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处又遍处》(© Sylvio Dittrich)
特别企画 Feature 映像中起舞/展览聚焦 《无处又遍处》现场演出舞者

布罗克.拉部蓝兹:集中和专注,让作品产生作用

这次由台北艺术节的专业团队于松山文创园区精心策划的佛塞影片、装置艺术与舞团客席舞者布罗克.拉部蓝兹(Brock Labrenz)的现场演出,规模之大,连德国的舞蹈专家都深表羡慕。以下仅针对其中两项届时邀请来台现场参与的创作团队之展项,经由专访的方式,进一步将其展出精华在此与读者分享。

 

这次由台北艺术节的专业团队于松山文创园区精心策划的佛塞影片、装置艺术与舞团客席舞者布罗克.拉部蓝兹(Brock Labrenz)的现场演出,规模之大,连德国的舞蹈专家都深表羡慕。以下仅针对其中两项届时邀请来台现场参与的创作团队之展项,经由专访的方式,进一步将其展出精华在此与读者分享。

 

《无处又遍处》Nowhere and Everywhere at the Same Time互动装置这次来台湾展出跟之前不太一样,表演时间比较短,但频率比较高。当年在纽约首演时,是每次表演六小时、每周表演三次、连续表演六周,所以表演时间总长一百零八小时。这一次则是每次四小时、每周四次、连续四周。

表演每次会是不间断的四小时,拉部蓝兹跟装置互动四小时后,会看看当天到哪里,第二天再接著进行,所以这个作品本身是一直持续进行的,十六个时段的互动合起来才算是一场完整的表演。拉部蓝兹也不会真的停下来休息,假如四小时间需要暂离,他会让装置在舞者不在场的时间里继续运行,所以整个系统内一直有东西在动。

关于拉部蓝兹与这个作品的渊源,起因是当时他还在法兰克福芭蕾舞团的时候,佛塞制作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其中有很多实验性的成份,他们俩人也把影片当成一种芭蕾舞蹈作品来看。后来拉部蓝兹希望在影片方面多琢磿,于是搬到纽约从事制片工作。十个月后佛塞拿一个他受托创作的计划来找拉部蓝兹,本来是和一位盲人钢琴家一起工作,这让佛塞开始思考,当人们感官被剥夺时会怎么在空间里找方向。所以他俩开始尝试各种跟记忆和视觉有关的点子。

在传统表演里,观众会抱持某种期望来观赏演出,编创者与演出者也必须配合这种与观众之间的期待与无形的契约。但在现在这么大的作品里,他们尝试打破这种观众与表演者的关系,因为横跨一个月的时间,除了表演者本身以外,很难有任何人可以看到、觉察到作品真正完整的面貌;要是真的有死忠的观众十六段表演都来,他们的参与也将会被纳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拉部蓝兹提到跟佛塞合作时,经常认知到成品里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创作的过程。跟创作过程比起来,满足观重期望的几十分钟表演简直是微不足道。

拉部蓝兹特别提到他在装置里,专注力是让这部作品产生作用的关键;高度的集中力和自己在装置里的一举一动深信不疑,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篇幅这么长的作品发挥真正的效果。这种的集中和专注也会让观众产生回馈:当初○五年在纽约这部装置作品首演时,到最后真的有观众会连续参与。他表示参与过一次的演出就永生难忘,至今身体仍记忆犹新。他也期待这次来台北演出的一个月,与当地观众碰撞出另一种体验。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访《同步物件》创作团队成员

诺拉.萧:台北的展出  打造访客的特别空间体验

 

文字  林亚婷

《同步物件》Synchronous Objects这个计划当时是威廉.佛塞向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简称OSU)提的,参与其中的师生阵容相当庞大,而且各个领域的人才都有。许多的灵感来自佛塞长久以来对于「对位法」观念的浓厚兴趣,以及和制作他之前出版的《即兴科技》Improvisation Technologies: A Tool for the Analytical Dance Eye(1999)光碟时的经验之延续;当时制作那份光碟让佛塞能与其他领域对话。参与的团队成员诺拉.萧(Norah Zuniga-Shaw)表示他们甚至可以视《即兴科技》为第一个「编创物件」(choreographic objects)(注)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艺术与设计进阶电脑中心(Advanced Computing Center for the Arts and Design,简称AC-CAD)结合艺术与科学由来已久,也与舞蹈学院在舞蹈与科技结合上有长久的合作经验。诺拉刚到OSU舞蹈学院和AC-CAD任教的时候,佛塞也想把《即兴科技》进一步扩展到完整舞作和群体:因为当初《即兴科技》仅是探讨舞蹈成形的独舞即兴。而佛塞在《同步物件》里则是处理《重制一道平面》舞作里的群体结构和对位法编舞意念,也想要找寻与舞蹈长期合作的技术团队。正好AC-CAD是关注跨领域的合作以及彼此相互激荡创作灵感与延伸研究,所以跟佛塞一拍即合。

《同步物件》这个线上呈现计划总共花了大约是三、四年时间进行研发(2007-2009),不过其实研究过程从○五年就开始进行沟通与交流。整个计划上线后,可以看到浏览人数等数据,这就是在网路发表的好玩之处。不只可以看到有多少人参观,还能追踪他们花多少时间在哪些地方。目前该网站已经有超过三万名访客,很多还会再三上来参观;这些访客来自超过九十个国家,其中访客数量前三名的分别是美国、德国和日本。在○九年线上发表《同步物件》后,这个网站的内容之后又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被不同领域的人应用。有人用在舞蹈史、建筑和室内设计课程里,他们也会在该部落格上反应和留言。有许多学术文章探讨作品背后的思想意念,也有舞蹈艺术家在把作品用在他们的舞作里。诺拉等人也曾抽出《同步物件》里的想法和元素出来,将本来在电脑软体里的呈现改为装置艺术方式展出。

台北的展现就可以让访客体验一种可以自由移动其中、探察个中与自身经历关系的新空间,也就是指这次台北艺术节将展出的编创物件装置《同步物件:准合》Synchronous Objects: Degrees of Unison。你在里面会看到十二个视觉物件。这些画面其实是从《同步物件》抽出来,只是在《准合》里会以十五分钟的时间长度将这些不同的画面或声音等物件同步播放。所以当你自己进入这个装置展场时,你就会因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体验到彼此画面之间与其他面相的关联,这是在网站上无法看到的。

也就是说,在台北会把十二个从《同步物件》抽出的元素物件(objects)放在不同的萤幕上,每个物件都朝著不同的方向,高度也不一样,但是全部的物件都会以十五分钟的时间同步进行。当你走进这个影像丛林时,你会自己在不同的舞蹈等元素当中找到关联。这个呈现方式最早是二○一○年「电子艺术互动协会」(Inter-Society for Electronic Arts,简称ISEA)为了欧洲文化首都委托创作的,在台北的时候会以更大的42吋萤幕呈现,十分难得,不容错过。

 

注:也就是佛塞所指的运用编创概念的另一种艺术呈现方式,未必透过人体表现

(以上专访内容感谢王年恺协助翻译整理)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