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季璁(许斌 摄)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让剧场空间不断改变 使「抽象」更清楚

跨足舞台设计的视觉艺术家吴季璁

本身是视觉艺术家的吴季聪,这几年因为常常与剧场合作舞台设计,而被表演艺术圈与观众所熟知;更因为他独到的舞台空间创意,改造了剧场的观看风景,频频令人惊艳,甚至得到二○一三年世界剧场设计展的入围肯定。聊起自己以艺术家身分参与剧场,吴季璁不断思考自身定位,他认为,「面对剧场空间的特质,我的任务,就是要将那些不可见的抽象概念实体化,赋予其深刻的视觉意象。」

本身是视觉艺术家的吴季聪,这几年因为常常与剧场合作舞台设计,而被表演艺术圈与观众所熟知;更因为他独到的舞台空间创意,改造了剧场的观看风景,频频令人惊艳,甚至得到二○一三年世界剧场设计展的入围肯定。聊起自己以艺术家身分参与剧场,吴季璁不断思考自身定位,他认为,「面对剧场空间的特质,我的任务,就是要将那些不可见的抽象概念实体化,赋予其深刻的视觉意象。」

古舞团《爱情如是继续I'm Still Here》

11/7~8  19:30   11/8~9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11/15  19:30   11/16  14:30 

高雄市左营高中舞蹈剧场

INFO  02-28923600

循著艺术家脚下趴答作响的拖鞋声,进到工作室,你快快压下瞥见角落满满一小车酒水的惊讶,紧紧跟上,探入艺术家的隐蔽家居。终于你再也无法抑制嘴角笑意,望著眼前这宛如装置艺术、不到五坪的多功能家居,集结马桶、浴缸、床铺、衣柜,还有一座可供闲暇烹饪的豪华厨房。这时,一旁穿著棉裤的艺术家得意且懒懒说道:「这里全是我动脑筋改的!」

于是你隐隐想起,古代那些居陋室、游历天下的骚人墨客,归来后,就著几分酒意,执笔驰骋于天宽地阔的宣纸上,醉眼凝望那不拘小节的大山大水,绘就写意人生。然而时序来到现代,同样灵动且意境悠远的山水画作,不再仅能由毛笔勾勒,它可能是一缕平凡无奇的铁丝网、也可能是一张晴日烤炙的蓝晒图,透过艺术家犀利幽默的眼睛,带领观者窥看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是艺术家吴季璁,以前卫感性和创新手法,重新演绎栖居身体里的古典灵魂。

不安于室的好奇男孩

当别人家的小孩还在玩钢弹模型、拼图积木的时候,年幼的吴季璁已经开始把玩父亲的电钻、锯子、螺丝起子。这些特殊玩具让他早早就习惯自己动起手来,探索事物背后的组成和拆解(可能也是破坏)。头痛的母亲为了要让好动的小儿子安静下来,意外找到了绘画这个方法,就此吴季璁自七、八岁起开始学画,一路考上师大附中美术班,再进到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油画组。

然而学院派制式的技法教学,隐隐让吴季璁感到束缚与僵化,画画不再是一件让人感到身心发烫的创作历程。高中生涯,他跑到登山社去学攀岩,一度还跟国手们一起培训练习,高三毕业时他又和一群伙伴大搞另类主题舞会「附中营造」,在校门口停了一辆货真价实的大怪手,兼立了施工告示牌,让每个来参加舞会的同学进场前都困难重重,得越过两旁用鹰架和绿网搭起的甬道。现时回想,吴季璁笑著说:「那大概我人生第一次舞台设计的经验。」

在北艺大继续精进绘画技法,吴季璁仍未解心中郁闷,直到大学二年级遇上袁广鸣老师,开始修习录像艺术,身体里那股积累的创作能量才终于找到纾解管道。至此,吴季璁开始大量拍摄影像,摸索这崭新艺术语汇,回望生活里的大小事物,诸如拍摄一支探讨赖床主题的作品,记录眼皮如何沉重地藕断丝连。

然而,在录像艺术领域的全新突破,要等到大三时期的某个阴沉雨日,吴季璁在面向关渡大桥的赁居家中把玩摄影机,意外发现在高速快门下,原本肉眼所见一丝丝的雨滴,变成随意跳动的水珠,运动的连续性被断裂开来,完全不同于日常视觉经验,当下宛如神启般,揭露了这世界的另一个存在面向。

