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戲劇盛會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邁入60周年,戲劇盛會領導團隊迎向新挑戰
今年不僅是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戲劇盛會)的60周年,也是新任團隊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總監馬蒂亞斯.皮斯(Matthias Pees)及其所任命之總監團隊上任後的首次成果。新團隊努力將戲劇盛會推向更年輕開放的可能性,就結果而言得到部分的實踐,包含在演後座談納入青年記者加入討論,在最後的陪審團討論也邀請國際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註1)的參與者共同對話,這不只是戲劇盛會的改變,也是新團隊期盼做出的變革。皮斯在去年接任後面對德國媒體的提問,經常提到他對改變的期盼和計畫(註2)。而輿論質疑的焦點主要落在戲劇盛會的定位、評審團的組成、及拓展與東歐劇場的連結。 戲劇盛會的定位 60年的歷史對戲劇盛會而言似乎更像是個重擔,由聯邦政府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接管,因此受限於不少沿用至今的規則和官僚結構。但這並沒有阻擋皮斯進行變革的決心,儘管上任之後面對各種挑戰,皮斯在接受專訪時回應,他認為藝術應該具有挑戰性,「不只是為了維護一個體系或機構,而是呈現藝術作品,使藝術家的聲音和視野可見於社會,這也是對官僚主義的挑戰。」「戲劇盛會一直是一個大於10個重要作品的戲劇節,除了呈現作品之外,我們還有其他想要說的。」所幸執行團隊也有許多成員願意為革新付出,一方面需滿足使用公共資金的責任意識和經濟效率,一方面也必須將藝術創作推向大眾,使其發揮創新的思維能力。皮斯提到:「這有時也是一個創造性的挑戰,找到那些未知的方式,這些方式不一定符合規則。」這顯現在戲劇盛會的各項活動中,包含策劃「10個會面」來推動各項社會議題的討論,並在演後座談首次邀請青年記者一同主持,以及在最後評審團公開座談會時首次邀請青年記者和參與國際論壇的青年藝術家共同討論,透過不同世代、族群的對話,推動戲劇盛會朝更開放、年輕的方向邁進。 評審團的爭議 另一個飽受爭議的部分則是評審團的保留及成員的組成。輿論和部分劇場專業人士甚至參與國際論壇的藝術家,都對對於評審團由專業記者評論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奧地利編舞家
弗倫亭娜.霍金格 為人民劇院再次掀起觀眾狂熱
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每年選出10部呼應時代的重要作品,今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奧地利編舞家弗倫亭娜.霍金格(Florentina Holzinger)在柏林人民劇院(Volksbhne)首演的《奧菲莉亞達人秀》(Ophelias Got Talent)(作者按)。這部規模龐大的作品,在人民劇院的舞台上呈現了一座3個水道的游泳池、橫跨上舞台區域架高的白色長型水缸、一個逃脫表演用可容納兩三個大人的水缸、還有一台從天而降的吊掛直升機。然而在煽動群眾參與和各種令人震懾的畫面和行動之外,霍金格與表演者們運用真實生命經驗描述各種傷痛的文本,使作品產生某種脆弱和真摯的親密感。如此遊走在大型娛樂秀和藝術性呈現的邊際空間,使其作品產生一種致命吸引力,讓人在觀演時經常感到不舒服卻又想一探究竟。 驕傲展示傷痕的女英雄們 戲劇盛會評審的評論開頭就說:「霍金格的超級女英雄們回歸了,比以往更勇敢、好戰,更能航行。她們以驕傲的姿態展示著自己的傷痕,創造出新的優雅形式。」(註1)評審口中的「超級女英雄們」是包含霍金格自已的13位表演者,其中多位都與她有長期的合作關係。作品以選秀節目作為開場,由3位評審一一介紹具備具備「特殊才藝」的女性表演者:包含特技演員、馬戲演員、不同型體和患有不同疾病如侏儒症與智能障礙等的表演者,以她們各自的才能去表現她們帶來的故事。比如鋼管馬戲表演者就以高空垂吊的鋼管來描述她父親友人某次潛水時溺水的經驗。或是吞劍表演者先吞下藍色的水,再以附有微型攝影機的劍放入胃中,讓觀眾看到她胃裡的「藍色海洋」,混合現場影像和預錄影像的畫面。後段又有大型水缸逃脫表演,染血的美人魚尾巴在游泳池裡染紅整池的水、表演者在舞台上現場將魚鉤穿入臉頰、現場邀請觀眾上台全裸游泳和刺青、上萬個寶特瓶從天而降、還有表演者們攀爬在直升機外、上升到半空一起集體對直升機做愛等。隨著各種超乎常理的舉動在舞台上發生,最終裸體的選擇顯得十分合理,呈現人類作為生物與其他水體之間的關係,也擴展和反轉詮釋莎劇經典角色奧菲莉亞漂浮在水面溺水而亡的意象,彷彿藉由這群女英雄的力量,奧菲莉亞不再是柔弱被動的女性角色,而成為其中一位女英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23柏林戲劇盛會 在經典沙拉口味淋上新醬汁?
