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之一的大型舞剧《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海报。(王泊 翻摄)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要作品还是要人才?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引发讨论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每年由中央财政拨款廿亿人民币对艺文创作核资补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补助内容来看,国有院团仍占大宗,而作品获补助的金额超过50%,但人才培养只占9%,倾向于作品的产出而忽视培养对于生态有极大影响的各种人才,说穿了,国家艺术基金仍是一个被动式的补助机构,缺乏对整体演艺生态的积极改善功能。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每年由中央财政拨款廿亿人民币对艺文创作核资补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补助内容来看,国有院团仍占大宗,而作品获补助的金额超过50%,但人才培养只占9%,倾向于作品的产出而忽视培养对于生态有极大影响的各种人才,说穿了,国家艺术基金仍是一个被动式的补助机构,缺乏对整体演艺生态的积极改善功能。

六月十二日晚,在北京天桥剧场看了北京现代舞团的《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这是舞团成立廿周年的大戏,在北京演出之后将至欧洲巡演。作品灵感来自《山海经》,舞台上的氛围是浓厚的原始、仪式风味。但或许编创者自认为这是「走出传统现代舞的舞剧」,因此在舞剧的结构乃至舞者的动作都让人觉得有不小的精进空间,再者,这如果是一部将至欧美宣扬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那就更值得仔细研究其中的文化元素了。总之,这仍然是一部为了老外而中国的作品,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在如何表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及如何让整部作品的艺术性更为凝练。

据称这部作品得到二○一四年国家艺术基金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因正式公告中并未载明资助项目的金额,只能道听涂说),在大量的国有院团仍然嗷嗷待哺的情况下,一个民间表演团体能够得到国家资金的补助确实不易,但同时,一部并非水准之上的作品竟然可以拿到极为丰厚的补助,也让人对国家艺术基金心生好奇。

国有院团受青睐  遭疑另类挹注

国家艺术基金于二○一三年十二月卅日正式成立,每年由中央财政拨款廿亿人民币,这是这两年艺文圈最受瞩目的事件。首个年度的补助在二○一四年十一月完成。二○一四年共资助三百九十四个项目,为申请项目的十分之一,资助了4.29亿人民币,仅约占首年基金的21.5%;二○一五年的国家艺术基金正式提交的项目数量为4,402项,申请资助资金总额为51.22亿元,最终的结果得到年底分晓。一个有意思的数字是有关于国有院团及民营企业之间的比例,二○一四年,在三百九十四核定资助的项目里只有廿九件是民营企业或民办非企业类文化单位所申请的,只占总件数的7.3% ,92.7%的件数都与公部门有关,可见民间团体与国有院团之间实力差距之大。另外一个数字也值得注意,在金额上,资助作品创作占约54%(2.3亿),而在人才培养上的则只有9%(0.4亿),倾向于作品的产出而忽视培养对于生态有极大影响的各种人才(如制作与行销等等),因近利而生远忧。就这两个数字而言,国家艺术基金说穿了仍是一个被动式的补助机构,缺乏对整体演艺生态的积极改善功能。

在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刚刚完成上路之际,国家艺术基金的出现对国有院团来说不啻雪中送炭,因为要长年以来无力面对市场的院团在短时间里转型成企业是不太可能的,在市场人才及艺术创作习性不知如何调适之际,国家艺术基金是一场及时雨。因为:一、国有院团对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是驾轻就熟的,容易得到评委们的青睐;二、相对于民间单位,国有院团在财务结构上是完善的,国家资金的挹注顺理成章。相反的,民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类文化单位虽然数量多,但大多是小而杂,市场能力强但原创力弱,财务结构相对不健全,获资助率低是意料之中。这种结果,也让一般艺文圈的人对国家艺术基金的前景与功能并不看好,认为不过就是曲线救国,换个角度挹注国有院团罢了。

忽略人才培养  难让生态健康

就人才培养而言,从公部门所释出的资助方案中就可以看出,关心作品的产出,却毫不在意培养创作人才,这也是中国原创作品这个区块一直没有太出色的原因。创作需要人才,节目的制作、宣传、行销、营运,甚至投资都需要人才,这个市场才能够丰富且健康地发展下去。不过话说回来,要政府单位看到这个市场的生态而采取什么样的积极措施,缓不济急,因为目前这个变动不定、持续发展的演艺市场,确实生长出自己独特的营运手法和商业手段,有意思的是,这个鲜活、有机却不规范也不健康的市场让人时有启发。就像有些客观来说并不优良的作品,但在许多观众的主观喜好上却一片叫好一样,这时你也只能沉思反省了。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