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
-
北京
始于理想终于可惜 北京小剧场的低迷风景
北京的小剧场中最重要的四个小剧场:位于东城区的蓬蒿剧场、蜂巢剧场、国话先锋剧场,与西城区的鼓楼西剧场,呈现了文化古城表演艺术的精采丰富,但近期似乎都陷入发展困境:最早创立的蓬蒿剧场负责人揹负巨债正努力苦撑;主打孟京辉作品的蜂巢剧场,其「先锋性」一直停留在卅年前;国话先锋剧场是北京小剧场剧目的展演橱窗,但其经营以出租为主缺乏特色;鼓楼西剧场自制乏力,外租档期多,处于发展低潮期。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创作思想控制下 《秦国喜剧》的悲哀
从去年起,在中国时局一片大好的情势下,「铁幕」氛围却迎面扑来,政府释出资源照顾创作群体,但却又同时成为规制思想、压抑创作自由的手段。在这种矛盾状况下,剧作家李静的首部作品《大先生》演出被禁、赞助被迫缴回,新作《秦国喜剧》试演虽好评不断,但也无法正式演出。《秦》剧明白揭示对当前创作自由被压抑的不满,让观众笑翻,但走出剧场却油然而生悲伤之情。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一纸「道歉信」 揭露中国剧评圈「公开的秘密」
五月初,一封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发出的「道歉信」在表艺相关圈子中广为流传,该信作者因之前对母校的制作发文评论,随即被关切,所以发了公开道歉信「承认错误」。由此事件看出中国剧评圈的人情压力与价值混乱,但仍有人企图从中突围「说真话」,如匿名写评的独立剧评人「北小京」,单位如「安妮看戏」与「奚牧凉文字仓库」两个微信公众号合作的「观剧评审团」等。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中国话剧一百一十周年庆 突显国有院团抢食民间市场
今年适逢中国话剧发展一百一十周年,国家话剧院以导演田沁鑫的新作《聆听弘一》揭开周年庆序幕。因此节庆也启动了中国各地国有剧团的活力,推出多档制作,但剧目在主题、内容及制作上乏善可陈,只能以以量取胜压境的态势现身。这也突显了国有剧团虽号称转企改制但仍不脱为党国服务的状态,而挟丰沛国家资源的国有院团制作,也相当程度地排挤了民间团队的市场与生存空间。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九十九元的诱惑 水面上与水面下的票务系统
收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寄来的「九十九元」优惠购票简讯,不要以为是诈骗,而是票房冷飕飕加上售票管道混乱的结果。中国正式立案的售票系统至少有十个,但一档演出的销售管道可以不是一家独霸且可分销。而大陆节目须通过审批才能售票,但制度的不透明及旷日废时,相当影响节目宣传行销的排期,所以台面下的售票管道也就应运而生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一手棍子一手胡萝卜 审批与资助编织的「中国梦」
今年六月廿日启动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在五年内将投入五亿人民币,主要资助舞台艺术,重点关注「中国梦」、「重大革命和历史」、「现实生活」、「青少年」、「传统文化」与「京味」的主题创作。很明显的,文化艺术在中国仍然是政治的工具,创作者最需要的想像空间与自由被限缩了,所谓扶持、孵化、奖励的美好初衷在实践的阶段反而成了扼死创意的杀手。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鼓楼西剧场《审查者》停演 谋近利失远虑做法引质疑
北京民营剧场鼓楼西剧场最近推出创立两周年大戏《审查者》,却在引发议论风潮之际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内容被审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来皆演出西方「直面戏剧」的鼓楼西剧场,其不够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剧码选择与追求商业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让期待剧坛多样化发展者质疑。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谁拿走了乳酪? 创作资源丰沛下的真实
北京市文化局花大钱租下装修要供表演团体使用、物美价廉的排练中心,出租率只有50%;中央每年拨款廿亿人民币要扶植创作与人才的「国家艺术基金」,80%以上的项目都是由全国各地国有院团拿下。因为申请条件的严苛限制,让民间团体难以跨越门槛,资源看似丰沛,却是看得到吃不到,而只有随著政治主旋律起舞才能拿到补助,正是文化政策的目的。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战马、法源寺、Haya与天桥 北京舞台活力四射
去年下半年,北京的表演舞台上呈现了四射的活力,有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话剧院合作制作的《战马》中文版首演、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北京法源寺》演出、北京的蒙古乐团Haya的年度演唱会,还有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虽然普遍感觉经济情况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动仍然频繁,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两大戏剧节此消彼长 「初心」仍是未来关键
