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乌克兰的钢琴家范伦提娜.莉西特莎,有著亮丽的外型,是典型的「美女演奏家」,但她却不愿只待在高高在上的音乐殿堂,透过Youtube的录音发表影像,她就像网路上的「音乐福音传播者」,希望藉著新时代的新媒介,让更多人进入古典音乐的美好世界。
NSO—北欧传奇
10/26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从钢琴家范伦提娜.莉西特莎(Valetina Lisitsa)开朗的笑声和开怀的健谈中,散放著一股无与伦比的亲和力,就像她在 Youtube 上高度的点播率一样,使人随时可以聆听她从音乐中和大家对话、交流、平易近人,而不是高坐于显赫音乐厅台上的演奏家。
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在所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下开始接触幼儿才艺训练课程,三岁前就被带去上芭蕾、体操、游泳等等课程。如此幼小的年纪,如何知道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天赋异禀是无法被隐藏或埋没的,小小的莉西特莎在所有这些课程的表现都差强人意,唯有音乐驾轻就熟,特别从技术层面而言,与生俱来的影像记忆力成了快速学习的独特能力,加上本身对音乐浓厚的兴趣,似乎那只看不见的手已经默默地为她选择了一条最适合她的道路。
琴艺与棋艺的竞赛人生
回忆在学校时的课业生活,莉西特莎说,真正开始音乐专业的学习是进入俄罗斯 (前苏联)的音乐学校,像所有具备音乐天分的资优儿童一样受训练、参加一些比赛,为往后走音乐职业道路而预备。长期坐在钢琴前苦练的日子和承受参加国际性比赛的莫大心理压力,使年轻的钢琴家开始为自己寻找「满足感」,同时又能让自己释放压力的途径。这时候,「下棋」带给了她心灵上的满足,甚而激起了内心的迷恋到一种程度,产生了要成为专业象棋手的念头。
如此迷恋下棋的原因是因为她发现——下棋和音乐是两项完全无法同时并存的活动:「从某些程度来看,弹钢琴其实比任何一种运动更难,因为体育活动有其较客观的鉴定标准,但是在音乐里,无法像运动那样只凭比较谁的八度音跳较准、谁的快速音群较敏捷就决定胜负,而是以最终主观的意见给与评价。然而在音乐里没有一套规章来规范好与不好,例如:无法规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某个段落一定要用某个特定的速度、以某种特定的强弱表现才是正确,其他的弹奏法就都是错误的。」
那个时候的莉西特莎只是个青少年、涉世未深,不明白输赢得失之间的利益关系。原来单纯为了比赛获奖而付出的心血背后,钢琴比赛输或赢的重点和音乐本身根本无关,而是因为评委与某些参赛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所致。或许是得失心使然,对于当时常常参与比赛的莉西特莎而言,棋赛的评审标准是绝对客观公平的,不需要加入评审的主观意见,因此下棋成为一种让她获得心灵上胜利感的来源。在学校的训练是单一为了参赛得奖,历经比赛失落感后,莉西特莎一度曾想转业为棋手,但梦想终究没有实现,因为那自幼身藏在她内心对于音乐的热爱再度唤醒了她——弹音乐不是为了比赛而已,弹音乐是为了她心里的需求。
俄罗斯学派vs.比赛的目的
向来,一位钢琴家的国际和其所受的教育体制常很自然地被归类于「某个学派」,将音乐风格和弹奏法分门别类。但随著世界科技发展,时间和空间的缩短,这位廿一世纪的钢琴家认为,如果检视几个在廿世纪被公认为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如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吉里尔斯 (Emil Gilies)、索夫罗尼茨基(Vladimir Sonfronistky)、拉赫玛尼诺夫等人,就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立属于自己的技巧,专属于个人的诠释或说解读音乐的方式。在相同的时代里,法国钢琴家和俄罗斯钢琴家弹奏的曲目十分接近,拥有著相当稳固完善的技巧而代代传承,而奥地利学派或是无产阶级的学派等,都是类似的情况,例如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和阿格丽希等人。
至于如何界定何谓「俄罗斯钢琴学派」?莉西特莎以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学派」并不存在著所谓「有著相同方式处理音乐」的传统,每个人对于音乐的解释都是全然不同的。当代钢琴大师李希特和索夫罗尼茨基,彼此仰慕并尊称对方是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家,然而同为俄国人,他们两人的演奏方式就像北极和南极般地迥异。
莉西特莎认为,所谓「俄罗斯钢琴学派」指的是一种「训练参赛者的制度」,也可说是一座「训练资赋异禀人才的工厂」。因为莉西特莎本身经历了这个工厂里的训练,也眼见过很多人在这座工厂里丧生了。带著记忆犹新的语气说道:「这座工厂里的训练带给我们最好的结果就是——如同在丛林里生存,最终拥有存活并能够战胜那对心灵具强大威胁的力量!」很难像这位金发碧眼的优雅钢琴家,是历经了数不尽震撼教育之后而伫立于世界乐坛的强人!
