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尼黑宫邸剧院《水泥》(Armin Smailovic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狂飙半世纪.柏林戏剧盛会启示录

大鸣大放 充满无限可能

2014柏林戏剧盛会现场直击

已有五十年历史的柏林戏剧盛会挑选出来的十档节目,并非是最受欢迎的,而是最值得注目的。因为戏剧盛会希望呈现的,是能表现剧场艺术未来趋势的作品。所以这项年度活动,并没有选出所谓的最佳演出,只有历史才是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综归此行对当代德国剧场的印象,只能说,他们在剧场的可能性上,真的是大鸣大放,什么都可以。

已有五十年历史的柏林戏剧盛会挑选出来的十档节目,并非是最受欢迎的,而是最值得注目的。因为戏剧盛会希望呈现的,是能表现剧场艺术未来趋势的作品。所以这项年度活动,并没有选出所谓的最佳演出,只有历史才是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综归此行对当代德国剧场的印象,只能说,他们在剧场的可能性上,真的是大鸣大放,什么都可以。

柏林戏剧盛会去年满五十周年,这个创立于一九六四年的活动,是为了增加德语界(含奥地利与瑞士德语区)的戏剧交流,所成立的艺术节。中欧戏剧状况不像法国,都是集中在巴黎。中欧早期都是独立小公国,从十八世纪下到十九世纪中叶,各公国的国王或公爵们,竞相比赛盖剧院,导致到处都是美轮美奂的剧院。不过到了战后,这个优势也可能成为井底之蛙占地为王的劣势。所以透过每年选出十档德语区最受瞩目的戏剧作品,在五月到柏林集中演出,相互观摩,就成了年度戏剧盛事。

选出最值得注目的作品

我们一群大约卅位左右的国际贵宾,在歌德学院的安排下,于短短六天内看了四出戏剧盛会的作品,外加其他三部柏林剧院的顶尖演出。除此之外,每天早上我们都有座谈,安排戏剧盛会的艺术总监、评审、导演、演员与戏剧顾问来与我们碰面,分享对德国当代剧场的观察。

还记得我们在HAU剧院看完慕尼黑室内剧院的《因哥尔斯塔特的炼狱》Fegefeuer in Ingostadt后,在剧院餐厅用餐。那已是我们看的第四出戏,负责地陪的歌德学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今年节目总体来说还不错,因为我们前几天看的三出戏,也都有可看之处,不像去年,十出戏中只有一出作品令人满意。「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这不是十大吗?」我心里纳闷著。幸好隔天参加戏剧盛会评审团主席克里斯多夫.莱博尔德(Christoph Leibold)的座谈,解答了我的疑惑。

莱博尔德解释戏剧盛会的机制,是有七位评审担任这项年度工作,而且每出戏至少要有四位评审看过现场(这很重要,因为看录像根本不准,有些可能剪接过或过量特写镜头,根本是另一个作品了),最后挑出来的节目,并非是最受欢迎的,而是最值得注目的。因为戏剧盛会希望呈现的,是能表现剧场艺术未来趋势的作品。所以这项年度活动,最后并没有选出所谓的最佳演出。不可能有一个标准去评断谁是最佳,只有历史才是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保留这十出作品的多样性,而非再去选一个第一名,是戏剧盛会最值得我们参考的艺术观念。

十出作品各具特色

今年十出戏从五月二日演到十八日,包括人民剧院《无标题歌剧1号》Ohne Titel Nr. 1、慕尼黑宫邸剧院演出海纳.穆勒《水泥》与改编法国小说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的《茫茫黑夜漫游》Reise ans Ende der Nacht、斯图加特剧院的《凡尼亚舅舅》、苏黎世剧院的《卡斯帕.豪尔泽的故事》Die Geschichte von Kaspar Hauser与改编克莱斯特的《安菲特律翁》Amphitryon und sein Doppelgänger、维也纳城堡剧院关于犹太集中营的《最后的证人》Die letzten Zeugen、慕尼黑室内剧院的《因哥尔斯塔特的炼狱》与《听不见的巴赫》Tauberbach、里米尼会议记录《情境房间》(这是展览型演出,但因档期要拖到年底才会来柏林)。

