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館經營
-
巴黎
政治角力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界掀起茶壺風暴
法國近兩個月掀起「黃背心運動」,突顯了法國政府長久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位者只重視數字與成效,愈來愈輕視公共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法國的場館經營與文化政策上。近期表演藝術界的紛擾頻傳,除了多位文化機構的藝術總監請辭,還有場館內的勞資爭議,重要劇場資料庫網站因預算縮減可能被迫停擺等等,政治角力、資源分配種種問題,也無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現代劇院蜂擁而起 蓬勃亂局中愈趨專業
中國目前有大小新舊不一的近兩千兩百個劇場撐起整個演藝市場,這些專業劇場絕大部分屬於政府所有,也視劇場為公共文化設施,但遊戲規則不一樣。因二○一一年至一五年的「十二五」中定文化大發展為主調,推波助瀾,各地政府為求政績,大劇院的興建只能用爭先恐後來形容。中國劇場業態的特質是大、亂、變化快、進步快,這幾年隨著現代大型劇院的陸續建成使用及與國際接觸愈來愈密切,劇場管理走向專業化是可預期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豈止是權益之爭?
三月十六日三位台中立委與文化部、台中國家歌劇院營運小組與台中市政府協調回饋地方方案的內容,引發不少爭議,更激起許多文化界的討論。著眼點從票價優惠誰買單到表演藝術營運專業的不保,讓多位文化界領袖級人物也跳出來表達意見,這次的爭議,突顯台灣社會,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針對文化力培植、藝術推廣、場館經營等,概念上仍處草莽階段,距成熟之路還有一段距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地短缺雪上加霜 正應推動「滅蚊」長期計畫
現象1: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今年台灣的大型場館荒分外嚴重,除了因國家音樂廳整修、新舞臺熄燈造成原本就缺乏表演場地的台北團隊頻頻叫苦,加上全台多個大型場館的工期延宕,原本預期的「藝文場館大爆發」活生生要等到二○一七年才會發生,這時候或是機會轉換思考,從長計議,整體推動人才培育、製作轉型、觀眾拓展等,以期在場館真正開門時,不但「滅蚊」大業可成,更可能改變人民的藝文生活。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藝術萌芽 與觀眾對話
六月中旬正是台新藝術獎最後的決選時刻,曾數次訪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應邀以法國蒙彼里耶國家舞蹈劇場總監的身分,來台擔任台新藝術獎的決選評審。趁此機會,本刊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與赫佐對談,分享場館經營、培育藝術家的經驗與想法,並對當前編舞家的創作提出觀察與建言。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設定核心目標 早早暖身才能啟動「藝」能
對台灣的表演空間而言,未來幾年將是「收成年」!隨著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臺北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等場館陸續完工開幕,人們期許能發揮漩渦效應,帶動台灣的藝文能量,但這些場地同時也面對節目、市場、行銷、人力等問題。值此關鍵時刻,臺北市文化局特邀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Sage Gateshead)總監安東尼.薩金特(Anthony Sargent),借鏡他十五年來成功將一個默默無名的工業城鎮,轉型為藝文之都的經驗,從前期籌備到正式營運,檢視新場館如何串聯天時地利順暢上軌,漂亮起幕登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藝術家 相信觀眾
趁著去年底來台演出《小刀小姐深情酒館》,身兼多重身分的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也應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之邀,舉辦「法國製造──場館經營及創作人才培育經驗分享」座談會,與台灣劇場人分享他的劇場經營經驗與想法。 歐利維耶.畢表示身為藝術節與劇院總監,他堅持「愛藝術家、相信觀眾」,與觀眾建立關係永遠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他提出「相信觀眾」的論點,強調要以信仰宗教的態度相信觀眾,以觀眾為羅盤,因為「觀眾是聰明的」。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人的一生當中 只要好好地開一朵花
