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唐怀瑟的终曲合唱中所吟唱的歌词:「那神圣而纯洁的人,已站立在上帝面前的天使军中,她曾为之流泪的罪人,为之祈求上天赦免的人获救了!」华格纳歌剧中的女性形象呈现浪漫主义唯美特质,神圣而纯洁,有真挚的爱情,果敢的牺牲。她们为华格纳的歌剧增添柔性美丽的色彩,也为这浑沌混乱的世界,洒下救赎的盼望。
华格纳的歌剧在十九世纪造成巨大的波澜,诸多的「特有性」,在他的歌剧中流窜而出。举例而言,在他手上成就了「总体艺术」的歌剧理想,缔造出歌剧史上无人能出其右的综合艺术境界;他大量的半音使用,引发「半音主义」(Chromaticism)的形成,形成现代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引领廿世纪无调性音乐无限的发展;他的「主导动机」(Leitmotive)在他的乐剧中形成庞大系统,交织出无与伦比、令人惊叹的音乐织度。另有一件「特有性」,是与当时擅于刻化情感,并且能与华格纳抗衡的威尔第(Guiseppo Verdi)有相当大不同之处的,便是歌剧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更高的超越性特质 来自德国浪漫歌剧
威尔第歌剧中的女性,传承义大利歌剧的传统发展,从十七世纪歌剧创始以来,即著重希腊「悲剧」的传承。而威尔第歌剧剧情内容虽然脱离希腊悲剧的故事系统,以近代或当代的文学作品为歌剧内容,但是,他歌剧中的女性仍承袭了传统希腊悲剧的结局,在宿命与爱的悲凄中逝去。华格纳歌剧中的女性则呈现相当鲜明特有性,这些在宿命与爱中逝去的女性们,怀有更高的超越性特质,她们的死会带来「救赎」。而他歌剧中的女性不会只有温婉、无助的性格,也深具「毁灭」特性,这样的女性,为在十九世纪对待女性仍持极端保守束缚的时代,带来无言的抗拒。
华格纳歌剧中的「救赎」观念,源自于十九世纪德国浪漫歌剧(Romantic Opera)。十九世纪起,因著狂飙运动的助力,德国本土歌剧,也就是浪漫歌剧窜升,与向来以义大利和法国为主流发展的欧陆歌剧世界并驾齐驱。德国的浪漫歌剧以乡野传奇为内容,乡村城邦为背景,传唱著民间歌谣。在这些传说故事中多有黑暗势力与光明势力的对垒,魔鬼、咒语等邪恶势力充斥,但最终代表光明的基督宗教力量终究胜过黑暗的势力,在基督教义核心的救赎观下,剧情的发展会在神迹发生后挽回颓势,以喜剧结局。
这种歌剧的代表作品,即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而将「女性」与「救赎」相连结的代表,则是文学界的作品——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öthe)的《浮士德》Faust。在《浮士德》的终曲篇,已死去的葛丽卿在天堂中,成为牵引浮士德灵魂飞向荣光圣母的关键人物。这种由女性来完成的救赎观,可以与歌德《浮士德》中所提到的「永恒的女性」(Ewig-Weibliche)——荣光圣母相连结,这位「永恒的女性」是耶稣的母亲,基督身边的代求者,引人升至荣光天堂。
三出歌剧中 都有坚强女性为爱牺牲换取救赎
华格纳歌剧中《漂泊的荷兰人》与《唐怀瑟》做创作手法上属于德国的浪漫歌剧传统。两者故事背景都发生在海港小镇与城邦,都有邪恶势力的控制,并且最后因著女性真诚的爱情与死亡,使得男主得到救赎。
在《漂泊的荷兰人》中,受到魔鬼咒诅在海上漂流的灵魂荷兰人(Holländer),他必须每七年上岸一次,寻找一位真心爱他的女子,他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剧中女主角仙塔(Senta),为了证明她的爱,在荷兰人的船离去时,登上断崖,唱出她最后一段心声:「赞美你的天使与他的话语,我在此,对你忠贞致死!」然后跃身投入海中。就在她投海的同时,荷兰人的船沉没,在远方的海上,出现荷兰人与仙塔的身影,两人紧紧相拥,飞升上天。