我们第一晚看的是斯图加特剧院的《凡尼亚舅舅》,其演出创造了一种强烈的时间感,令我们不仅联想到剧中的时间感,那是一种非现代的、懒散的世界,而不是进入现代性之后的密集对话。演出长达三个半小时,舞台上有一台车子,轮子已被拆掉,底部有装一个可被遥控的底盘在移动车子。在整出戏的过程中,车子就一直在舞台上缓缓绕圈圈。这是虚无的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们,像是迷失在时间的轮回当中,连旁边的乐手也经常显得一副没事干只好聊天或抽烟的样子(这当然是导演刻意安排的)。

第二晚去了列宁广场剧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看欧斯特麦耶的《人民公敌》,这出戏虽不是戏剧盛会的节目,却是二○一二亚维侬艺术节的邀约作品,结合摇滚乐与现场辩论,自然是娱乐与艺术性十足,现场有不少年轻观众与国外观光客。第三晚则去看以冷调知性擅长的大导演大海马(Michael Thalheimer)在德意志剧院(Deutsches Theater)执导匈牙利裔德国剧作家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出戏与《情色度假村》一样,也是入选戏剧盛会最后决选名单(这份名单是从年度三百七十五出作品中选出卅三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舞台几乎空无一物,演员以各种姿态动作,讽刺了将被纳粹并吞前,奥地利社会的空洞虚无,最终华丽的舞台场面,反而想让观众掉泪。《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也受邀到五月的维也纳艺术节与十一月将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Theater Olympics)。

隔天看了慕尼黑室内剧院《因哥尔斯塔特的炼狱》,这出戏创造了一个令人迷惑的世界,导演经常让演员像人形蜡像般,在舞台上一动也不动地说话。每一场类似摄影的构图,加上换场时,利用镁光灯对观众造成短暂视盲而进行快速换景的魔幻效果,让台下陷入一种不安的恐惧状态。但这还不够,台上演员其实都是对嘴说话,只偶尔露馅,让每个观众都陷入真假不分的错觉,从而跟这出戏的迷信主题产生内在关联,创造出类似的感知体验。第五晚是长达四个半小时的《茫茫黑夜漫游》,由卡斯托夫执导,这位导演的《赌徒》去年来过两厅院,风格无需在此赘述。

最后一晚还是看了慕尼黑室内剧院作品《听不见的巴赫》,这出戏其实是个舞蹈作品,由荷兰金奖女影星埃尔茜.德布劳(Elsie de Brauw)与比利时当代舞团(Les ballets C de la B )共同演出。当大幕一打开时,现场观众都发出了一声「啊」的赞叹声,因为整个舞台被一堆五颜六色的旧衣服所覆盖,看起来既美丽又破败。这位荷兰女星饰演一位饱受精神分裂的流浪汉,跟其他舞者饰演的流浪汉,共同生活在这个废墟中,她不断跟音响传来的上帝声音对话,质问生命的意义。在舞蹈与演员自言自语的过程中,观众也开始认同流浪汉的内在灵魂,质问自己是否在物质欲望中随波逐流,而忘了人的精神尊严。这部作品自然是大受欢迎,演完后几乎所有观众都起立鼓掌。

慕尼黑室内剧院表现亮眼

慕尼黑室内剧院近年来强势崛起,这次有两部作品进十大,成绩亮眼。主要是荷兰导演尤亨.西蒙斯(Johan Simons)于二○一○年担任艺术总监后,扩大国际合作的面向,频频安打,例如国际最具权威的戏剧杂志《剧场今日》Theater Heute评选慕尼黑室内剧院为二○一三年度最佳剧院;西蒙斯也因为他对慕尼黑室内剧院的卓越经营,于今年戏剧盛会上,获颁象征终身成就奖的柏林戏剧奖(Theaterpreise Berlin)(之前得奖主包括彼得.胥坦、碧娜.鲍许等)。

主演《听不见的巴赫》的埃尔茜.德布劳是西蒙斯的夫人,今年八月初,他们两人也会随慕尼黑室内剧院《情色度假村》来台访问,并参加八月九日下午与台北艺术中心筹备主任王孟超的对谈「城市之光:如何经营一座当代剧院」。

若要综归此行对当代德国剧场的印象,只能说,他们在剧场的可能性上,真的是大鸣大放,什么都可以。其实台湾小剧场在创意上往往也不输德国,但有两个地方我们比不过人家,一是制作品质(含演员、技术与统合度),二是整体美感与设计。来看《情色度假村》就知道啦!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