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道雄 歌劇 是他肩上的信仰
聲樂家、歌劇導演、劇作家、作曲家都是曾道雄的頭銜,他是國家文藝獎得主,也是台灣歌劇藝術發展的幕後推手。數十年來,他致力於音樂教育與培育工作,以紮實的中西文化底蘊為這塊土地耕耘,至今在國內外首演的歌劇已逾四十齣。雖然年近耄耋,他的創作力卻愈來愈旺,去年執導《月亮》與《浮士德》,一開年又要推出《馬克白》,為推展歌劇,他還有許多的夢想要實現,正如他所說的:「歌劇對我來講近乎宗教!」
聲樂家、歌劇導演、劇作家、作曲家都是曾道雄的頭銜,他是國家文藝獎得主,也是台灣歌劇藝術發展的幕後推手。數十年來,他致力於音樂教育與培育工作,以紮實的中西文化底蘊為這塊土地耕耘,至今在國內外首演的歌劇已逾四十齣。雖然年近耄耋,他的創作力卻愈來愈旺,去年執導《月亮》與《浮士德》,一開年又要推出《馬克白》,為推展歌劇,他還有許多的夢想要實現,正如他所說的:「歌劇對我來講近乎宗教!」
寶麗金(DG)公司的歌劇寶藏終於漸漸的再版發行了。今年初德國DG公司推出了庫貝利克指揮的《弄臣》與桑替尼的《唐卡羅》,二部俱爲一時之選;法國DG公司則推出弗力塞的《漂泊荷蘭人》、《後宮誘逃》與《奧菲歐》,約夫姆的《魔彈射手》以及沃托的《茶花女》。這種情形對喜好歌劇的樂迷而言眞是一大福音,但是却苦了荷包裡的鈔票。 身爲一代小提琴巨匠揚.庫貝利克(Jan Kubelik)之子,庫貝利克並不以小提琴演奏聞名。身爲指揮家的庫貝利克雖然常在各大歌劇院指揮歌劇演出,但在歌劇錄音上却是屈指可數(現場錄音不計)。整體來說,他的指揮可稱爲滂沱大度,許多漸弱、漸強等記號他並不甚注意;在速度上,也顯得相當隨意,但這種隨意却是建立在整個音樂流暢進行的前提上,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銜接並未被打斷。在與歌手的配合上,也顯示出他在歌劇指揮上的老練。庫貝利克曾任職於各大歌劇院,包括大都會與柯芬園;因此他的歌劇指揮功力沒有什麼大問題,戲劇性的展現更是非凡。當然,他的那套《唐喬望尼》(RCA)是有些異質感,但這種情形在此套錄音中並未出現。史卡拉歌劇院樂團不愧是百年字號,在整體配合度上相當高,任由庫貝利克隨意操控,卻不曾出現空洞的縫隙。 費雪迪斯考的弄臣顯然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的演唱。他的弄臣唱的非常精細,刻劃入微。第一幕開頭弄臣出場的快速唸字部分,他並未矇混過關,而是一字一字淸淸楚楚的唱出來。而此處弄臣的囂張跋扈,和隨後他與吉爾達的二重唱的慈祥和藹也淸晰的劃分出來。激動的詠嘆調〈諂媚的妖魔們〉Cortigiani, vil razza唱得忿怒而焦急;決定要暗殺公爵的三次Assassini(意即刺殺)堅定無比。雖然他的聲音與義大利式的方法有所不同,力度並不像戈比、巴斯提亞尼尼般深沈,但他巧妙的掩飾了這些先天上的差異(不能說他比較差,因爲若是戈比與巴斯提亞尼尼來唱《詩人之戀》或《美麗的磨坊少女》想必也很怪異),充分的利用他所能表現的力道範圍,將強弱對比唱的極爲精采。實在不愧是縱橫世界藝術歌壇卅年的名歌手。 貝岡吉的曼都瓦公爵眞是精采無比!名歌手就是名歌手,在演唱之際,我們根本無須爲演唱者擔心會出差錯。他的高音有如高貴的琥珀一樣,透明而有張力。氣息的控制,力道的強弱實在高超。只要一聽〈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與隨後的四重唱〈美麗
專為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作品演出而設的「威爾第歌劇節」,去年十月一日至卅日在威爾第的故鄉帕馬舉辦,除了吸引各地愛樂遊客前往朝聖,當然也是老戲迷群聚的盛會。一場由伊莎貝塔.柯瑞爾執導的《遊唱詩人》在帕馬雷究劇院的演出,極簡前衛的風格,差強人意的演唱,顯然讓老戲迷不甚滿意,現場噓聲不在話下,更有趣的是帕馬老太太的評論:「像麵餃裡包的餡,只有麵包屑,連點乳酪絲都沒有。」
所有歌者中,能夠喚起我充分感動的,是飾唱阿弗雷多父親捷爾蒙的國內男中音巫白玉璽。他的歌唱除了共鳴充分,韻律感甚佳,還能層層進逼地去營造具有張力的戲劇性。難得的是,上述男、女主角歌唱上一些不足的地方,都成了巫白玉璽的優點:他出色、生動的獨唱、重唱,或許讓聽眾們驚覺:原來威爾第苦心經營的父親角色,不只不是配角,而是三位主角之一!