《唐怀瑟》中,深爱唐怀瑟(Tannhäuser)的伊莉莎白(Elisabeth)在得知唐怀瑟已无法得到教皇的赦免时,便牺牲自己的生命。当唐怀瑟因不得赦免,灰心失望之余,自暴自弃地想回归让他堕落的维纳斯怀中,此时他的好友沃夫兰(Wolfram)喊出伊莉莎白的名字,并告诉他:「你的天使在上帝的宝座前为你祈求。祂已应允,你得到了拯救!」就在唐怀瑟拥抱伊莉莎白的棺木哭泣时,神迹发生了,教皇给予的权杖发出新芽,唐怀瑟得到了救赎。
而在华格纳乐剧中,另一段美丽的女性救赎故事,发生在《尼贝龙指环》中。剧中的女性布伦希德(Brünnhilde)这次救赎的不只有一位男子,她以她的死,拯救了佛旦因最初的贪婪造出指环而造成混乱且即将毁灭的世界,布伦希德怀著爱与牺牲,在跃入火焰前唱出:「怀著最深切的爱与他结合成一体!……齐格菲!看哪!你的妻子怀著永恒的幸福向你致意!」在布伦希德跃入火中后,莱茵河的河水高涨,淹没大地,指环回归莱茵少女的手中。
来自北欧神话的「毁灭」 华格纳转为「救赎」
这三个故事中的女性有两项共同特质,她们有著忠贞的爱情,并且因爱而牺牲,这两件要素——爱与死,带来了救赎。但是若从另一种思维来探讨她们的死,也可以将她们的死视为一种「毁灭」。
关于「毁灭」的观念,则出自北欧的神话观念。在北欧神话中的诸神,不像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祇一般永生不死,反而会灭亡。他们所处的仙境都有被灭绝的阴影,他们终其一生努力与灭亡奋战,呈现相当的勇气与勇敢,但是也在奋战中毁灭。当基督教文明进入后,救赎观带给人的安慰与希望胜过毁灭观,北欧神话渐渐消失,只留下少数的神话诗集,而日尔曼史诗《尼贝龙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便是其中一部著作。
华格纳十分擅于重新整理运用传说中的神话传奇故事,在原本的《尼贝龙根之歌》故事中,齐格菲死亡后,他的妻子为报夫仇,引发两国大战,最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万物尽毁。但华格纳歌剧中布伦希德是一位勇敢的女武神,她最后以她的死,挽回了一场大毁灭,成就了国族的救赎。同样的《漂泊的荷兰人》中的仙塔,与《唐怀瑟》的伊莉莎白,都以超然的勇敢,来面对死亡与毁灭,但是,她们的牺牲带来与北欧神话不同的结局。
她就是「毁灭」! 最终自毁于情欲与贪婪
在华格纳歌剧中的女性,也有本身即具有「毁灭」特质的负面角色。例如《唐怀瑟》中的维纳斯(Venus)。维纳斯并不属于北欧神话系统,而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祇,但在华格纳歌剧中,她以情欲诱惑唐怀瑟,在他不得教皇赦免失望灰心之时,制造幻境呼唤唐怀瑟,吸引他走向毁灭。但是当唐怀瑟喊出「伊莉莎白!」的名字时,维纳斯只能喊出「哀!我输了!」。
另一部歌剧中也有一位带著鲜明的「毁灭」特质的负面角色,即是《罗安格林》中的奥特鲁德(Ortrud)。这位会施展咒语的伯爵夫人,将王子施予咒术,使他成为天鹅。并在公主爱尔莎(Elsa)与罗安格林成婚之际,怂恿爱尔莎问罗安格林的名字,最后使得爱尔莎因打破了不能问罗安格林的名字的禁令,而失去罗安格林。
这两位具有「毁灭」特质的女性,不同于仙塔与伊莉莎白,她们没有爱,也没有牺牲,终究在情欲与贪婪中自我毁灭。
诚如唐怀瑟的终曲合唱中所吟唱的歌词:「那神圣而纯洁的人,已站立在上帝面前的天使军中,她曾为之流泪的罪人,为之祈求上天赦免的人获救了!」华格纳歌剧中的女性形象呈现浪漫主义唯美特质,神圣而纯洁,有真挚的爱情,果敢的牺牲。她们为华格纳的歌剧增添柔性美丽的色彩,也为这浑沌混乱的世界,洒下救赎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