作为中国的戏剧之都,北京的戏剧节可说是备受瞩目,但两个具规模与历史指标的戏剧节北京青年戏剧节与南锣鼓巷戏剧节,却在今年展现了此消彼长的状况:曾经号称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戏剧节,今年拿掉了「国际」两字的青年戏剧节演出剧码与场次萎缩至初创时规模;同样经费上有问题的南锣鼓巷戏剧节却依然活力旺盛,还开辟了「新生单元」让观众看到不成熟但年轻新鲜的想法。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胡乱抓食不如独沽一味 北京专业剧场隐然成形
原名「东方剧院」的「北京喜剧院」于七月中开幕,为北京的专业分众剧场更添气势;喜剧院委托国家大剧院管理经营,成为国家大剧院蛋壳外的第五剧场,并由著名喜剧演员陈佩斯主持,前景被大多数人看好。天桥艺术中心的大剧场也将在十一月十七日开幕,硬体就是为音乐剧演出而设计,是中国第一个音乐剧专业剧场的范本。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要作品还是要人才?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引发讨论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每年由中央财政拨款廿亿人民币对艺文创作核资补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补助内容来看,国有院团仍占大宗,而作品获补助的金额超过50%,但人才培养只占9%,倾向于作品的产出而忽视培养对于生态有极大影响的各种人才,说穿了,国家艺术基金仍是一个被动式的补助机构,缺乏对整体演艺生态的积极改善功能。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演艺市场荣景背后 既有美丽也见哀愁
今年的「道略演艺产业年会」中,提出了中国演艺产业的七大趋势,从其中三项:「三大消费势力」带动商业演出新增长、瞄准特定观众群体的「粉丝戏剧」异军突起、演艺O2O正深刻改变融资营销消费等产业链环节,可略见中国演艺市场的蓬勃现状,是以市场化的概念在经营著作品与演出。但艺术与市场间如何平衡?市场化经营是否适合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都是值得观察的。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演艺投融资大会观察 中国演艺产业未来仍混沌
去年底举办的「二○一四道略演艺产业投融资大会」,主要活动包含「资本青睐的演艺项目和企业」专题演讲与演出介绍,虽然气氛热络,但交易现况并非如此。由于中国演艺产业「三小五好」的特点,让演艺项目的投资仍属高风险,投资人因之却步。但因政府的影子在市场中无处不在,在操作得当之下,这个市场反而有可能产生既符合市场需求且不失艺术品味的作品。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习主席「文艺讲话」宣示 文艺发展就此「向左走」?
十月十五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创作作出了宣示,不鼓励过于市场化的作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又说「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可以想见一种「向左走」的主流风潮将会逐渐显现。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戏剧奥林匹克」在北京 带来剧场美学的冲击
由北京承办的世界剧坛盛事「第六届奥林匹克戏剧节」,于十一月一日揭幕,展开为期近两个月的多场演出,包括希腊的特尔左布勒斯、日本的铃木忠志及美国的罗伯.威尔森等重量级大师齐聚。堪称「戏剧之都」的北京,北京观众也算见多识广,但世界级大师的剧场美学带来的观剧品味冲击,也引发圈内热议,未来可能的影响值得注意。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孟京辉剧场上海开分店 让先锋戏剧有价值也有「产值」
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先后在北京及上海成立自己的剧场、集创作、生产、展示、活动为一体,成为培养青年戏剧工作者的基地。表演艺术的产值不可期待,它的价值仍待开发。孟京辉经营蜂巢剧场似乎让人看到了严肃表演艺术产值的可能性。他的经典剧目《恋爱的犀牛》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因为有剧场可以长期驻场演出,才能够突破千场,使得先锋戏剧的产值成为具体的事实。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低价「惠民」刺激文化消费 「打压」票价只能治标?
在中国看表演,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票价居高不下。为了刺激文化消费,北京、天津、烟台纷纷推出「文化惠民」办法,以低票价吸引人民看表演,成效不错。然而「打压」票价是治标的做法,因为不可能绵绵无绝期,而且观众因低票价而非合理票价走进剧院,长远看来对健康的文化市场消费并无助益。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制作不断前仆后继 中国将成为歌剧强国?
北京国家大剧院从○九年开始举办歌剧节,今年活动将于四月开始至七月初,一共上演十二出歌剧。国家大剧院对歌剧的看重从其自制节目中的占比可以看出,五年间自制的廿八出作品中歌剧就占了廿一出。而距北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天津,也有天津歌剧院今年以「有歌剧的城市」为主题,自三月廿日起陆续演出九出经典歌剧。这样倾力于歌剧发展,是否寓意了中国意图迈向「歌剧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