大四时期因遗失摄影机,驱使吴季璁发想动手制作机械的念想,意外让他找到了存在投影机具象和失焦两者间的有趣空间。他让一块毫不起眼、工业生产用的铁丝网,透过自制机械投影而出,魔幻般霎时勾勒出一幅深邃渺远的山景。这件名为《铁丝网》的作品,不仅成为吴季璁少时代表作,为他赢得一座台北美术奖首奖,更替他吸引了国内外艺术圈的关注目光,好奇这个年轻小伙子怎能如此别出心裁地与传统接轨。回顾这段创作历程,吴季璁自言:「自己尝试动手做,我觉得会有某种思考方式上的差异,你会好奇这东西是如何运作,背后存在怎样的逻辑,因而进一步发想其中的隐藏意涵。」

从山水造境到未来科技城市

自《铁丝网》、《烟林图》、《灰尘》、《小品》各从不同角度与传统对话,乃至「皴法习作系列」,运用古老影像冲印技术——氰版摄影法(或称蓝晒法),将感光材料涂抹在宣纸上,揉皱后经日光自然曝晒及水洗,让纸张皱褶纹理显现层峦叠嶂的壮阔山景,巧妙置入中国书法与绘画,将东方文化的美学想像和视野,重新带回到现代艺术之中,这一路的创作发想,呼应著吴季璁参与国际双年展的见闻经验。当他赫然发现全球流行的艺术创作趋势,俨然是另一种新型态殖民现象,消弭了艺术家与自身文化的连结,因而想不断透过作品,让自己回归到文化根源上去进行探索。

这几年的专注创作,让吴季璁在国际上屡获肯定,从乍闻通知以为是新型态诈骗手法,入围二○○五年国际艺坛奖金最高的视觉艺术奖项「英国盟代艺术奖」(Artes Mundi),到勇夺二○一三年波兰媒体艺术双年展(WRO Media Art Biennale)首奖,自一千五百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水晶城市》。吴季璁始终走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自生活中寻常可见的物品,觅得无限诗意。诸如「水晶城市」系列,安置妥当的透明宝特瓶材质塑胶盒,经由LED光源投射,瞬间便召唤出一整座杳无人迹的未来城市,其中隐隐透露某种剧场氛围,恍如待填补的想像正蛰伏其中,遥相对照吴季璁的剧场创作脉络。

用艺术家身分挑战舞台设计

持续耕耘自己的作品之余,吴季璁近年也屡屡参与剧场创作,以舞台设计身分,打造不同诗意空间与氛围营造,让戏剧与舞蹈圈惊艳。二○一三年,他与编舞家苏文琪合作,推出舞作《身体舆图》,从半掩的电脑屏幕获得灵感,以四十五度的倾斜白色墙面,映照光滑如镜的地板,打造海天一色的视觉奇景。当舞者踩在以大楼隔热纸铺设而成的地板上时,幽微的肢体韵律便会扰动光影波纹,同时作用在两个相互成像的平面,形成一个不断流动改变的空间,谕示著肉体与精神上的分裂拉扯,进一步具象化舞作核心。精采的舞台概念发想,入围该年的世界剧场设计展。

聊起自己以艺术家身分参与剧场,吴季璁不断思考自身定位,他认为,「面对剧场空间的特质,我的任务,就是要将那些不可见的抽象概念实体化,赋予其深刻的视觉意象。」

延续吴季璁秉持的概念,不难看出他经手之舞台设计所具备的空间活化特质。

二○一三年与林文中舞团合作的作品《小结》,他于两厅院实验剧场中,以大块弹性布料自观众席拉向舞台尽头,形塑出漏斗状的异样空间,让人仿佛身置在一光线无法穿行的无尽甬道中;同年与莎妹剧团合作之《不在,致苏菲卡尔》,偌大舞台上仅有一张巨幅白纸,舞者Shai Tamir和演员徐堰铃自始至终都无法碰触彼此,却能透过场上那张或折拗、或平顺的白纸不断对话,俨然是三个角色的私密共舞,慢慢慢慢引导观众走入那戏剧氛围;二○一四年甫落幕的刘守曜独舞作品《Shapde 5.5》,吴季璁以四块弹性白纱,塑造出高低起伏的错落分隔,熨合舞作中的不同生命阶段,直至最后舞者将一切收拢于胸怀,象征生命归于初始。

