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室中的李柏霖(登曼波 摄)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保持好奇不设限 因地制宜创造风格

舞台设计李柏霖

保持好奇而非骤下定论,先了解导演对剧本的想法,再试图具象化彼此脑中的画面,「我喜欢所有设计聚在一起开会,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把剧本视觉甚至听觉化,从几张电脑抓下来的参考素材、笔记本上的手稿,最后成为模型的过程。」从前期沟通到有足够信心动手画图,必须不断去挖、去问导演到底想要什么,「他可能讲的很抽象,但你非得问出方向不可,因为把一切具体视觉化是舞台设计的责任。」李柏霖说。

保持好奇而非骤下定论,先了解导演对剧本的想法,再试图具象化彼此脑中的画面,「我喜欢所有设计聚在一起开会,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把剧本视觉甚至听觉化,从几张电脑抓下来的参考素材、笔记本上的手稿,最后成为模型的过程。」从前期沟通到有足够信心动手画图,必须不断去挖、去问导演到底想要什么,「他可能讲的很抽象,但你非得问出方向不可,因为把一切具体视觉化是舞台设计的责任。」李柏霖说。

台南人剧团《Q&A》

2015/1/17~18  14:30、19:30 

2015/1/22~23  19:30 

2015/1/24~25  14:30、19:30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INFO  02-28924861

台大戏剧系创立十六年,培育不少人投身剧场工作,在台湾的剧场圈形成一股新势力,除了蔡柏璋、黄致凯、王宏元、吴定谦等活跃于幕前的编导演人才,幕后亦有不少新锐设计师崭露头角,李柏霖就属其一。光今年,他就参与了《哈姆雷》、《第十二夜》、《游泳池没水》、《白日梦骑士》、《八月,在我家》、《Q&A二部曲》、《大家安静》等剧的舞台设计,连对岸的制作也找上他,创作的量与质备受瞩目。

从小就爱画  一路画进剧场

美术班从国小一路念到到高中,李柏霖自幼喜爱绘画,空白记事本和笔总是一本换过一本、一支换过一支。上大学之前从没看过剧场演出,「算是巧合吧,高三那年看到布告栏上贴著台大戏剧系的招生简章,发现有设计相关课程,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没想太多就申请推甄了。」就这样一头栽进剧场,绘图工具始终没离身。

在学期间,从服装到灯光,各种基础设计课程李柏霖都上了,唯独舞台设计最上手也最兴趣浓厚。毕业后服兵役前,他一度怀疑是否该继续进修舞台设计或转换跑道尝试平面、室内或是工业设计;这段时期并没有持续太久,刚好教舞台设计的老师刘达伦从耶鲁大学学成归国,劝李柏霖别太快放弃剧场,「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一退伍我马上著手收集资料准备申请研究所。」

耶鲁三年对李柏霖影响甚大,在老师们教导之下,慢慢地对生活的观察变得敏感,对角色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敏感,创作的东西也更为深入。研究所二年级的制作让他印象深刻,「看完剧本脑中有了很强的画面。」没想到导演跟李柏霖想的南辕北辙,「我说A他要B,整个晚上僵持不下,最后我说乾脆A和B方案的模型我都做,然后看设计会议的结果如何。」

「现在回想这样的做法,让导演觉得我对她不够信任,没有在同一艘船上。」系主任李名觉知道了这件事,在设计会议上开导了李柏霖几句:「他要我跟导演放轻松,现在只是设计初期,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一定比导演好,不要太快下决定,因为这样对导演不公平。」主任建议他先接收导演的提议,然后尽量发展;不管会得到什么,也许最终会全盘推翻,但至少有过尝试。最后,这次的演出不论舞台或整体都有相当高的评价,也改变了他日后与导演的工作模式。

如同生小孩  每个制作流程相同但长相各异 

保持好奇而非骤下定论,先了解导演对剧本的想法,再试图具象化彼此脑中的画面,「我喜欢所有设计聚在一起开会,共同讨论如何把文字视觉甚至听觉化,喜欢从一张草稿最后成为模型的过程。」对李柏霖而言,每个制作都是从无到有,像生小孩一样,各个长相不同遭遇不同,但流程大同小异:看剧本、看排、跟导演开会、手稿、模型,然后进工厂,最后进剧场。

