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台湾剧场生态的经营样貌,在表演工作坊出走、屏风表演班休团之后,有了路数翻新、重新洗牌的趋势。如从制作端就打造扩大演出市场可能,中型制作成为讨喜的样态,由导演(创作者)主导制作方向的态势改变、发展出制作人导向或策展人(主题)导向的制作模式,而剧场新兴团队展现出接班态势与剧场明星的绽放光芒……让人看见不一样的剧场未来。
从表演工作坊出走、屏风表演班休团以降,台湾剧场圈的风景样貌大变,从剧团经营的走向、制作的导向,乃至所谓「大团」的洗牌接班与定义,都与传统的路数不同,正式迈向另一个纪元。
小孩的成长历程俗称是「七坐八爬九发牙」,一个剧团的成长走势在过去的传统中几乎也有固定方程式:若以作品规模窥知,是从小发展跃升中大,然后巡演全台、走向大华文市场,表坊、屏风皆然。
从制作端打造作品未来 中型剧场成讨喜样态
近年,华文剧场的民间力量蓬勃,由个人经纪人或单一剧团、剧院为单点发起的跨国性艺术节与演出的平台机会增加,致使走出台湾、探寻另一个演出市场的机会增加许多,过去团队得苦熬十年、蓄积能量才有出国演出机会的情形不再,不论是哪个规模的团队,现在都有很多机会跨国交流。
这样的状况,致使部分团队的经营方针不再是单向地寻求渐进长大,而是从制作端就开始不断调整内容与规模,致力于发展「适宜带出门交流,有机会不断重制搬演」的作品,全民大剧团算是一代表,成功游走两岸市场。
加乘上定目剧政策、国家两厅院即将休馆整修、台北艺术中心即将落成(内含两座八百席次规模的中型剧场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各团队的作品规模也开始改变,中型规模的长销剧成了最讨喜的样态。这个部分,从水源剧场为期三周的演出周期到信义区新光三越的爆米花剧场,都是此类作品规模的催生者。
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改变了过去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制作规模,让中型剧场作品开始被正视,另一方面却也成为那些习惯「非小即大」或是正在摸索定位方向的团队的一道考题。在此关头,戏剧学者于善禄也提醒所有团队:「得厘清自己团队的发展走向,得避免落入『小孩开大车,大人穿小鞋』的窘境。」
制作、策展导向兴起 行政平台协助剧场新手
另一方面,过去由导演(创作者)主导制作方向的态势也渐有改变,一新过去诸如「屏风由李国修主导,表坊有赖声川主控」的程式设定,开始发展出制作人导向或策展人(主题)导向的制作模式。
这样的模式,某方面破除了一般剧团品牌的经营方式,翻转以导演(创作者)为卖点的传统,让作品本身、策展主题为前行,继而营造出剧团的特色与所谓的品牌定位,更加考验艺术行政的应变能力与行销包装自己的创意能力。
此外,今年台北艺术推广协会执行长陈琪所发动的「屋顶上复合剧场平台」、剧场工作者吴季娟与友人们创立的「艺外创意」团队等,皆试图透过自身的剧场资历与资源人脉,领著年轻一辈的创作者去面对种种现实因素、解决问题,让他们不至于得创作与行政庶务两头烧,以致降低创作品质又无法兼顾团队整体发展。
后浪展现接班态势 剧场明星绽放光芒
在前浪已远的状况下,陆续站稳脚步的后浪在近期也呈现一准备好了的接班态势。像是以北上发展、以作品数量展现强大企图心的台南人剧团,还有不断创新手法、形式与主题的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持续挑战作品规模的创作社与已经发展出稳定创作节奏与系列品牌的绿光剧团,以及挟著屏风李国修接班人光环的故事工厂等,都是这波「后大剧场时代」浪潮下接续跃起的团队。
每个时代都需要伟人供人景仰,而每个世代的剧场也总是需要明星,在以创作者为导向、为招牌明星、为媒体宠儿的时代过去后,或许是市场导向使然,抑或是一世代交替的必然,几位年轻富潜力也持续在圈内耕耘的明星接班人也难掩光芒,备受瞩目又抢手。
像是能编导也能演的蔡柏璋、魏隽展,前者有台南人剧团为基地,有固定的发声与表现空间,后者则有三缺一剧团,且又广泛跨足剧场与舞蹈领域,能见度也高。还有实力与魅力兼具的谢盈萱、王世纬,从近年他们主演(编创)的票房反应、观众回响到演出量与满档的档期,都能清楚看见那绽放光亮的模样,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政治现实牵连 艺文政策连动生态样貌
最后一个层面,看似最无关作品的艺术层次、评价成就,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谁都避不开:那就是台湾的政治现实。
在台湾,政治的影响层面扩及各方面,文化艺术领域也难逃,从扶植、奖励的各项措施与重点,从鼓励两岸交流、国际演出到发展定目剧的补助政策,都是关连的部分。
在十一月底的九合一选举后、在二○一六年的总统大选后,选举结果势必连动现任的相关官员与基层职员的职位,既定已施行的、预备施行的政策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加上即将落成的多幢新兴场馆先后开放使用,或许也会有不同的规则、产生新的效应,在在牵连著整体剧场的活动发展样貌。这是所有剧场工作者必然得时刻关注、也永远摆脱不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