我來自於教育背景,在文化中心籌備之前,我在臺南市立圖書館擔任了三年館長,當時圖書館裡有表演用的育樂堂,還有後來我創設的中正藝廊,這些空間正好構成一個微型文化中心的概念,算是一種職前操練。站在早期籌備的角色上,我自己覺得有一份責任把臺南文化中心的過往丰采與經營過程忠實地記錄下來,所以用自己的工作日誌與記憶整理出版成書,也提供給接手經營的人,作為工作上的參考。 我想臺南文化中心最令人引以為傲的,應該就是演藝廳了。記得當年為了使劇場有最好的演出品質,因此對音效的要求很高,對劇場的聲音回響效果測試是非常嚴謹的,只要有一點不對,就重新調整。我們做到了「一枚銅板掉在地板上,三樓聽到的聲音,與一樓聽到的聲音是一致的」,所以測試過程雖然花了很長的時間,但我想這是值得的。記得民國七十年代,賴聲川與李國修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台南首演,因為場地設備的優質,演出不必透過麥克風,表演者直接在舞台上對話,呈現出自然又飽滿的聲音,三樓也可以聽得一清二楚。每一個到劇場表演過的團隊,都對此讚賞有加,肯定它是國際級的表演劇場。 為了提升藝術欣賞人口,我們還深入到學校,鼓勵以藝文活動的欣賞,當作對學生的獎勵。經過那段日子的努力,藝術欣賞人口漸漸有了改善與質變。在文化中心經過幾年運作之後,我覺得應該好好深耕在地藝術團隊,於是陸續成立了青少年室內管弦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兒童合唱團、教師合唱團、魅登峰老人劇團等,這一切的概念都來自於「既然我們擁有那麼好的劇場與設備,就應該充分利用、培養自己的團隊」。我一直在想,人生難得有這麼好的際遇,可發揮所長,接任文化中心的籌備角色,即便當初草創工作非常辛苦,我也盡力取得家人的諒解與認同,因為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要在我手中誕生。我認為人的一生當中只要好好地開一朵花就好了,更何況它又是一朵最美的、永不凋謝的花。這樣人生就圓滿了,不是嗎?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 /從文化中心歷程,我看到台南表演藝術生態
蘭陵劇坊時期,我們把《荷珠新配》帶到全國好幾個縣市巡演,包括到臺南文化中心,那時候我就負責行政,看到熱烈反應,畢竟對台南人來說,這一齣講國語的戲比較新鮮。但要我講對臺南文化中心的記憶,很難定位於某一個演出,我比較關心的是文化中心與整個台南表演藝術生態的關聯。 我在一九九一年從台北轉到南部從事戲劇工作後,初期是以華燈藝術中心為場域,那時台南的現代劇場發展幾乎還沒有開始,文化中心雖然是表演主導的空間,但若沒有培育,是很奇怪的,特別是台南離高雄那麼近,團隊要在台南及高雄各演一場是不敷成本的,這很實際,所以要培養很多在地團隊填充,但實際可進到文化中心的較少,還是以社區、學校式演出為主,文化中心演藝廳是大劇場,一般來說是走主流路線,像那個劇團走實驗路線,就較難進去。對其他團隊來說,演藝廳的空間太大,以致演變為仍然是較具規模的團隊,如屏風、雲門等才比較可能進去。 二○○九年增設的原生劇場,開始發展出實驗性的場域、走向,讓團體不必考慮市場,創作者多了自我辯證的空間,像常在原生劇場演出的稻草人現代舞團、風乎舞雩,作品都具有現代性。至於大眾性的推廣活動,就在文化中心戶外進行,只是戶外的展演也須仰賴室內展演的精緻化,後者若發展起來,便會影響戶外空間、古蹟再生等形式的展演水準。地方場館著眼點放在哪很有意思,沒有讓地方產生認同感,就不會成為讓人引以為榮的地標。 我早期在文化中心看的戲,印象比較深的是華燈劇團時期,蔡阿炮做的《台語相聲世俗人生》(1991),非常有台南味,有做商業劇場的野心。過渡到許瑞芳主持台南人劇團的時候,一開始也看到她有在思考劇團向實驗劇場發展的意圖,但後來卻引入校園戲劇、教育劇場,因而少掉冒險性。到現在,台南表演藝術生態仍然缺少就「校園原生劇場演藝廳」場域的不同去形塑創作風格與定位,以及沒有將不同場域放在一起,思考如何循序漸進地構築一個「由小到大」創作發展的成長循環,很可惜。無論主廳或原生劇場,商業或實驗,都必須均衡發展,太偏向一端都不是好事。
-
企畫特輯 Special
關鍵三十 邁向藝術而立新紀元
面對南部諸多新場館即將落成,卅歲的臺南文化中心如何在未來找出超越過往規格、展現更多藝術能量的一條路?這個時候,之前資源與政策的盤點、與環境和觀眾的關係的重新思索,都是尋找新定位的基底工作。而面對未來,轉型策展製作、搭築合作平台,都是營造在地特色、開啟藝術動能的可能途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Play Different! 朝24小時不打烊劇場邁進
甫於去年十月中宣布接任台北第二個國家級劇場臺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的資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本著多年的劇場工作經驗,腦中已經畫出許多新劇院的未來藍圖,他期待臺北藝術中心要玩出不一樣的定位,從外型到內涵都很「潮」,打破「只在週末,只演午、晚場」的一般模式,在劇場提供不一樣的特色美食,要推出讓年輕人、貴婦,都「揪團」參與的演出。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再任藝術總監 開心「回鍋」兩廳院
平珩 期待分享更多、開創更多
再度回到兩廳院擔任總監一職,曾協助兩廳院轉型行政法人的平珩看到現在的改變組織更精簡,運作上軌道,她表示「這次回來心情還蠻開心。」而對於兩廳院的角色,她認為兩廳院應該是扮演國家的「表演藝術研發單位」角色,引進藝術價值高的演出為國人開拓視野,並可透過國際共製,讓國內創作走上世界舞台;而在國內新場館陸續完工的此時,更需要兩廳院將廿五年的營運經驗分享出來,協助國內演出環境迅速步上軌道。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擔任董事長 再度為兩廳院掌舵
朱宗慶:「全民共享」是不變的願景
國家兩廳院新任董事會於三月八日正式完成交接,新任董事長朱宗慶之前曾擔任轉型前的兩廳院主任與轉型後的藝術總監,也是兩廳院法人化的重要推手,十二年前他提出的兩廳院願景:「世界一流的劇場、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至今仍然適用。雖然遭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草案」通過與否的關鍵階段,本屆董事會可能只運作於這個過渡時期,但朱宗慶也坦然表示:「無論未來的組織構成將會如何改變,兩廳院的運作都不能夠因為這個變化而停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