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戏剧盛会的剧作家前三名,是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亚、契诃夫与易卜生。作为经典,德国剧场人特爱用他们的剧作讽喻当下。而入围最多的当代剧作家,则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利尼克为代表,她后现代主义式的写作风格,给予导演很大的空间自由发挥。在搬演当代文本上,戏剧盛会反映了当前德国剧坛的两股重要潮流:其一是导演与作家的合体,其二是集体创作。
尽管德国本身有丰富的经典文学剧作,如大文豪歌德与席勒、布莱希特等人的作品,在当代德语剧场中享有崇高地位,也一直被搬演著,然而在戏剧盛会曝光率最高的剧作,不管是从创立之初,还是从千禧年开始算起,却以莎士比亚居首,其次是契诃夫,再次之为易卜生。
最常搬演的三大剧作家
德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在本刊四月号〈从「德国是哈姆雷特」到「莎士比亚是德国的」〉一文中已探讨过,不再赘述。契诃夫《凡尼亚舅舅》Onkel Vanja、《三姐妹》drei Schwester、《普拉托诺夫》Platonow在过去十年的盛会上都有入选两次以上的纪录。
契诃夫之所以在德国能引起广大共鸣,应该归因于他的剧作总是环绕在没有自主性的个体,那些过著富裕或小康的乡村平静生活,内心却常烦躁不安的平凡人,即使是有宏大理想的知识分子如普拉托诺夫,也只是在玩世不恭、自我嘲讽的高谈论阔中暴露出懦弱无能与自我迷失的真面目。
契诃夫不带任何说教或道德评断,而以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传递著人物随著时间的流逝、爱的失落、希望的幻象破灭,内心深处对个人宿命的无尽忧伤与哀戚。他被许多导演、观众视为是最贴切展现当今社会生活、触碰德国人灵魂的剧作家。当中就数导演勾许(Jürgen Gosch)的诠释最受赞誉,他一连导了契诃夫的《凡尼亚舅舅》、《三姐妹》、《海鸥》,全都入选戏剧盛会。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作品被搬演的密度虽没有莎翁与契诃夫的高,但其演出意义却较为深远,近年上演的作品集中在《诺拉:玩偶之家》、《约翰.盖博尔.博客曼》Johannes Gabriel Borkmann与《人民公敌》。在当今金融风暴、贫富差距拉大、人心惶惶的社会背景下,易卜生笔下的人物,在在体现今天人们对生存的恐惧,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个体命运的密切关系。
易卜生的先知灼见与犀利批判,让人能够深入地去探讨经济、政治体制与人性问题,这应是他目前在德国剧场广受欢迎的主因。列宁广场剧院艺术总监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是诠释易卜生最到位的导演,他的《诺拉》与《海达.盖柏乐》Hedda Gabler都曾入选。
奥地利女作家叶利尼克成绩亮眼
除了百年前的经典,也不乏杰出的当代剧作家,如梅焰堡(Marius von Mayenburg)、罗荷(Dea Loher)、施密尔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等,都常见于各大剧院。然而他们进入戏剧盛会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惟有奥地利女作家叶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能有高达十次的纪录,这跟她二○○四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不无关系。尤其是她获奖后,很多公立大剧院开始委托写剧,虽然这并不能保证戏的品质,但剧本被搬演上台是肯定的。
二○一三年入选盛会的《厂房、在公车上、一次坍崩》Das Werk, Im Bus, Ein Sturz,是科隆剧院女艺术总监Karin Beier为自己新官上任,拉开演出季序幕而请求量身订做的。而今年入选的《街道、城市、抢劫》Die Straße, die Stadt, der Überfall则是慕尼黑室内剧院艺术总监尤亨.西蒙斯为庆祝剧院百年诞辰,恳请她以慕尼黑知名的精品时尚大街Maximilianstraße为题写剧。
