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Columns

比较一下这两组词汇:「内在、灵魂、内容」vs.「外在、身体、形式」,会不会觉得前者比较有深度、纯净、扎实、浪漫,后者比较表面、肮脏、轻浮、无趣。这是语言二分后生产的「感觉」,难道强调身体锻炼和外在节奏就失去灵魂和内在情感?难道自以为有强烈动人的内在,就可以在台上把身体晾在那里?

 

比较一下这两组词汇:「内在、灵魂、内容」vs.「外在、身体、形式」,会不会觉得前者比较有深度、纯净、扎实、浪漫,后者比较表面、肮脏、轻浮、无趣。这是语言二分后生产的「感觉」,难道强调身体锻炼和外在节奏就失去灵魂和内在情感?难道自以为有强烈动人的内在,就可以在台上把身体晾在那里?

 

这字一看就知道是用刀将东西一切为二,大喊「一声」开后,就有了各自的位置和角色,成了「四声」的名和身。没有位置,人会焦虑;角色混淆,观众和演员会焦虑。怎么分?就成了一件重要和困难的事。

专业,与「分」息息相关

排演昆曲时,常会提到「分ㄦ」,例如:起分ㄦ,开头拿捏的力道。有时也会谈到这表演有没有这「分ㄦ」,后天练出的分量或是天生的天分。其实传统戏(包括像非真人上场的布袋戏)因为有完整的系统和基本功,加上天分,还蛮残酷的,光是出场还没开口,就可以看出这演员的分ㄦ,常会看到没那「分ㄦ」,硬要演那「角」的窘境。昆曲的角色,生旦净末丑,分得清清楚楚,但对当代观众或是剧场而言,喜欢贴标签:程式化;进一步延伸:僵化、无趣;然后结论:过时。的确,有僵化和不合时宜的可能:在排练中,角色套一下他应有的手眼身法步,排列组合一下,的确也可以上场。但是,依旧有弹性和空间,例如:用手指,顺著词指东指西是最容易的,但如果不要呢?这很花脑力,尤其在有规范之下,但一旦想出来也正因为有规范就很High。传统演员被分成不同行当之后,花许多时间练习这身分该有的各种基本功,在当代许多人又再度贴上标签:狭隘。反观许多现代剧场的演员自认或希望什么都可以演,却没有基本功。所以,当遇到当代演员,可以试著问:请问你的基本功是?有练吗?

说到专业,这与「分」息息相关,例如专业分工。如同刀有双面刃,分工各自以专业完成,似乎很合效率,但过度分工,和分工后职分间立场的冲突,尤其互相「专业地」碎嘴和实际上推卸责任的表演(其实这就是官僚的心态和行为),这种相当可怕的脚本,频繁地在各领域上演。不仅幕前,这也常见于幕后,例如各式设计、行政、舞监、Crew,更不用说不同团之间。基本上,嫌东嫌西就是不专业,专业不是拿来说嘴的,是拿来做的(话说脸书和批踢踢真是练「专业」耍嘴皮子的好舞台)。

在表演上一个长久的分法也是很恼人:内在和外在。武术里也有分内家拳和外家拳,但这为何而分?我喜欢一个说法:清朝为了削弱武林人的力量,所以刻意分成内家拳和外家拳,让他们彼此内斗互相消耗力量。不管这是否真实,但在政治战略上也的确常利用「分化」,可以达到不费一兵一卒的效率,例如巴别塔。那表演干嘛自我分化?分了之后就会开始比专业、比优劣,语言也是,例如比较一下这两组词汇:「内在、灵魂、内容」vs.「外在、身体、形式」,会不会觉得前者比较有深度、纯净、扎实、浪漫,后者比较表面、肮脏、轻浮、无趣。这是语言二分后生产的「感觉」,难道强调身体锻炼和外在节奏就失去灵魂和内在情感?难道自以为有强烈动人的内在,就可以在台上把身体晾在那里?跨领域也是,是领域被谁分和分后造成的自我局限这件事,而不是安于「分」在思考「跨」的这件事。

重要的,不是分你的、我的

道德也最爱黏在「分」之后,例如:很难归在「男」、「女」分类中的都没什么好话:娘砲、男人婆、人妖……因为安「分」的「正常人」会不安。这「分」也可以延伸到大/小剧场之分、商业/实验之分,延伸出来的道德词汇,包括:妥协、收编、堕落。这所有都牵涉到「分」背后的逻辑(政治性),也是最让人抓狂和需要深思的问题,包括谁?从何时?「分」了我们。

绝对不是「要」分和「不要」分这样的分法,就像是颜色与画画,小时候有十二色廿四色卅六色的彩色笔,用过都知道不见得颜色愈多愈好用(愈多比较好炫耀),所以不是要不要分颜色,重要的还是分颜色与画出的那幅画的关系。分完后就像爵士乐团不同乐手,重要的不是分你的、我的、原曲还是即兴,而是那和听众一同完成的过程中,在结构之下,时时刻刻的聆听、付出与有张力甚至冲突的和谐。(注)

 

注:这概念感谢Terry Eagleton的《生命的意义是爵士乐团》。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