今年迎來60周年的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盛會)於日前正式公布今年10大矚目作品,以及由新策展團隊以「10個會面」(註1)命名的10大主題活動。作為「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底下年度重要活動之一,盛會從昔日東西德戲劇作品交流平台,發展迄今已成為德語區極具影響力的作品展演和意見交流平台。每年5月為期3週的時間,除展演過去一年由7位評審從數百件作品選出的德語區010大矚目作品、也安排開放民眾參與的論壇活動,提供專業人員和一般大眾了解當前重要議題。過去10年由前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Yvonne Bdenhlzer)操刀,引領許多革新,包含女性保障名額的措施等。隨著巴登霍爾與其團隊離開,新上任的柏林藝術節總監馬蒂亞斯.皮斯(Matthias Pees)任命4位策展人共同分擔工作項目,團隊成為分別為烏克蘭劇場導演奧萊娜.阿普修(Olena Apchel)、波蘭裔柏林人製作經理瑪塔.希爾特(Marta Hewelt)、德國戲劇顧問卡洛琳.霍賀萊特(Carolin Hochleichter)和波蘭文化策展人喬安娜.那庫斯卡(Joanna Nuckowska)。如此國際化、充滿移民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女性團隊,也反映皮斯的大膽策略,期盼對盛會傳統做出一番革新。
-
柏林
戲劇盛會將設女性保障名額 實踐劇場平權的第一步?
二○一六年德國文化參議會發表的調查報告《文化與媒體中的女性》即已點出劇場領域極度失衡的狀態,如劇院總監與導演的職位尚有近八成的男性時,助導工作一半由女性擔任。為了調整這樣的結構性失衡,「柏林戲劇盛會」總監伊馮娜.布登霍澤宣布,接下來二○二○及二○二一兩季的戲劇盛會,將施行女性保障名額,期待以其劇場界受到關注的程度及公共機構的角色,來帶動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的實踐。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戲劇盛會」評審來港交流 配合網上錄像越洋觀劇
應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歌德學院之邀,兩位今年度「柏林戲劇盛會」的遴選評審艾娃.比亨特與緹爾.布列格利訪港與本地戲劇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國劇場現況。香港參與者先透過網上錄像觀賞入選今年柏林戲劇盛會的作品,再聽兩位評審分享德語劇場現況與美學,大開眼界也增長見識。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走過半世紀,依然前衛
有人把德國稱為戲劇的天堂,甚至是世界戲劇的中心,根據統計,德國擁有超過一百五十家公共劇院,兩百八十間的私人劇場,加上一百五十家沒有固定駐團的劇院、演出場地和一百多個巡迴劇團,另外還有無計其數的獨立劇團等,每年產出的戲劇類型與數量相當可觀,甚至可說領先全世界。要從數以百計的戲劇製作中,了解德國劇場當前的潮流趨勢,每年五月在柏林登場的「戲劇盛會」,絕對是最具指標性的風向球。 柏林戲劇盛會創立於一九六四年,在東西德尚未統一之前,戲劇盛會是東西德劇場交流的重要管道,之後擴大成為整個德語區(德國、瑞士、奧地利)的戲劇節。每年,由劇評家、記者、學者所組成的獨立評審團,遴選出十齣最值得注目的製作,在柏林接力演出。能夠入選戲劇盛會,對德語區的劇場工作者而言,宛如走上奧斯卡紅毯,是劇場生涯的里程碑,也是晉身德國主流劇場的門票。 