「看排很重要,尤其是边排边发展的戏更要常看。」导演跟演员专心排戏,有时会忽略排练场和剧场之间的差别,技术问题在排练场可能毫不起眼,若不及时解决,进剧场之后就会引发混乱。「李名觉老师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个课堂制作,会让我们与二年级的导演合作。」第一次开会先听导演说他想要怎么导这出戏,然后互相提问,到舞台设计觉得你可以动手画些东西,「导演可能讲的很抽象,但你得尽量问出方向,因为把文字视觉化是舞台设计的责任。」李柏霖说。

吊诡的是,愈与导演细琐且全面的沟通,对定稿的焦虑不安也更大,「我几乎每个制作都这样,一直怀疑自己这样做真的对吗?没有问题吗?这种怀疑像个幽灵一直飘在那,直到首演了观众进场了,才慢慢散去。」

「在美国,设计和技术分工明确,但在台湾可能因为预算不足或风气尚未普及,有些剧团会希望你设计身兼技术。」李柏霖认为这是完全分开的两个专业(除非本身两种专业都有),舞台技术也是艺术家,他们接手设计师的模型、图面,进一步规划如何制作成需要的尺寸、设计机关机械的控制、评估材质与强度的关系等,让舞台设计的空间真实呈现。他希望未来的台湾剧场,专业分工能愈来愈受重视。

因地制宜创造风格  设计之路不设限

谈到设计风格,李柏霖谈到因地制宜的概念,「我上课常跟学生讨论舞台上挂的黑幕,大家觉得黑色会让东西消失,所以遇到不想被看到的地方就想用黑幕处理,但忘了思考其中的意义,把黑幕挂在侧台也是设计的一部分吗?黑幕在这个空间中到底代表了什么?」所有的规定和限制,都该因地因戏制宜,而不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黑幕、黑胶地板……等等原本就是剧场空间的一部分,这些认知会扼杀学生在创作上发展美妙作品的可能性。」

面对设计,李柏霖对自己的期许是「不自我设限」。「我很幸运,刚回台湾就有案子可做,也这样一路做到现在,其中大都是剧场设计,但也有帮朋友的画廊规画场地或活动展场的舞台。」李柏霖对设计没有设限,若时间允许也想尝试不同领域的设计案,但这几年刚好找上门的都是剧场设计,时间也都排满了。

谈及未来计划,李柏霖希望可以有更多与本地剧作家合作的机会,也希望有更多音乐剧的案子可以设计。「其实我很想弄一个以模型结合灯光的创作,透过实体模型与光影说一些故事。」自嘲人心懒惰,每逢空档便想休息或出外游玩,这点子在脑中跑了两三年仍未实行,「但这个计划未来一定会发生,因为是我非常想做的事。」

工作法宝

笔记本和笔

随身携带。不论是看排笔记或和导演沟通的过程都会画成一幅幅草稿,觉得感觉对了才开始动手做草模,然后慢慢让设计完整。

模型

客厅一角摆著近期制作的几个模型,从北艺大学期制作《大家安静》到台南人剧团的《Q&A》,模型上的小人代替演员搬演微型剧场,李柏霖先在书桌前把整台戏演练一遍,确认一切安好无误才带著模型与导演及其他设计开会。

模型工具

从切割刀到接合胶,从喷漆到图尺,各式各样的工具从笔筒为圆心辐射散落书桌上。这些工具都是消耗品,譬如模型小人,一出戏台一组小人,定期请朋友从香港带回。譬如刀片,五片一下就用完了,「每次搭飞机都会忘记铅笔盒里放著美工刀,太习惯了啦,结果被没收好几把刀子。」

电脑

对李柏霖来说,电脑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必须拿它来绘图与查资料,卡关时上上脸书看看新闻,不时也能得到额外灵感。「除了上网,每做一出戏我会去借大量的相关书籍来阅读,用各种方法让自己进入剧本。」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台湾大学戏剧系学士,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设计硕士。
  • 设计作品:故事工厂《白日梦骑士》,绿光剧团《八月在我家》,台南人剧团《Q&A二部曲》、《游泳池没水》、《哈姆雷》、《浪迹天涯》、《安平小镇》,黑眼睛剧团《换屋计划》,NSO国家交响乐团《与你共舞跨年音乐会》,天作之合剧场《天堂边缘》等。中国上海制作《女人一定要有钱》、《面包树上的女人》、《失恋33天》、《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浑蛋攻略》。
  • 作品曾二度入选布拉格剧场四年展。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