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举办了一场「制作人网络会议及论坛」,邀请华语地区的多位制作人与会,并邀来自韩、泰、芬兰、美国等地的主讲者。闭门座谈中讨论分享对新时代「制作人」的角色与定位的看法,「亚洲制作人平台」发起人崔石奎指出,未来的制作人必须是「创意制作人」,从行政问题的解决者,走向改变的驱动者。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在五月廿至廿二日举行三日「制作人网络会议及论坛」。首两天是闭门会议,获邀出席的廿一位制作人主要来自华语地区,主讲者的地区分布则更广,包括来自首尔的崔石奎、曼谷的邓富权、赫尔辛基的皮耶塔.穆拉莉(Pirjetta Mulari),以及演艺界的资深前辈、纽约的顾丽采(Rachel Cooper)等。两天会议期间,窗外乌云密布,众人共享的使命感却令室内气氛和煦融洽。
参与内容的「创意制作人」
「亚洲制作人平台」发起人崔石奎指出,「制作人」是一个相对新的「职衔」,对它所涉及的权责理解按地区而有所差别;亦有与会者提出,由于艺术计划的资金大多来自公共资源,相比例如商业电影的制作人同时是资金投入者,舞台制作人与艺术家之间的权力分野没那么清晰;而就职公共机构的制作人,在复杂的组织架构之下,更可能只有执行的份儿。
崔石奎提出,明天的「制作人」、特别是独立运作的,要成为「创意制作人」(creative producer)。面对全球文化的政经角色及文化政策的内缘逻辑变动,创意制作人需要在作品内容上责任性参与,他在创作初期开始投入计划,甚至是概念的原生者;推动作品融合社会景况、形式和内容;他不但处理创作限制,更主动地把限制彰显于社会前。创意制作人从行政问题的解决者,走向改变的驱动者。
邓富权与四位独立制作人:水晶(北京)、李蔼仪(香港/汕头)、贡幼颖(台北)及邝华欢(澳门),分享心得。邓提出对「独立」一词的概念性考量。他认为独立制作人需要批判思维,能分析局势缓急,自主,不盲从,强调主体性。制作人工作跨越三个层面:技术性的、思考性的、及情感性的;要平衡各种要求并能令作品成为水准之作,同时需要让时间以适当的步伐酝酿制作人与艺术家之间的互信,拒绝堕入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而过量制作。会议中,众人也讨论艺术节系统与制作人之间如何可以达至更有机的伙伴协作。台湾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李惠美表示,公营机构可能比独立制作人面对较多程序或制度上的限制,加上台湾国际艺术节百分之五十的收入来自票房及私人赞助,财政压力不轻;但在委约新作时,不会要求该制作在艺术节以外演出时收取版权费,以作为对台湾本地新创作的支持。
共生的制作人和艺术家
第三天的公开论坛吸引近两百名参加者,济济一堂。同类型的活动在港通常分别针对艺术家或行政人员,这次可谓以形式体现了「制作人和艺术家共生而非派生」的关系。「西九」不过是全球众多即将启用的大型文化设施之一,亚洲在不久的将来,对高品质演艺节目需求将会极为殷切;如何避免这些建筑沦为观光式地标或高价消费的包装,热爱艺术的制作人,将会像灯塔一般,照亮正确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