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佩姬丝(María Pagés)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赛维拉(Sevilla)的佛朗明哥舞蹈家玛丽亚.佩姬丝,堪称是西班牙国宝级人物。四岁开始学舞,其师伯乐识马,倾心栽培。玛丽亚不负期许,十五岁已是专业舞蹈师,一九九○年成立自己的舞团,经典舞作如Sevilla、Mirada、Utopia等经常巡演世界各地,所到之处,都掀起了一阵佛朗明哥舞的热潮。她之所以能在全球舞坛上占一席之地,在于她视佛朗明哥舞为不断演进、属于现代的活艺术,因此,她不死守传统窠臼,总是孜孜不倦地在佛朗明哥的语汇里重新探索、改革与创新,并广为吸纳其他艺术手法,使原本平民色彩浓厚的佛朗明哥舞焕然一新,晋身国际舞台。
其贡献尤其体现在积极的跨界合作上,如为西班牙导演索拉(Carlos Saura)的佛朗明哥舞系列电影如《卡门》、《魔爱》El Amor Brujo、《佛朗明哥》里编作情感表现丰富、戏剧张力十足的热舞;还有为爱尔兰传统踢踏舞舞团《大河之舞》Riverdance编过舞,并跟踢踏舞王麦克.弗莱利(Michael Flatley) 飙舞。二○○九年与西迪.拉比共创的《沙丘》,是现代舞与佛朗明哥的对话。次年,与西班牙芭蕾巨星Tamara Rojo一同为西班牙就任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庆典献舞,让热情奔放的佛朗明哥与优美柔和的芭蕾并陈,形成强烈对比!玛丽亚兼容并蓄、求新求异,却不离精髓,以卓越舞艺,超越阶级、文化、语言的壁垒。
阿喀郎.汗(Akram Khan)
台湾观众相当熟悉的孟加拉裔英国编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一九七四年生於伦敦,七岁起即接受北印度传统卡达克舞蹈的训练,一九八八年曾在名导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的印度史诗剧《摩诃婆罗达》中演出,其后在英国的大学接受芭蕾与现代舞训练,出类拔萃的他很快地在欧洲当代舞坛崭露头角,二○○○年成立自己的舞团,一夜爆红,成为最受瞩目的新生代编舞家,创作了Kaash、ma等震撼舞坛之作。二○一二年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编舞家之一,并亲自演出,受到全球观众的注目与赞赏。
因移民生长背景与双重的舞蹈训练,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语言在阿喀郎身上汇集。以高度程式化与优美复杂的肢体语言演绎神话故事著称的卡塔克舞,使他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舞蹈美感与戏剧张力,俨然是个说书人;而现代舞的实验自由与自我放肆,让他能够天马行空、说天道地。阿喀郎觉得自己就像网球里的那颗球,游走在两边之间,不管停留在那一方,都无法感到愉悦,只有在网上的中间点,才是最美的境界。因此,他总是致力于有机地结合卡塔克富有灵性、神圣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肢体语汇,透过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大家的跨界合作,深入探索过去与未来的环扣、自我与他者的交融。
莎塔拉.施瓦力噶帕(Shantala Shivalingappa)
莎塔拉.施瓦力噶帕出生于印度的马德拉(Madra),在巴黎长大,因母亲是印度婆罗多舞者,自小就跟著母亲学舞,随后师从库奇普地舞名师Vempati Chinna Satyam。与婆罗多舞同属印度古典舞蹈六大流派之一的库奇普地,以歌、舞叙事著称,音乐节奏活泼明快,高度程序化的灵巧动作富有极强的戏剧性,舞者是以所扮演的角色来演绎故事,这使莎塔拉既能跳,又能唱、能演,可以说,她的舞里处处有戏,戏中处处有舞。
天资聪颖的她,十三岁就已经在法国现代芭蕾大师贝嘉(Maurice Béjart)的1789…et nous登台独舞,其后在大导演彼得.布鲁克的《哈姆雷特》演奥菲丽亚,《暴风雨》饰米兰达,都是重要的女主角。德国舞蹈剧场巨擘碧娜.鲍许的晚期作品如O!Dido、Néfès、Bamboo Blues也都有她的身影。甚至还跟法国剧场导演兼马术师、并创立《舞马剧坊》的巴塔巴斯(Bartabas),与山海塾舞踏创立人天儿牛大(Ushio Amagatsu)合作过。近几年的跨界创作还扩展到与现代舞、歌剧与舞台剧。献身于传播库奇普地种子的莎塔拉,透过多元文化的交汇与跨领域的合作,将库奇普地的美散发到欧美舞坛、世界剧场,也证明她的信念——传统舞艺并非一成不变,也不过时,因为,它所传递的情感与人文关怀,是古今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