走過半世紀,歷經戰爭動亂、政局紛擾、兩德統一,戲劇盛會之於德國劇場的意義與作用,或許有所改變,但不變的依舊是其前衛性格。在戲劇盛會脫穎而出的節目,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但話題性一定十足,特別是著眼於國際時事、社會現實的作品,備受青睞,例如全球面臨經濟危機,戲劇盛會就會出現好幾齣批判資本主義的戲。 戲劇盛會評審團主席克里斯多夫.萊博爾德說,戲劇盛會希望呈現的,是能表現劇場藝術未來趨勢的作品。所以這項年度活動,最後並沒有選出所謂的最佳演出。不可能有一個標準去評斷誰是最佳,只有歷史才是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因此,獲選的製作,無論是冗長的文學獨白、血腥暴力的場景、顛覆文本的演出,就像在抵抗商業劇場的遊戲規則,挑戰觀眾的觀演極限,觀眾席往往夾雜著掌聲和噓聲。 戲劇盛會能夠五十年屹立不搖,在歐洲獨領風騷,和德國政府的補助與劇院體系息息相關。在德國,戲劇被視為公共事物,德國文化部部長Monika Grtters日前在接受「德國文化廣播電台」訪問,可見其對於文化藝術的重視,她說:「文化部不會只支持燈塔型的藝術,對於當代前衛藝術也必須付出助力。政府必須端出一個合宜的條件。因為,藝術是當我們花光最後一分錢之後,唯一可以留下來的東西。」 雖然近年,戲劇盛會的功能受到爭議,大師級導演如柏林人劇院藝術總監派曼(Claus Peymann)就曾提出廢除戲劇盛會的呼聲,在五十周年時成了許多
-
特別企畫 Feature
狂飆半世紀 . 柏林戲劇盛會啟示錄 THEATER TREFFEN
每年五月,在柏林舉辦的戲劇盛會,不僅是德語劇壇的年度盛事,更是全球劇迷矚目的焦點。 十齣由獨立評審團票選,來自奧地利、瑞士、德國的當季製作,齊聚柏林接力演出,堪稱是德語劇場的年度奧斯卡。 在戲劇盛會脫穎而出的節目,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但話題性一定十足,要了解德國劇場的潮流趨勢,戲劇盛會絕對是重要參考指標。 從歷史回顧開始,這個源於東西德分裂時期的戲劇交流活動,如何從一九六四年至今,歷經政局紛擾、戰爭動盪、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屹立不搖走過半個世紀? 從入選劇院、搬演文本、導演美學與舞台設計等角度切入,當今德國的劇場版圖,又呈現什麼樣的勢力消長、風貌演變? 即將在臺北藝術節登場的慕尼黑室內劇院,是戲劇盛會的常客,去年被《劇場今日》雜誌評為「年度最佳德語劇院」,此次上演劇目《情色度假村》的導演與男主角,均是話題人物,本刊將有獨家專訪。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回顧
柏林「戲劇盛會」 無可取代的自由
一九六四年,柏林「戲劇盛會」創立,獨立評審團圈選上季十齣最精采的劇場演出,把這些劇團通通邀至西柏林演出,開創出自由的劇場風景。每年五月,大約兩週的時間,十齣德語劇場精選會輪流在柏林接力上演。這些作品規模有大有小,導演風格各異,一整季的各地精華集中在柏林,絕對是難得的舞台盛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入選常客
入選常客 翻轉經典不手軟 狂野批判登殿堂
能夠入選戲劇盛會,對德語區的劇場來說,絕對是輝煌時刻。維也納城堡劇院、慕尼黑室內劇院是入選的常勝軍,成績傲人。當然有些劇場已經走入歷史,有些則是似乎無法再攀藝術顛峰。近幾年戲劇盛會國際名聲愈來愈顯赫,是推廣德語劇場的重要推手。透過每年的十齣精選,觀眾可以見證,德語劇場完全不商業,直接批判我們所處的社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風潮