聽著妻子為了別的男人求情,奧泰羅緊握雙拳怒火中燒。他相信妻子還是愛他的,但是猜忌就像毒蛇一樣,一步一步啃噬著他的理智大概就是這般的戲劇性,勾引著歌劇大師威爾第的內心。讓他在劇作家的靈感刺激下,再度拾起塵封已久的筆,譜出動人的音符。 適逢NSO樂季壓軸節目《奧泰羅》上演,本期特別企畫將帶大家探究威爾第的莎翁情結、了解劇作家與音樂家的互動,再進入歌劇中觀看音符下正反兩派主角的糾結。當然,更不能錯過即將登台的男高音麥可.雷赫斯基的專訪。人說成功失敗就在一念間誘惑讓威爾第成功,但誘惑卻讓奧泰羅失敗。「英雄的悲喜劇」,正在這扉頁間處處上演。
玻伊多的劇本掌握了威爾第對人性黑暗面的興趣,應是作曲家終於決定譜寫的主因。莎劇中,亞果殺死愛蜜莉亞後逃走,很快被追回;歌劇裡,愛蜜莉亞並未受到傷害,亞果逃走後的下場如何,在劇中亦無交待。由此可見,歌劇的訴求在於人性中邪惡的一面,至於壞人是否受到懲罰,則不是重點。
歌劇《奧泰羅》中的正反雙雄英雄奧泰羅和奸雄亞果,在威爾第生動的譜曲中,與劇情緊密結合,藉著音符樂句的起伏變化,讓英雄與奸雄展露出莫名的喜感,更適切傳達了人性的複雜度,讓觀眾隨之情緒跌宕、步步驚心
《奧泰羅》是一齣由愛與妒忌開始,而結束在無盡的悔恨與愛中的悲劇。因為妒忌引起的奸計,也因為妒忌引發了猜疑,愛情因此崩解,仇恨殺了至愛,英雄與妒夫只有一線之隔音樂前後呼應,人性的脆弱盲目就此鋪展開來
這次在NSO歌劇音樂會《奧泰羅》中擔綱主角的男高音麥可.雷赫斯基(Michal Lehotsk),來自斯洛伐克,演出過多齣威爾第的歌劇,更曾五度飾唱「奧泰羅」一角,經驗豐富,但他強調:「雖然對同樣的音樂及劇情已經很熟悉,但這部作品對於聲樂家的音樂能力及演技頗具挑戰,奧泰羅是驍勇善戰的英雄,但個性善妒、乖戾,要將這個角色扮演得更入木三分,是永無止境的探索。」
威爾第膾炙人口的歌劇經典《茶花女》,來到豔陽高照的南台灣,會化身為如何令人驚歎的美麗風流?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簡文彬的指揮下,由楊士平執導,號稱「有著實至名歸的《茶花女》外貌」的羅馬尼亞女高音瓦倫提娜.法卡絲擔綱主演。導演將此版《茶花女》背景設定在「我們的時代」,要讓觀眾感覺這就是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故事,而能觸動更多的反思
由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所寫的歌劇《阿依達》,以埃及為背景書寫古國中的悲戚愛情故事,其中一個重要場景就是「百門之城」底比斯,法老王率領眾臣民在此迎接打敗衣索比亞軍隊的拉達美斯將軍榮歸,民眾的歡欣歌頌,祭司的莊嚴歌詠,接著在埃及長號的吹奏下,響起慷慨激昂的進行曲,迎接凱旋歸來的拉達美斯。
威爾第將義大利的歌劇美學推向極至;他以人聲戲人生,以合唱激勵了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用音樂將浪漫文學重新詮釋。在他譜寫的歌劇中,以人聲細膩地雕琢著人物的性格,充滿了戲劇張力,直到今日仍挑戰著歌手與指揮家的極限。 或許因為威爾第的歌劇呈現了現實人生與優美旋律,而常被誤認是「通俗」而「膚淺」的,卻忽略了其劇作豐富多層次的藝術内涵;在這新世紀之初,適逢威爾第逝世百週年,全世界的歌劇院紛紛端出威爾第的菜餚之際,我們試圖以多元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這位長期以來被誤解的歌劇英雄,試著歸還威爾第應得的歷史評價。
