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林巴木琴的构造大致分为骨架、琴键、共鸣管等三个部分。图分别为五个八度马林巴木琴的琴身及共鸣管构造。(击乐文教基金会 提供)
焦点 焦点

来自森林的天籁 

马林巴木琴

马林巴木琴(marimba)是打击乐器中最常见,也是最常被用来演奏旋律的乐器,这种取材于大自然,构造简单的乐器,实际上却是运用了非常高的科技与精良的制作工艺才能完成。

马林巴木琴(marimba)是打击乐器中最常见,也是最常被用来演奏旋律的乐器,这种取材于大自然,构造简单的乐器,实际上却是运用了非常高的科技与精良的制作工艺才能完成。

马林巴木琴的前身

从乐器史的角度来看,马林巴木琴(marimba)其实并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但是它的前身──高音木琴(xylophone),却是有著傲人的历史。早在西元十四世纪左右,亚洲的爪哇群岛就已出现了一种放置于大腿上,坐著演奏的木制键盘乐器,根据这个乐器,学者更追溯到西元十世纪在同一文化族群中,存在著另一种键盘乐器,差别只是它的材质是用金属灌铸的,名称是“metallophone”。相对于高音木琴在亚洲的出现时间,欧洲大陆一直到了西元十六世纪才出现“xylophone”这个名词;大约在相同的年代,非洲大陆也出现了类似的乐器,只是起源已无法考证,后来欧洲人发现非洲大陆时,他们才知道木琴的面貌与声音。其实在四百年前,木琴在非洲大陆已有高度的发展,但直到十八世纪,木琴随著黑奴被带到美洲大陆,才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

最早的马林巴木琴没有绝对音高,它的调律仅能以相对的关系来排列不同长短的木片(或称为音板),并在音板下方挂上挖空的乾瓠瓜,用以增加音量及稳定泛音等功能,除此之外,敲击用的棒子也只是一般树枝或是木棍而已。演奏的形式大多是两人或是两人以上共同敲击一架木琴,音响上的功能则是同时包含了和声、旋律与节奏。

原始的非洲木琴被带到了中南美洲之后,开始发生了一些变革;因为这个地区盛产一种特有的玫瑰木,在偶然的选择中,被用来制作木琴的琴键,没想到意外地发现这种木材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地柔美、温暖、厚实与饱满。因此中南美洲(特别是以瓜地马拉最负盛名)的木琴,也就成为一种新的木琴音色标准。

由于工艺的精进及玫瑰木本身柔软的轫性,使得这种木琴的音域及调律都得到了突破,也因此正式与高音木琴在名称上有了区分:高音木琴代表的是高音域的木琴,琴键较窄,音色高亢短促,时常出现在管弦乐团之中演奏富有穿透力的片段,例如法国作曲家圣桑(Siant-Saens)的作品《动物狂欢节》中的〈骷髅之舞〉,高音木琴就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马林巴木琴则代表中低音域的木琴,琴键较宽,音色浑厚丰富,现在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打击乐独奏乐器了。

自然风乾的材质

马林巴木琴的构造大致分为骨架、琴键、共鸣管等三个部分。骨架是指整个外框及支架的部分,一般马林巴木琴都具有可以调整高低的功能,以符合不同身高的演奏者使用。琴键则是马林巴木琴最关键的部分,因为木琴的发声原理是琴键自身的本体震动而产生声音,所以琴键的厚度、形状,调律的精密度,甚至于木材的稳定度等,每一个变数都会影响所发声音的音色、音准及音量。制作马林巴木琴所用的木材,都至少是砍伐下来后自然风乾十年以上的木材,因为唯有自然风乾后的木材,才能经得起往后即使处在长年温湿变化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精准的音高和原来的音色,这其实也就是为何马林巴木琴的售价近年来只会上涨不会下跌的原因。为了提前预防玫瑰木的耗尽,一家美国的木琴制造厂在八〇年代开发了一种玻璃纤维制成的琴键,在当时造成了乐界的一阵赞叹,但是经过时间证明,真正来自森林的木材所制造的马林巴木琴,还是较为受到演奏者及听众的喜爱。

共鸣管是马林巴木琴在外观上最醒目的部分,在华丽的外表下,共鸣管其实具备很重要的功能:增加音量、消除多余的泛音及稳定音准等。共鸣管的材质大多是采用金属,常见的有铝、铜等,曾经也出现过用透明压克力管制造的共鸣管;更特别的是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因战备需要,政府收集民间所有金属,以供制造武器使用,当时还曾出现过用硬纸筒作成的共鸣管。现在的马林巴木琴大多可以微调共鸣管与琴键之间的距离,大致说来,气温高的时候要调近,低则反之。至于另一种更加精密的共鸣管设计则是让演奏者可以自行调整共鸣管的容积,以便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与音色要求(如共鸣残响的长或短),如此一来,马林巴木琴的乐器设计及制造水准已接近成熟的地步。

往独奏乐器之路迈进

国际木琴大师安倍圭子曾经表示,对于一架她认为是好的马林巴木琴,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浑厚饱满的低音;二,要有具穿透力及清澈明亮的中高音;三、即使在大型音乐厅演奏时,依然可以爆发出令人满足的音量与力度;四、要有高尙美感的设计与造型。

如此说来,马林巴木琴已不再只是一种旋律乐器而已,而是一种富有全面表现力的独奏乐器,如同钢琴一样。近年来,马林巴木琴的发展可说是达到了高峰,从一九六〇年代开始,透过如安倍圭子这样的演奏家委托,大量的木琴演奏曲不断地问世,一方面刺激了演奏技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乐器制造上的改良;四支琴槌及六支琴槌棒法的相继出现以及五个八度音域的马林巴木琴问世,令作曲家们也更加大胆地尝试一些新的音响实验。这种来自于演奏、创作及制造三方面的相互激荡,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良性循环的马林巴木琴时代。

在可预见的未来,打击乐可能将是一个受到广大喜爱的乐种,而马林巴木琴所发出的声音有如来自森林的天籁,将深深地掳获世人的心。它不但能在打击乐团中继续保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更将会往完全独立成为独奏乐器的方向迈进。届时当人们想要学习一样乐器时,马林巴木琴将与钢琴一样,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

 

文字|黄堃俨 朱宗庆打击乐团首席、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