經典搬演反映當下 集體創作顛覆文本傳統
入選戲劇盛會的劇作家前三名,是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亞、契訶夫與易卜生。作為經典,德國劇場人特愛用他們的劇作諷喻當下。而入圍最多的當代劇作家,則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為代表,她後現代主義式的寫作風格,給予導演很大的空間自由發揮。在搬演當代文本上,戲劇盛會反映了當前德國劇壇的兩股重要潮流:其一是導演與作家的合體,其二是集體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點將
一浪更比一浪狂 劇場美學驚奇不斷
柏林戲劇盛會五十年來,有些大師級導演突然不再受到垂青,有些卻還屹立不搖。老將新秀的世代交替,從每年入選十大的作品中,嗅出潮流所趨。藉由導演們獨樹一幟的風格,不管是受到喝采的還是掀起爭議的,在某種程度上,都確立了一定的美學與思想潮流。因此,戲劇盛會不但是一窺德瑞奧劇場的最新主流概況,也是探知其文化政策走向的必修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風景
舞台決定戲的命運 「空」的空間「演」出力道
舞台空間對一齣戲的成功與否經常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除了身兼舞台設計的導演外,幾乎每位當代知名導演都有自己「御用」的舞台設計,兩者間儼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近年空間純淨派之所以崛起,不僅在於他們創造的視覺震撼十分直接,也跟其搭檔導演的表現手法有密切關係。因為,有什麼舞台空間,還能比「空」的空間更能讓人看出演員的能耐與功夫,更能讓人感受到戲劇原始而單純的魅力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鳴大放 充滿無限可能
已有五十年歷史的柏林戲劇盛會挑選出來的十檔節目,並非是最受歡迎的,而是最值得注目的。因為戲劇盛會希望呈現的,是能表現劇場藝術未來趨勢的作品。所以這項年度活動,並沒有選出所謂的最佳演出,只有歷史才是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綜歸此行對當代德國劇場的印象,只能說,他們在劇場的可能性上,真的是大鳴大放,什麼都可以。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2014柏林戲劇盛會 精選與醜聞齊發
劇場菁英聚集的柏林戲劇盛會猶如德語劇場的年度奧斯卡,精選十齣各具特色的戲劇作品輪番上演,名導與新秀同台競演,熱鬧非凡。然而竟爆出抄襲醜聞,戲劇盛會評審之一的丹尼耶拉.慕斯奇歐尼可針對《茫茫黑夜漫遊》所寫的推薦文字,竟然跟劇團當初演出時的本事文宣幾乎相同,引起劇場界譁然,最後這位評審只好退出。
-
柏林
從Rap版的莎劇獨白到嘔吐的粉紅豹
歷史悠久的柏林「戲劇盛會」,是當今德語劇場界最重要的戲劇節。比起往年,本屆戲劇節的劇種類別更形多元化,評審口味也更具包容性。
-
德國
從顚覆傳統到自成傳統的德語戲劇饗宴
創設於一九六四年的柏林「戲劇盛會」,是德語戲劇界中深具傳統的戲劇節,每年由五位評審在德語系國家中選出當代出色、具顚覆傳統的舞台劇,並邀其劇團於當年五月到柏林演出。然而,這個今年已邁入卅六屆的戲劇節,卻也漸漸從「顚覆傳統」而「自成傳統」,顯現出陳腐保守之象,但就觀察德語戲劇發展的目的而言,仍是一扇重要的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