人才,因此老师建议转修唢呐,开启了笔者另一扇演奏之门,并鼓励学生在校时学习作曲及指挥。毕业后,董老师亦聘请笔者回到母校教课,继续笙与唢呐的教学工作。并聘为中华国乐团的副指挥,与担任指挥的董老师有多次一同带团出国演出的难忘经验。董榕森老师的提携之情让笔者一辈子铭记在心。

不被病魔击倒  坚持创作不辍

一九九四年董老师由政战音乐系主任之职退休后,移民加拿大,并于卑诗大学(UBC)担任客座教授。二○○○年的一个晴朗天气,老师在自家花园里突然倒下,无预警的中风,打击了老师一家人,董老师自此对人生有了新的省思。生病后,右半边的身体已经无法活动自如,但他仍然凭著毅力,用左手写字写曲,左脚踩油门开车,以宗号「奕宣」替代了董榕森的名字。也就是面对今日、昨日种种,要重新活在世人的面前。这些新的顿悟,让他以左手写下了一整本的诗篇札记《崇天诗札》(注1);并且克服左手记谱的不便,将脑中之美妙乐音转化为大型交响诗〈金钟赞〉,为师母所写的南胡协奏曲〈天池莲影〉、合唱曲〈天涯海角有知音〉等等作品。这么多首的作品,是在如何艰难的情况下创作的,可想而知!

二○○六年三月,多位前中华国乐团(注2)的老师及团员们,相约来到笔者家中为奕宣老师返台接风,多年未见老师,尤其在病后,大家都想见面慰问。其中有国乐界的老前辈们如林培、陈裕刚、陈伯廉、吴武行、许轮乾等,也有老师在中华国乐团时期带领过的学生如甄宝玉、李仁杰、黄春美、陈泳心、曾昭玲、李淑芬及内人郑翠苹等。众人在花园中悠闲地喝著下午茶,与奕宣老师谈论著台湾国乐的近况,对于当时台湾的某些去中国化的观念,连带国乐不受重视而感到忧心。同时,当前学校教育与国乐社团的发展也是大家谈论的话题。回忆著董榕森老师及陈裕刚老师指挥的中华国乐团,前辈们一起演奏音乐的美好岁月。当下奕宣老师还以左手写下「中华国乐团『复国』(注3)联谊会」,中风以来,老师努力练习以左手写字,字迹有力而工整。大家随著主席的复国联谊会宣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心想一定要快些重组中华国乐团,而中华国乐学会也要尽力地将国乐活动推展出去,能影响更多年轻学子。无论如何地艰难,也要坚持到底,路如何地难走,也要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二○一○年国庆日,由中华民国国乐学会主办的「奕宣乐展」——第三次作品发表会于国家音乐厅举行,并为先生庆生。演奏曲目包括多首老师早期的乐曲,其中更难得的是老师在生病后,以左手一音一音慢慢写下的音符,将在这一天发表。弈宣老师凭著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所有困难,希望继续为国乐留下好的音乐作品。但在欢乐的气氛下,老师口中却念著这次的发表会,是他人生最后的愿望,学生们即使闻之鼻酸,仍鼓励老师一定要继续创作,希望借由此理由,让他有好好活下去的动力。

音乐贡献卓著  一生典范留遗泽

未料去年十一月初,奕宣老师因摔倒而住院,动了脊椎骨塌陷后填补撑高手术,我及翠苹到了医院探望,聊到了他的手术,鼓励老师要多动。老师却表示他今早很不舒服,觉得自己快要离开了。在我们的安慰下,老师仅握握我们的手:「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已看得很开,此生已了无遗憾!」。在这之后才由亦宣老师的公子董祥告知,在住院期间检查出恶性肺线肿瘤,我们还商量要怎么瞒著老师,让他心情不受打击。但没想到,奕宣老师竟在月底即离开了我们。

以这篇文章纪念台湾的国乐教父 -——奕宣老师,笔者以学生角色略表对他的感念与追思。他对音乐的贡献,海峡两岸众所皆知,一篇短短文章不足以道尽。今年十月由新北市政府出版了口述历史/音乐类的专书《飘泊生涯—奕宣的音乐之路》是董榕森先生的口述历史,由奕宣先生的学生施秋敏(注4)以多年时间用访谈方式记录撰写此书,得以让这位国乐巨人的一生,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道不尽奕宣老师一生典范,仅引一首短诗缅怀——

 

残而不废、作而不修,

勤而不怠、达而不忧,

执而不冥、行而不惧,

省而不怨、足而不求。

取自 奕宣《崇天诗札》〈自勉录〉 篇

 

注:

  1. 中华国乐团成立于1969年,属教育部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为半专业乐团,由梁在平先生出任团长,董榕森先生担任指挥。1972年因教育馆经费问题乐团而停止运作,1983年中华国乐团复团,1999年脱离国立艺术教育馆,正式成为民间团体,多年后暂停运作。2007年重组百人编制之中华国乐团。
  2. 为奕宣老师中风后所写的短篇诗文集,集册而成《崇天诗札》。2004年返台动肝肿瘤手术时,在台湾出版。
  3. 复国之意,其实就是恢复中华国乐团,以幽默的方式写下复国二字。
  4. 施秋敏,任职桃园县富冈国中音乐教师已32年,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在 值硕士班。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