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首度举办、首奖奖金高达五万港币的「艺评奖」,在二月底揭晓,由北京作者贾选凝凭〈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一文获得金奖,但文中触及了香港热门的中港矛盾论述,引爆媒体关注讨论,虽然让人关注了原属小众的艺术评论,但让活动失焦,活动主办者也被严重质疑。
香港艺术发展局去年举办第一届「艺评奖」,目的在于「奖励和嘉许优秀的艺评人,促进香港艺评水平的提升和发展而设的奖项」。金奖奖金港币五万元开创了艺术文化类征文比赛的先河,而且艺评对所评对象定义广泛,只要是「本地的文化艺术作品/活动」都可以评论,一时间本地年轻艺评人跃跃欲试。
然而每个艺术范畴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呈现与评鉴方式,即若主办单位强调「参赛文章应以普罗大众为目标读者」,但艺评奖不分门类评审文章的做法,与其促进水平提升的目标似乎背道而驰。同时早已公开的评审名单,大多数属传媒和出版界,表演和视觉艺术的评审不见影儿,令人摸不著头脑,大家多少抱著「聊胜于无」的心态看其发展。
北京作者得奖文章引爆讨论
即便高额奖金看起来诱人,但未知是否宣传不足,比赛最后只收到六十多份作品,以其参赛门槛不太高的情况来说,这数量并不算太多。主办单位在二月底公布评选结果,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中国女生贾选凝凭〈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一文获得金奖,评审认为文章「描写当下中港关系的微妙变化,既具强烈的批判精神,亦不乏创意及独特见解」。
然而因文章却触及了香港热门的中港矛盾论述,文中指电影反映创作人/香港人的焦虑,「大陆人由昔日的穷亲戚变成今日的金主和老板,令香港人始终意难平」、「(电影)这种丑化与奚落,其实是狭隘的『精神胜利法』」等句子,在「港妈求奶粉无门」的情况下引起媒体的热烈报导。
首先是《苹果日报》翌日的港闻版,以〈北京女夺艺评奖斥《低俗喜剧》辱内地人〉的标题吸引读者注意,同时访问了该片导演彭浩翔和男主角杜汶泽,他们对该评论都不表认同。创作人和评论人的张力一直存在,但以往艺评在香港只是「小众」趣味,一般读者,尤其是没看过作品的读者,对艺评兴趣不大,这种张力一时间浮上水面令人觉得艺评「终于」有人关注。
加上曾看过该片的人有不少对贾文论述大表不满,未看过该片的单看贾文的意识形态亦觉公帑用不得其所,往后整整一个月的讨论让艺评奖本来无甚声色的状态炒得火热,包括「贾文与艺评组主席、评审之一林沛理的行文风格对照」、「作者与评审的私人关系」、「贾文是否评论文章」等,让艺评被热烈「消费」,失焦在对艺评生态的关注与推动、比赛机制漏洞和主办方定义艺评的这些严峻问题上。
主事者被严重质疑
林沛理在三月初风波发生后两周,通过艺发局发表声明,指风波「甚至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让艺评终于有人关注,并指「不可失去与持不同观点、不同信念人士对话和沟通的能力、自信和胸襟」。但文中把艺评奖预算(廿万元)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和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的全年行政预算(分别是六十九万元与八十万元)相提并论实有混淆视听之嫌,加上艺评奖机制的问题令人怀疑他是否知悉、理解艺评现实以至能推动相应策略。
难怪刚举行的「建立香港艺评──从艺评奖风波思考艺评本质、生态、位置与推广策略」座谈会上,有艺评人即席发起「倒林表态行动」。林的三年任期将届满,而艺发局艺术范畴代表选举也即将举行,且看未来艺评发展在风波后能否揭开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