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奖得主、《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策展人罗悦全、郑慧华、何东洪领奖,郑慧华(右)致词。(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 提供)
企画特辑 Special

从边缘反思主流的声音 《造音翻土》获大奖

记第十三届「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现场

六月十三日的「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上,由立方计划空间郑慧华、罗悦全、何东洪的《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获得评审团特别奖,抱回一百五十万元奖金,评审团指出:「《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再次注目非主流、边缘文化的价值,使其成为能够反省主流文化、思考现实的主体,进而追索其递嬗过程。」而这次颁奖典礼也再度与TEDxTaipei合作,让每位艺术家们用短短十八分钟精简地描述自己漫长积累的创作痕迹,举重若轻。

六月十三日的「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上,由立方计划空间郑慧华、罗悦全、何东洪的《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获得评审团特别奖,抱回一百五十万元奖金,评审团指出:「《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再次注目非主流、边缘文化的价值,使其成为能够反省主流文化、思考现实的主体,进而追索其递嬗过程。」而这次颁奖典礼也再度与TEDxTaipei合作,让每位艺术家们用短短十八分钟精简地描述自己漫长积累的创作痕迹,举重若轻。

第十三届「台新艺术奖」上月中旬颁发年度大奖,五项年度得奖作品中,由立方计划空间郑慧华、罗悦全、何东洪的《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拔得头筹,抱回高达一百五十万元的奖金。

本届是第二届以不区分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领域的方式进行决选,由评审团(邱坤良、郭亮廷、郭昭兰,以及来自日本的策展人相马千秋、法国蒙彼里耶国立舞蹈中心总监克里斯汀.赫佐 )连续三日马拉松讨论,并与艺术家各别会面,并历经最后一日漫长而激烈的讨论(预计傍晚六点结束的决选会议延长至晚间十点才结束,共计十二小时),《造音翻土》最后终于胜出。

决选委员指出:「他们(立方计划空间)对历史考察和声音档案的整理,不但丰富了声响的历史层次,更提供了我们穿越当代创作的入口。此具有高度自省能力的社群,透过策展的构想、团队的组成,以及铺展开来的论证结构,发展出多线性的史观,挑战单一的历史叙事,解开历史与当下之间的动态关系。使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意识,得以重新成为辩证的对象。《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再次注目非主流、边缘文化的价值,使其成为能够反省主流文化、思考现实的主体,进而追索其递嬗过程。」

《造音翻土》  从声音探索文化场景

立方计划空间自二○一○年由策展人郑慧华、罗悦全成立以来,关注的核心议题连结国际与本土,不脱强烈的人文关怀,同时因为郑慧华身为当代艺术策展人与罗悦全的独立音乐评论人背景,这个隐身于公馆闹区的小小独立空间的展览常以艺术、声音为主题,除了大量的文件展外,结合声响、行为的展演方式而有别于一般的艺廊空间。

《造音翻土》为台湾少见以「声响」为主题,深掘土地记忆的研究、展览、出版计划。音乐评论人、地下社会创办人何东洪也以策展人身分参与这个计划,共邀集了十五组声响、视觉艺术创作者,从不同的空间向度与感知重构多面向的社会现实。

在颁奖典礼中,台新艺术奖二度与TEDxTaipei合作,让获奖人以十八分钟的现场直播分享作品与创作/策展理念,而罗悦全以印度德里与台湾台北街头的喇叭声响为例,指出前者是友好的示警(甚至印度驾驶人多会在车尾贴上「对我按喇叭!」的标语),后者带有危险的威吓,声音不只隐含感情,也富有讯息、意识与文化,与历史同样密不可分,「《雨夜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

一九三四年首次拨出的《雨夜花》由周添旺作词、邓雨贤谱曲,于日治时期推出时带有「台湾人唱台湾的歌」的民族意识,有趣的是,该曲的生命力极为强悍,因二战时期皇民化运动被打压后,以另一面貌《荣誉的军伕》夹藏在时代的缝隙,以完全对立的概念变身为日本的军歌,但又在国民政府时期又因推行国语而被禁唱。

罗悦全简单地以一首歌的身世,说明了声音如何保存时代的集体潜意识。而《造音翻土》挖掘出的不只是一首歌,策展人与创作者下了十足的功夫深入田野,让被保存与被排除的声音并陈,尽力去除死角地重塑历史与当前的文化场景,获得年度大奖可说是实至名归,郑慧华于受奖时说:「这个过程让我们了解了台湾角落中默默努力的工作者,这个展览是由他们所汇集的……冥冥中就是有很多契机,告诉你责任尚未完成。」罗悦全则说:「这个展有很多话要说,这个奖能让我们说的话传得更远。」

艺术与社会的互映  身体表演书写当下

北师美术馆馆长暨本届台新艺术奖策展人林曼丽表示:「台新艺术奖最大的价值在于激励台湾的艺术生态,让不只艺术家,也让社会大众对艺术有更多的思考与辩证,提供更多舞台,活化艺术环境。」

回过头来说,本届台新艺术奖维持一贯对「跨界」与「社会性」的关注,除了包含《造音翻土》在内的三件视觉艺术作品(另两件为:袁广鸣《不舒适的明日》拍摄了太阳花学运、陈明义《红毛港迁村实录—家》记录高雄红毛港迁村)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特质外,另两件表演艺术作品——林文中舞团《长河》、蔡明亮《玄奘》,同样似有若无地隐藏共同的质地,以不同方式回应当下的现实。

编舞家林文中作品《长河》汇流水的意象,以水的凝结、流动、旋转等姿态,织就一条「有耐心的、动作的河」,而在动作之内连结水与民族、女性的关系,纯动作中仍保有隐喻的想像。林文中指出,「所谓『东方舞蹈』的动作是重心下沉,从土地长出,他的力量抵达最顶点之前,动到腰、跨、胸,然后再上去,较迂回,是一种蜿蜒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现方式。」

有趣的是,「寻找动作语汇」几乎是当代编舞家共同的痒处,而《长河》处处可见关节的连动,七位舞者彼此相连的群体性,「群体动作得『去我』,舞者得去除个人,这对这个舞台是重要的,也对这个时代是重要的。」林文中表示。

《玄奘》是蔡明亮继二○一一年的独角戏《只有你》之后的舞台作品。极简的舞台、色彩、剧场元素,演员李康生、视觉艺术家高俊宏以蔡明亮最著名的「慢」,仿佛一生的时间的长镜头,试图走进某个未知,评审团指出:「《玄奘》穿越了行动与装置艺术、绘画与剧场,走出了类型限制与文化圈限,也让人见到了李康生与高俊宏的卓越演出。」

蔡明亮说:「我的各种创作形式都想回到『原貌』。」原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时间感、真实的情绪、真实的状态,「时间沉淀,让观众能在剧场中安静下来。这机会很难得。」「我喜欢树,我对树有歉疚,因为我写剧本,浪费纸。我的创作愈来愈明确,是做安静的东西。」

静与慢,几乎可说是上世纪留下的珍贵遗产。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中,让每位艺术家们用短短十八分钟精简地描述自己漫长积累的创作痕迹,举重若轻。身为观者,无论是错过或想重温这五个精采的作品,也可静下心并放慢脚步至北师美术馆观看「第十三届台新艺术奖大展」,展览期间同时有系列周边活动,有兴趣的读者可至官网查询。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