屡屡参与舞台设计,吴季璁都像是给自己和团队出了个大难题,无论是《身体舆图》的滑溜隔热纸地板,驱使苏文琪必须重新找到身体质地,抑或是《小结》的特殊舞台让灯光设计大伤脑筋,然而就在如此的激荡和发想中,每回挑战都带领著所有创作者离开舒适圈,前进到更好阶段。如此反馈,也发生在吴季璁自己身上,他谈及因为参与剧场,后来作品诸如《轮回》,以六架摄影机彼此拍摄传输影像,探讨媒体时代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和自我意识,便蕴含了剧场的思维特质在其中。

携手古舞团共谱爱情如是继续

二○一四年深秋,集结苏安莉、余彦芳两位新生代编舞家,古舞团推出跨领域的实验舞作《爱情如是继续》,除了邀请同样入围世界剧场展的灯光设计高一华、吴季璁担任舞台设计,更找来两位音乐人应奇轩、余佳伦现场创作音乐,齐力探究「爱情」此一古老命题。

为了摸索爱情的百般滋味、难以捉摸的面貌,吴季璁以两大四小的流动平台,承载著观众缓如在海上漂移,让彼此融入舞作风景,在不同距离、角度、遮掩、移动的观看体验中,每位观众都将看到独一无二的舞作面貌。「观看视角的不断改变,呼应著爱情本质,一如我们永远无法看清或摸透其面目。」吴季璁如是说,且企图更进一步打破「单面台的剧场空间,不再让观众旁观如全知上帝,他们将会发现,自己也身在其中,无可抽离。」

在这不断改貌的剧场空间里,抽象的爱情究竟会具象成何种风景,如同每次我们窥看吴季璁的作品,都将是一场崭新冒险,等待我们勇敢启程。

创作有「伴」

小厨房

在高压而密集的创作之余,吴季璁忙里偷闲的嗜好就是隐身在自己的窄小住所,为自己烹煮晚餐。几道混搭料理,番茄蛋花汤、蛋饼,还有国外驻村时,父亲透过skype跨海教学的家乡味肉燥,是他永远忠实的创作后盾。

手绘图稿与笔记

不爱科技,力求简朴回归本质的吴季璁,出人意料地坚持手绘设计图稿,除了非要精确尺寸的施工图,大部分的创作都是在纸上一点一滴乎洒成形。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片刻思索,宛如跟自己对话著,一种美好的老派作风。

皴法习作

平均实验数十张才能成功一幅的「皴法习作系列」,利用日光和时间作画,十足手作风格。而皴(ㄘㄨㄣ)法,是传统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多用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脉络,透过笔墨,将物体的质感栩栩如生表现出来。

一车小酒

艺术家到各地游访带回来的醇酒,载满工作室里一小车,镇日工作后,闲来三五好友吆喝小酌,群聚分享彼此创作体悟,抑或生活中的小小忧烦,俨然是藏于市井间的艺文沙龙。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81年生于台北,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油画组毕业。
  • 创作涵盖录像、摄影、装置与舞台设计,关注于影像生产过程与人们认知影像的观看方式。2003年获「台北美术奖」首奖,2006年入围「英国世界艺术奖」(Artes Mundi Prize),2013年是大丰收的一年,不仅2012年首度跨界舞台设计,参与一当代舞团(苏文琪)《身体舆图》制作入围「2013世界剧场设计大奖」,还以《水晶城市》获波兰媒体艺术双年展首奖。。
  • 2004年于伊通公园画廊(IT Park)举办首次个展后,展览邀约遍及海内外,重要联展经历包括:日本森美术馆“The Elegance of Silence”(2005)、英国Cardiff国家艺廊“Artes Mundi”(2006)、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2006)、 中国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我们的未来」(2008)。
  • 近年舞台设计作品有:一当代舞团《身体舆图》(2012)、林文中舞团《小结》(2013)、莎妹剧团《不在,致苏菲卡尔》(2013)、一当代舞团《Wave》(2014)、刘守曜独舞《Shapde 5.5》(2014)等。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