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回想《征婚启事》

文本多次被改编,也经常被问,「 你怎么看改编的文本?」 我的看法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旦我答应了授权,我便做好心里准备,征婚这件事就是戏剧,需要两个 人共同演出,就算当年征婚,我也没预测它有什么结局,而影视改编一定不会按照我的写法走,因为征婚这个行为本身便是一场表演,一场实验自己的可能,即兴的成分很高。

文本多次被改编,也经常被问,「 你怎么看改编的文本?」 我的看法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旦我答应了授权,我便做好心里准备,征婚这件事就是戏剧,需要两个 人共同演出,就算当年征婚,我也没预测它有什么结局,而影视改编一定不会按照我的写法走,因为征婚这个行为本身便是一场表演,一场实验自己的可能,即兴的成分很高。

太多年了,回想起来,却像昨天。一则古怪的启事,随后发生扑朔迷离的种种事件。

那一年,我很想结婚,和彼时男友却因结不成婚而分手。我决定返回台湾做我自己想做的创作。我想到结婚这个题材,决定在报上刊登征婚启事,几个月后,我写了一本书。

回想起来,台北这么多年似乎没有太大变化。至少街景和人情是没什么变化,变的是我自己的心境及对婚姻的看法。

为什么想征婚?

这么多年了,回想《征婚启事》,首先便要先提王月。她是第一位向我提起改编《征婚启事》的人,她向李国修建议此书,并专程和李国修到德国来找我,李国修随即自己改编了一个剧本,屏风表演班也推出公演,甚至去美国巡回演出,我还飞到纽约去看戏。这么多年,屏风公演了五、六次,每次公演的女主角都不一样,与时并进,那时我便看出李国修编导演的三重才华,他一人分饰廿二个角色,演技精湛,征婚启事舞台剧也非常成功,一票难求。最难得的是,我因此交了一位好友,也是老天给的礼物。

接著陈国富在寻找电影题材,他选了《征婚启事》,也拍成电影,捧红了刘若英,该剧编剧陈世杰获得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而刘若英也成了亚太影后。

观众和读者总是好奇,总是问,当年为什么想要征婚?我也一遍又一遍地回答。我确实在彼时很想结婚,对婚姻有种种凡人的想像,但我并未因征婚而结婚。不,是在征婚之后,书都出版了,我定居德国,有一天去电影院看电影时遇见一个人,我只花一天就结了婚。

人生很奇妙。现在这么多年了,回想《征婚启事》,又回想起那些日子。那些男子,那些征婚的情景。也不知道他们如今又如何,大多半人最后可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了吧,还幸福吗?

关于创作,我一直勇于尝试,我喜欢实验新的形式,也常常对文字内容有所思索。多年后,我仍然对「无形剧场」的概念有兴趣,我仍然想做实验,也许我还会再尝试类似的作品,当然,一定不是征婚!

征婚启事是危险的,会引来杀身之祸,征婚启事文案写得不好,或者,我不该登报而是在电视做广告,等等,许多和我征婚的人对征婚这件事也有许多看法,他们不但来征婚,还给我许多征婚的意见。有征婚者说:要结婚很简单,不合则离;也有人问:不结婚,同居可不可以……

所以,那时有许多男人把征婚启事当成色情广告?也许很多男人也和我演了一出戏?我征婚,他们窥伺。否则为什么约晚上公园见,为什么语多色情?还有人问,会不会需要钱?当时我没听懂,事隔这么多年,也慢慢明白这些男人在想什么。或许,我还认真想要了解他们,而他们根本不想了解我,很多人根本不是来征婚的。

征婚本身便是一场表演

总之,《征婚启事》出版这么多年了。而改编的事情却一直在进行。因为征婚只是形式,只是借口,只是理由,对婚姻和爱情的渴望才是内容。而有谁又对爱情与婚姻没有兴趣呢?

文本多次被改编,也经常被问,「 你怎么看改编的文本?」 我的看法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旦我答应了授权,我便做好心里准备,征婚这件事就是戏剧,需要两个人共同演出,就算当年征婚,我也没预测它有什么结局,而影视改编一定不会按照我的写法走,因为征婚这个行为本身便是一场表演,一场实验自己的可能,即兴的成分很高。

还有,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没有人会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启事了,社交网路这么发达,又有谁需要征婚呢?但征婚启事还在进行,还在以某一种方式进行。读者和观众想知道别人怎么征婚?谁在征婚?征婚时尴不尴尬?征婚有没有效果?跟征婚者一样,大家都是窥伺者,大家窥伺别人的爱情,乃至于自己的爱情。

多年后,我仍然认为,女性征婚比相亲好。因为主动比被动好,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怎么过,征婚不一定会结婚,征婚也不一定要结婚,征婚是做自己的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态度。

《征婚启事》是我人生最奇特的一本书,这一本书逐渐成为我的人生之谜。谜底是做自己。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