柏林市國家歌劇院在巴倫波因的領導下,以華格納的歌劇爲重點,近年反而是另外兩間歌劇院比較常演出威爾第的歌劇。喜歌劇院在二次大戰後歌劇導演的發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的製作比較前衛,常揚棄寫實的佈景。由著名的Harry Kupfer所導演的《茶花女》是個叫好又叫座的製作,舞台上鏡子的靈活運用令人驚豔,茶花女死前與愛人的對唱,中間隔著開闔不定的鏡面,她竟然是在跟自己所想像的幻影訣別!她倒地時舞台天旋地轉,瞬然間台上歸於一片孤寂,陪伴紅顏的不過是半抹冷光。Kathrin Kegler設計的《唐卡羅斯》舞台簡潔冷峻,上場門翼幕向舞台延伸爲巨大的黑色屛風,邊緣露出暗紅的半透明壓克力板,像血刃般貫穿全劇。 德意志歌劇院擁有先進的劇場設備,由資深導演Gotz Friedrich製作的《阿依達》及《法斯塔夫》傳統精緻、賞心悅目,在《茶花女》中他運用倒敘手法,前奏曲響起時女主角便已臥病於慘白的床上。Friedrich辭世前一個月首演的《路易莎.米勒》成爲他最後的作品,意義特殊。相較之下,銳意革新的導演Hans Neuenfel對於歌手在表演方面的要求則嚴苛得多,舞台上常會出現令人驚愕的畫面,於二〇〇〇年二月首演的《那布果》引起正反兩極的評價,舞台上黑黃相間的蜜蜂合唱隊與向日葵展現了導演的幻想力,抑或荒誕不經的嘲弄,觀衆最後回報以激烈的喝采、尖叫與噓聲。上述這些製作都將在這次的威爾第音樂節中上演。
如唐懷瑟的終曲合唱中所吟唱的歌詞:「那神聖而純潔的人,已站立在上帝面前的天使軍中,她曾為之流淚的罪人,為之祈求上天赦免的人獲救了!」華格納歌劇中的女性形象呈現浪漫主義唯美特質,神聖而純潔,有真摯的愛情,果敢的犧牲。她們為華格納的歌劇增添柔性美麗的色彩,也為這渾沌混亂的世界,灑下救贖的盼望。
將於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演出的威爾第《安魂曲》,可說是歌劇大師在歌劇之外的代表經典。一如威爾第那些史詩壯闊般的歌劇,這部與眾不同的宗教彌撒曲也展現了劇力萬鈞的磅礡氣勢。
威爾第的不朽經典之一《阿依達》,誕生於蘇伊士運河開通的歷史時刻,這齣以古埃及為背景的歌劇,有糾葛不清的三角戀,有爾虞我詐的情報戰,當然還有催淚動人的詠歎調。這裡透過劇情與經典名曲的介紹,讓觀眾一進場就能掌握聆賞的訣竅。
一八六八年十一月,歌劇大師羅西尼辭世,義大利舉國哀慟。身為義大利新一代歌劇天王的威爾第號召當時正紅的十三位作曲家,聯手創作了一部《安魂曲》來向大師致敬,並安排在羅西尼逝世一周年時首演。可惜這件樂壇壯舉因故取消,這部作品也從此被束諸高閣。 五 年後,義大利文豪曼佐尼撒手人寰;威爾第傷痛之餘,決定創作一部《安魂曲》來紀念這位知交好友。他將當年為羅西尼所作的安魂曲中、自己負責的 〈Libera me〉樂章稍作修訂,同時把其他安魂彌撒篇章譜寫入樂,完成了威爾第自己的、完整的《安魂曲》。有別於以往安魂曲給人的印象,「歌劇之王」威爾第的《安魂 曲》色彩濃烈、感情豐沛、充滿戲劇張力;不過在這高潮迭起、充滿渲染力的音樂外殼之下,威爾第也展現了他深沉、內斂、崇高的靈魂。 在二○一三年、威爾第誕生兩百周年的此刻,還有什麼比呂紹嘉指揮、NSO國家交響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聯手演出的「威爾第《安魂曲》」,更適合用來向大師致敬呢?
適逢歌劇巨擘威爾第兩百歲誕辰,NSO音樂總監呂紹嘉特別規劃在跨年和元旦兩個夜晚,以威爾第歌劇的名曲揭開序幕,邀請國內外知名歌手與樂團攜手合作,將各式各樣的情歌在國家音樂廳中暢快歌頌。
從華格納、威爾第、布瑞頓、盧托斯瓦夫斯基到亨德密特,今年正是前述作曲家的誕辰或逝世特殊周年紀念,各大樂團也乘勢以他們為主題規劃樂季演出,熱鬧非凡展開慶祝,系列歌劇、現代音樂齊出,樂迷們也趁此機會聆賞以上大師難得被演出的曲目。
飾唱法斯塔夫的尤卡.拉斯萊能音質圓潤漂亮,狀態絕佳。其喜趣方面的表演頗為自制,不以誇張為尚,適度傳達出時不我予的無奈與悲哀,詮釋角度比較接近朱里尼的意境,面臨人生晚秋的聽眾應該會覺得心有戚戚焉!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