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南部诸多新场馆即将落成,卅岁的台南文化中心如何在未来找出超越过往规格、展现更多艺术能量的一条路?这个时候,之前资源与政策的盘点、与环境和观众的关系的重新思索,都是寻找新定位的基底工作。而面对未来,转型策展制作、搭筑合作平台,都是营造在地特色、开启艺术动能的可能途径。
若从「官方演艺场馆」的角度来看,台南文化中心创立卅年,意味著台湾的文化治理已然迈入一个新的纪元。由一九七七年「十二项建设」而来的各县市文化中心,在二○○三年「新十大建设」的国家政策推动下,一部分功能已经受到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台中国家歌剧院、流行音乐中心等具有专业定位的艺术中心所取代,但反过来说,台南文化中心经营卅年所积累出与地方的情感,正可以是再转型、再前进的基础。
从国家政策来看,文化中心与艺术中心的各自定位与互相协力,也必须加以厘清。这一点放入南台湾表演艺术生态,相较于高雄陆续增设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大东文化艺术中心,转眼之间高雄的艺文资源与竞争力倍增,是会对台南文化中心造成冲击,抑或能共同把饼做大,进而重构南台湾艺文观赏人口版图?凡此种种,在台南文化中心准备迈向下一个卅年之际,皆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新盘点资源 整理思维再出发
台南艺术大学校长李肇修提醒:「此时,不只要向前看,也要进行文化政策的思想回顾,究竟台南的文化有什么?如何有别于台北或其他地方的艺术发展?鉴古知今才能展望未来。」就这一点,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陈锦诚也有类似的观察:「台南应重新盘点观众与团体的面貌;台南的观众在哪里?观众的品味是什么?在地团队的作品与台南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台南的表演风格有什么?」
「没有在地性,国际性就会被挑战。」陈锦诚说。他认为,最好的在地团队育成路径是「在地—国家—国际」,因此文化中心需运用策展概念提升、增加可与国际对话的团队。文化中心从二○○九年起尝试自制节目,是很重要的方向,但要聚焦于什么,构筑台南当代表演艺术的特色,陈锦诚提出一种可能:「台南作为文化古都,拥有南科以后,人文与科技成为台南两大特色,有没有可能思考人文科技共构的创作,以人文为思维,运用科技为内容,每年投注一定的资源与心力持续耕耘?」在台南市文化局局长叶泽山的构想里,自制节目的确含有「文化输出」的动机,也表示著文化中心从采买节目转向策展的经营思维演变,他也表示,预定两年后完工的台江文化中心,将开放团队进驻。
台北艺术中心筹备处主任王孟超分析:「依目前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挂牌运作,新型场馆增加的态势来看,未来一大部分会走向节目互通,国外节目与大节目会占优势,这些引入的节目要对地方有所拉拔不太可能,又因为观众量处于停滞,长期而言可能两败俱伤,对地方生态反而造成负面影响。」他补充:「文化部应该通盘检视各文化中心,它的层级不够,内容与资源都不够。如果不协助重整各文化中心的体质,就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有了硬体与扶植 观众与市场在哪里?
从文化部现有的预算与任务来看,国家所能提供的资源大约已经到了难以再大幅增加的阶段,又因新一波艺术中心的兴建,各县市文化中心向中央争取的各项竞争型计划,若没有找到更有效的经费运用、经营管理方式,顶多只能维持既有能量,台南文化中心过往虽在各项补助计划都名列前茅,也慢慢做出不同于其他县市的特色,但未来怎么样再扩大资源来向、市场基础,仍是亟须开拓的面向。「观众在哪里」这个各大小表演团队,及各公、民表演艺术机构与组织都头痛的问题,究竟要如何解决?
王孟超用他「廿四小时」的营运概念说明:「在国外,剧院是社交场合,将来的剧场不应该只是严肃,还要好玩、好吃,看完戏后有后续的去处可以分享、交谈,延伸热情与能量。演出时段也应摒除既有的做法,打破只演周末的惯例,可以采取人力调度、场租设定等更弹性的做法,来鼓励团队依据展演内容、预设观赏族群的属性,如观光客、妇女、学生等,设定演出时间,周间下午或深夜都可以是选择。但这一点,也需要团队为它所预设的特定观赏族群,量身打造作品。相应于人员的聘雇,场馆就有余裕多聘请技术、行政人员,进行三班式轮转,维持服务品质,甚至接轨相关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他认为要回到教育面著手,让中、小学生在周间进入艺术中心看戏,种下喜爱表演艺术的基因。
陈锦诚同样有「从思考观众的属性去创作剧码」的看法,深层而言也与「在地性」有关。该怎么养成观众,扩大市场与资源,他就国艺会长年发展「艺企合作」的经验提出:「除了学生以外,可以鼓励上班族参与。台南有南科、很多中小企业,企业一般倾向赞助知名团队,但其中有福委会在消化企业福利金,若能切入这一区块,会很有帮助。重要的不是赞助,而是要观众。」他补充:「卫武营与大东都还有五到十年的观众培养期,台南若能培养出更多观众,还是深具机会。若不去做,就可能会产生焦虑。」
不止延续与新生 也期待成为艺术平台
曾任嘉义县文化局局长的音乐人钟永丰认为,文化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功能时常受到忽视,分别是社群化及生态化:「文化中心需要帮助、促使地方团队能够围绕著自身,形成社群,让可能互不相识、包含传统与现代表演艺术在内的团队,都能在这个社群里产生文化胶合与互助,也让不同艺种彼此合作,进而构筑出地方表演艺术的新生态。」
他依据过往在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实际推动的经验举例,说明北管、布袋戏、歌仔戏、现代剧场等艺种也可以共同创作,只要搭配政策与资源加以引导:「文化中心(艺术中心)首先要做的是开放团队进驻场馆,然后鼓励跨领域合作,并且挹注资源,每一年的杰出演艺团队征选也特别关注尝试跨领域合作的团队、计划。」回顾实例,雯翔舞团和庆和轩北管乐团曾有过的跨界合作即为精采一例。这样长期走下去,便看到团队慢慢养成跨领域的创作思考。
王孟超也给出几点实务建议:「一、剧院悬吊系统应改设自动控制系统,若仍手动升降杆,团体的人力、时间成本都会受到挑战,可能会减少演出意愿。二、将相对冷调的观众与舞台的关系变得更温暖。三、除了既有的大、小场馆,是否有拓展其他剧场的可能性?四、思考改制为行政法人,这样才能摆脱现有的组织、经费、编制。」
叶泽山局长受访时谈及愿景表示,未来台南文化中心除了要有更好的展演,也希望在美学教育上能扮演一定角色,扎稳文化基础软体建设。综观各方观察与意见,台南文化中心下一个卅年要怎么走,显现的不仅仅是台南艺术文化的延续与新生,也是文化中心如何通过有限资源的善用与滚动,接轨在地与国际,成为重要艺术文化平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