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戏剧之都,北京的戏剧节可说是备受瞩目,但两个具规模与历史指标的戏剧节——北京青年戏剧节与南锣鼓巷戏剧节,却在今年展现了此消彼长的状况:曾经号称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戏剧节,今年拿掉了「国际」两字的青年戏剧节演出剧码与场次萎缩至初创时规模;同样经费上有问题的南锣鼓巷戏剧节却依然活力旺盛,还开辟了「新生单元」让观众看到不成熟但年轻新鲜的想法。
中国各种与表演艺术相关的艺术节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够长期坚持做下来,且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景观的却不多见。就以北京及上海这两个人口都近三千万的超大城市为例,上海只见「上海国际艺术节」,一九九九年始办,在二○一二年之前基本上是包山包海,只求规模,缺乏策划的概念,但这几年急起直追,以「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为主轴,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大型艺术节。北京到目前为止还拿不出像上海国际艺术节一样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大型、综合性的国际艺术节,「相约北京艺术节」规模够大,但在策划上缺乏理念的支撑,沦为展演季的型态。相对地,「北京国际音乐节」今年将举办第十八届,虽嫌小众了些,但除了演出品质稳定外,每届总给乐迷们带来听觉上的惊喜。就北京而言,最值得提的还是戏剧节,因为在整个中国大陆,北京是戏剧演出样式、数量,甚至创作力最旺盛的城市。姑且不论一些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种戏剧展演季,只要看两个较具规模与历史指标的戏剧节就可以体察。
青戏节规模大幅萎缩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今年拿掉了「国际」两字,以下简称青戏节)从大学生戏剧节发展而来,由孟京辉创办于二○○八年,到了二○一一/一二年已号称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戏剧节,这两年在一个月期间各演出了近六十出剧目,约两百场,提供北京年轻的戏剧工作者非常好的展现机会。青戏节举办至今年第八届,累积的数字是惊人的,例如,演出的剧目多达三百卅三出,超过五千位年轻的戏剧工作者参与剧目的创作及制作,观众人数保守估计亦达廿五万人次。
但曾几何时,辉煌的数字到了今年已萎缩到十六出戏四十场演出,接近初创时的规模,且不说量,就今年的安排,看不出规划的想法,亦无强有力的宣传行销,无心无力,败象已露。青戏节在两年前就传出政府赞助的举办经费拨付不顺,办不办都成问题,但令人不解的是,青戏节本来就是政府全额资助的活动,而且主办者与政府的关系完全没有抵触,为什么原本有可能打造成亚洲最具有号召力的戏剧节,结果却一路至此?除了政府政策不明之外,主办者是否能坚守为青年戏剧人创造展现平台的初心,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南锣鼓巷」持续生龙活虎
同样在举办经费上有问题,但仍然生龙活虎的「南锣鼓巷戏剧节」就展现了很不一样的活力。今年除了维持近四十出剧目,约一百五十场演出之外,还开辟了「新生单元」,从一百多个提案中选了廿七个长短不一,表现形式各异的演出,集中在两周内演完,把这些可能并不成熟但年轻新鲜的想法带上了舞台,这种做法是中国的戏剧节里少见的,但也由于这个看起来杂乱无章、水准差异极大的展演单元,让人看到了北京戏剧界往前发展的动力。
主办者牙医师王翔是中国第一个民间剧场「蓬蒿剧场」的创办者,南锣鼓巷戏剧节的发起人。这么庞大的戏剧节自然需要政府资源及经费的投入,同样的,这两年政府的经费拨付也遇到困难,但业余戏剧人王翔仍然保持经营蓬蒿的热情及筹办南锣鼓巷戏剧节的初心,愈做愈好,票房亦见稳定成长,社会影响力愈发明显。如果与青戏节相比,南锣鼓巷戏剧节其实并不被看好,因为一边是专业戏剧人,相对容易取得政府资源的群体,一边是业余戏剧爱好者,但凭理想经营剧场,筹办戏剧节。
青戏节与南锣鼓巷戏剧节的初心相同,都是为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提供舞台,为艺术创意提供展现的平台,都想以戏剧为北京这个城市增添活力,甚至为中国戏剧事业再造荣景,但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甚至恶化的影响之下,问问初心是否仍在,还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