叶利尼克的剧作与传统剧本截然不同,它是建立在纯粹的文字游戏上,既没有故事情节发展,也没有人物性格刻画,只有冗长的独白与对话,并以独白居多。她的人物没有自我,只是说话的机器,仿佛只要停止说话就不再存在似的。叶利尼克后现代主义式的写作风格,给予导演很大的空间自由发挥,却也是一大挑战。可以想见,身为总监的导演们不只是借用她「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为剧院增添光彩,也可以借此展现自己实力,巩固剧院地位。当今公认最能掌握叶利尼克剧作的导演,除了已经辞世的史利夫(Einar Schleef)外,就数斯泰曼(Nicolas Stemann)了,所导的《厂房》Das Werk、Ulrike Maria Stuart与《商人的合同》Die Kontrakte des Kaufmanns,全部入选戏剧盛会,也为他赢得浮士德戏剧奖与奥地利的奈斯托伊戏剧奖。
集体创作蔚为风潮
在搬演当代文本上,戏剧盛会反映了两股重要潮流:其一是导演与作家的合体,如现任斯图加特剧院总监的佩特拉斯(Armin Petras)还有另一个化名为Fritz Kater的作家身分,导演波列许(Rene Pollesch)是专导自己的剧作,而本是剧作家出身的施密尔芬尼在与他最合拍的导演勾许辞世后,也开始执导工作了。佩特拉斯与施密尔芬尼都是乖乖写剧本的人,但波列许的文本,很多时候是跟演员一起酝酿衍生的。这样的方式衔接著第二股潮流,就是集体创作,虽然剧场本来就是集结许多人的艺术努力,但剧本通常是一个作家的写作成果。这样对剧本与作家的传统认知,被由基森大学应用戏剧学系出身的三人组自由剧团「里米尼会议记录」(Rimini Protocol)彻底打破,他们既不需要作家,也不用演员,而是去找不同领域的人,针对每次所选定的主题做陈述。
以二○○五年入选戏剧盛会的《华伦斯坦将军》Wallenstein为例,他们不去演绎剧作家席勒笔下这位在卅年战争屡战屡捷,但最终被自己下属谋杀的英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寻与剧中人物有类似处境的人,让他们直接跟观众讲述亲身的经历与想法。忠实与背叛这个主题,被从不同的面向、视角,抽丝剥茧地铺陈开来。这些被剧团称之为「生活专家」的人,在舞台上呈现自己,说自己的故事。但这也意味著每一出戏中的「生活专家」都具有无可取代性,即使产生了文字记录,也无法被他人重复使用或演绎。
身为导演团的「里米尼会议记录」不做道德评断或批判,而以纪录写实的风格做全方位的思想观照,「解雇」了职业作家与演员,颠覆了文本的传统定义与剧场表现形式,对当代德国剧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掀起了仿效之风。“She She pop”与“Gob Squad”都是继之而起,以类似的集体创作手法,受到戏剧盛会肯定的自由剧团。
不但如此,这支日益壮大的生力军还反过来影响了戏剧盛会的内容取向,原本艺术节在每年十大之外,还同时举办「文本市集」(Stückemarkt),让默默无名的剧作家有出头的渠道,也是许多出版商、戏剧顾问、导演与剧评家的猎才之地。有鉴于传统作家的定义被打破,剧本创作型态的转变,戏剧盛会从今年开始改变方针,不再局限于剧作家,而是只要能开发出不寻常的剧场语言与指引未来剧场形式的创作,不管是作家、导演还是创作团队,也不管有没有书写在纸上,都予以表扬鼓励。
往后,传统剧作,不论是新文本还是经典,都将与集体创作并行不悖,不同艺术领域、社会阶层的人,或共同或齐头并进,在语言、美学形式、内容各方面开发新的创意,抓住时代脉动,追求给予观众心灵震撼。由此看来,德国未来的剧场发展,势必更多元化,也更加兼容并蓄。
近十年最受瞩目剧作家
叶利尼克是当代最具争议性的奥地利女作家,剧作的主题通常是在奥地 利或德国最新发生的新闻时事,以尖锐讽刺的笔触暴露现实生活的荒谬,单刀直入的政治社会批判态度,使她的作品在奥地利多次遭禁演。二○○四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后,声望如日中天,维也纳大学特地成立叶利尼克研究中心,将所有关于她的创作记录并建档。她恐怕是唯一能与莎翁、契诃夫相抗衡的当代德语剧作家,至今, 共有十部入选戏剧盛会。
施密尔芬尼则目前德国最红的剧作家之一,借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现实与梦境交错,让人不知是幻是真,超现实的魔 幻写作风格,以奇幻绝妙吸引人。自二○○二年获奈斯托伊戏作家新人奖后,就是Mülheimer Theatertagen戏剧节的常客,曾入选盛会的作品有勾许所导的《此时此地》Hier und Jetzt,以及自导的《金龙》。
「里米尼会议记录」是最成功的德国自由剧团,舍弃演员与剧本,将舞台幻化为「生活专家」现身说法的启示录,集体创作与纪录写实原则,卷起了文本之争,对剧场的美学发展有革命性的意义。尽管其创作无法被他人复制或演绎,他们依旧将舞台文字一一记录下来并出版。二○○三年的Deadline首次入选戏剧盛会,二○○五年的《华伦斯坦将军》造成大轰动,今年以《情境房间》Situation rooms再度受邀。此外,剧团也常受歌德学院委托到世界各地的学院据地如印度、埃及、雅典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