上个世纪人们对于「铁幕」里的生活型态和教育方式所知有限,负面印象多于正面功劳,莉西特莎承认前苏联时期政府的执政者也许带给了人民诸多刻骨铭心的痛楚,可是对于艺术文化人才的培养,她则表示赞许和感恩。苏联时期能够培训出高度专业人才,要归功于当时执政者意识到「艺术文化」是宣扬国力很好的管道,因此音乐、艺术就成了宣传国家的最佳方式。为了宣扬国威而「利用」音乐家、送他们去参加国际比赛,或是安排他们去国外演奏。执政者也因此明白了借由文化证明本国实力的重要性,因而为文化艺术发展开启了一扇大门。
借由录音向大师学习
莉西特莎常接到听众和乐迷来信说,他们从她的演奏中得到许多的灵感和学习。这让她感到有趣,虽然她自己从没有在Youtube上过钢琴课,但是如果问她的老师是谁?她总是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回答:「我的老师都是伟大的钢琴家,可惜都已经过世了,影响我最深的三位老师分别是:拉赫玛尼诺夫、霍夫曼(Joseph Hoffman)和威廉.巴克豪斯(William Backhaus)。」听到这样的答案大家都会睁大眼睛看著她说:「你这么年轻,怎么可能跟拉赫玛尼诺夫学过?」
但她认为,我们不需要直接本人跟拉赫玛尼诺夫接触才能上课,他留给世人那么多录音,如果想知道如何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作品,那么的录音就成了最好的导师。或是要演奏贝多芬的作品的话,巴克豪斯就录了很多。还有谁能够夸耀自己是比巴克豪斯更具诠释贝多芬权威的钢琴家呢?
不只是娱乐大众的演奏家
作为一个演奏家,莉西特莎觉得自己很幸福,她没有把自己定位在某个作曲家最佳演奏者的行列,或被限定在某种演奏风格之中。无论是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以她好胜积极的性格,她不是只求满足来听音乐会听众,而是不断地寻找、追求情感上的满足。虽然听众来听音乐会不只期望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也希望能看到精采缤纷如烟火般令人振奋的表演,但音乐最终的目的,不是要展现自己的技术多么好。这就像一位艺术家拥有一支好的画笔、质地好的画布,以及好的颜料等工具,可是要花出一副好的图画出了这些以外,还需要其他能力才做得到。
检视自己,她认为:「身为一位古典音乐演奏家,我们的角色不只是娱乐大众而已,还有其他娱乐比古典音乐更吸引人,演奏家担任供应人们心灵粮食的角色,弥补他们在观看足球赛、烟火或是在流行音乐会上所没有得到的满足感。正因为如此,古典音乐永不退流行,三百多年前贝多芬写下的音乐,至今仍然与我们进行著对话。」
音乐是全宇宙共同的语言
常穿梭于世界不同音乐厅,莉西特莎亲身体验了「音乐无国界」的合一性。她发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观众之间的差异,就只有音乐会开演前三分钟,也就是观众入场之后找位子,入座,放好随身物品等,但是当演奏者开始第一个音符,引领听众进入另一个魔法世界的时候,全场就鸦雀无声了。在这种进入到艺术世界的时刻里,不管是哪个民族、在哪个国家,所有人都会体验到一种共同的语言就是音乐,这个音乐语言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无论是身处何方,母语为何,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音乐这个具有魔力的语言。
有一次,莉西特莎去巴西的某个小城市演奏,那个城市之小到甚至地图上找不到,对于生活在欧洲的人来说,很难想像会有这么一个只有十二万人口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反过来他们看欧洲人,也许也很难想像有群住在欧洲某个上百年小城市的人。然而重点在于,大家聆听音乐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人性价值,却都是相同的,音乐家存在的价值,正因为这个美好有神圣的本质。在演奏会后每个地方观众的反应不同、鼓掌的节奏感不同,从巡回各地演奏会上的观察来说,观众的文化背景差异与鉴赏音乐的态度却是一致的。
新世代 新音乐家 新音乐享受
关于莉西特莎放在 Youtube 的录音,缘起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无意间发现有人对她的录影很有兴趣,并留言述说对他人生的启发。这件事让美丽的女钢琴家明白这样的录影有多么重要,虽然莉西特莎也有由Decca发行的CD,但是她坚持在Youtube上宣传古典乐的录影无论如何不能停止。很多人抱怨现代年轻人对古典音乐没有兴趣,古典乐没有市场等等,但事实上也有很多年轻人的古典音乐课程是从网路上聆赏开始的,并因此认识了一些演奏家,然后买票去音乐厅。如此说来,CD和音乐厅的途径,反而使得对社会大众接触古典乐及让古典乐发展的目标非常受限。
莉西特莎一心渴望让大众了解古典音乐并不只是给那些教育水准高的阶级,而是给所有年轻人,从网路演奏,引领从来没有机会听过古典音乐的人进入音乐厅,这份责任感需要所有古典音乐家共同宣传、实行。
一位从乌克兰出发,经过美国而跨入世界乐坛的钢琴家,虽不是少年得志,但是这一路走来的步步艰辛,造就了她的真诚质朴。当她提及此趟台湾之行必须替宝贝儿子完成地铁一游的任务时,话语声中充满了喜悦和疼爱之情。当她以身为母亲为豪时,也令人联想她面对网友、观众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的温暖。从一个竞争的「棋手」到一个拥抱群众的钢琴家,生命中每一个可以分享的时刻,她都将乐于奉献自己。
人物小档案
- 1973年生于乌克兰首府基辅,于 Lysenko Music School 和基辅音乐学院(Kiev Conservatory) 学习。
- 1991 年获得美国The Murray Dranoff双钢琴比赛冠军。
- 2007年首次 Youtube 录音发表获得高度点阅率,成为网路最受欢迎的钢琴家之一,至2012 年点阅率已超过五千万次数。
- 2010年与伦敦爱乐录制了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CD;两年后与 DECCA唱片公司签约录制了拉赫曼尼诺夫系列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