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绮贞(陈绮贞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他们的台湾声音笔记/采集者群像

陈绮贞 交织视觉与听觉 发现生活的美丽

陈绮贞一贯的长发、一把紧贴心房的吉他,一支麦克风透出知性词曲及柔美歌声,就能将人带到疗愈的世界里。她爱在不同地方表演,也爱在不同的地方录制专辑,废弃仓库、台北车站大厅、家里的衣柜,让环境的声音与歌声结合,成为一种美丽的错误。这些年,采集声音成为她的习惯,为了专辑《时间的歌》,她进行了声音采集计划。也热爱摄影的她,记录声音、也记录眼前所看的画面,与歌声结合,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的美丽。

陈绮贞一贯的长发、一把紧贴心房的吉他,一支麦克风透出知性词曲及柔美歌声,就能将人带到疗愈的世界里。她爱在不同地方表演,也爱在不同的地方录制专辑,废弃仓库、台北车站大厅、家里的衣柜,让环境的声音与歌声结合,成为一种美丽的错误。这些年,采集声音成为她的习惯,为了专辑《时间的歌》,她进行了声音采集计划。也热爱摄影的她,记录声音、也记录眼前所看的画面,与歌声结合,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的美丽。

听觉,是存在人类里最特殊的一种感官。从生命的初始最先成熟,开始透过母体聆听外界的声音;直到离开世界前,当所有对外界的感官都已消逝,听觉仍依依不舍地流连、不忍离去。对于视觉、味觉、嗅觉……人们可以不看、不尝、不闻便能轻易终止感受;然而对于一个拥有正常听力的人,即使多么努力摀住耳朵,那细微的声响,仍旧能够穿过指缝、窜入耳道,向隐藏在头部深处的耳膜轻轻扣关。「人的眼睛可以闭起来,但听觉却随时在影响生活。」歌手陈绮贞的一句话,精确地点出了听觉与人们的息息相关。

几乎没有印象在电视前看见她唱歌,她的舞台不像一般偶像那样高筑。天桥、书店、Café、校园、pub,甚至骑楼、体育场、音乐季、地下道这些平常活动的地方,都是却是她喜爱的表演地点。没有刺眼的明星光环,陈绮贞一贯的长发、一把紧贴心房的吉他,一支麦克风透出知性的词曲及柔美的歌声,就能缓缓地将人带到疗愈的世界里。她在清新淡雅中透露出独特的个性,而勇敢追梦并将才气以乐曲、文字和影像尽情挥洒的行动,如同你我所渴望的那般,将一成不变的日常,妆点上一点惊喜。只要了解她,就会知道所说的「听觉随时在影响生活」绝非遥远,她的创作与我们相伴,在一个不起眼的转角处,与你我相遇。

与美丽的错误 共鸣

不但爱在不同地方表演,陈绮贞也爱在不同的地方录制专辑。二○○五年,团队在淡水动物园那儿找了个废弃的仓库录音;二○○八年,则浩浩荡荡地将机器搬到台北车站大厅去。隔年,又突发奇想,躲在陈绮贞住家的衣柜里录,到了二○一四年,终于去到台北捷运大安森林公园站与现场环境相结合。

舍弃了录音室器材完备又安全的地方,可说是极大的挑战,因为孩童的嬉闹、捷运站的广播都无避免。就说淡水好了,三不五时就会有鸟儿来唱和,更惨的是每逢下雨,仓库里就多了滴滴答答的雨声。连躲在衣柜里,突如其来的社区广播和垃圾车的声音,都会让前面完美的铺陈,变得前功尽弃。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不受欢迎的,有时那种不经意收录进去的声音,却反而成为一种美丽的错误,恰恰贴和著陈绮贞自然不做作的歌声。

不过,她也并非永远被动地接受声音,这些偶然的刺激,反倒成为创作的动力。她说:「这么多年我常常在家录DEMO,每次都会录到救护车,垃圾车,喇叭,狗叫,邻居夫妻吵架,社区广播的声音,一开始很恼人,但也因此引发我采集声音的念头。」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念头的呢?她透露:「第二张专辑《还是会寂寞》里的〈等待〉这首歌,头尾都有环境声。我带著当时很常用的MD和超阳春的随身听麦克风到咖啡店去录音,这算是最早开始在作品里面使用自己采集的声音。」

化被动为主动

人们常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抓不著也碰不到。但陈绮贞却认为「声音是时间具体的产物」,而尽力将那随著时间流逝的音响保存下来。这些年,采集声音不但成为她的习惯,甚至还为了专辑《时间的歌》,进行了声音采集计划:「我规划了『城市』和『自然声景』两个部分。唱片制作我没有太仔细的规划,搜集的过程自然就有想法了。」于是,无视于超重的负荷,她扛著重甸甸的收音麦克风,从台湾到世界各地,从都市闹区到穷乡僻壤,渔港、市场、河畔、公园、火车站……踏遍各地采集,只为寻找那些让她灵光乍现的那一刻。

曾经为了录飞机的声音,被起飞时向后喷发的气流连人带麦克风一起被吹倒;也曾为了捕捉台北清晨街道的气息,独自在大马路的十字中央双手高举著麦克风。但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最能让她联想到音乐?陈绮贞回想:「曾经到过一个城市,到处都在建设施工,我和一位音感非常好的古典乐手聊天,昨晚睡觉好吵,因为有一个声音一直敲响,她说:『你是指那个升F的声音……』对我而言,什么声音都是音乐,只是看当下有没有欣赏它的兴致。没有的时候,什么声音都是噪音。」

听觉与视觉的交错

收集了那么多声音,回来整理细细品尝后,总能感受到当时没有的气氛。为什么?陈绮贞道出了她的体悟:「在声音采集的时候,感官其实很容易被视觉捆绑,你听到的有一部分其实是你看到的,但是回来录音室听,那些声音反而给你超越录音情境的想像,那些想像是非常丰富的。」这让人想起她的另一个爱好,那就是摄影。二○○一年出版第一本图文书时,便成为台湾首位使用LOMO相机出版创作的作者。经过了二○一二年举办了亚洲慈善摄影展后,更于去年十月首度出版个人摄影集《背对哈瓦那》,让一页一页的故事透过照片及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

记录声音、也记录眼前所看的画面,对于这两者之间的转化,陈绮贞说:「有天我突然想,摄影的『摄』这个字为什么不是手拿著一个器材,或手旁边有两只眼睛,而是伴随著三只耳朵?而且人只有两耳,那第三只耳朵到底是什么?是不是除了用心听,还有在不同感官中切换的观察力。对声音的理解帮助我用不同角度看待摄影。录音的音量有时很像拍照的曝光量,音量播放的大小有时也类似照片输出的尺寸,声音也有颜色和构图与故事性,我对于切换两者乐此不疲。」

走过世界各地后回到故乡,陈绮贞同样能将我们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活动空间,以诗人一般的话语描绘出来。对于台北,她说:「台北盆地白天的空气和湿度会让声音听起来更混浊,躁动,它被放在民谣或安静的歌曲里面,有一种冲突感,但这种冲突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我们每天都在交通拥挤、空气混浊的生活里找一方能安静下来的天地。」因此与其说她有敏锐的耳朵,倒不如说她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将我们习惯到早已忘却的声音收集,再织上她的歌声,让人重新爱上自己。跟著陈绮贞张开耳朵,倾听这方土地的脉动,我们将发现听觉的美丽新世界。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难忘的录音故事

在土耳其,享受诵经的震撼

土耳其乡间的清晨,空气很清新,房子都很矮,且大部分是石材,清晨诵经的歌声透过广播器超大分贝的播放,传的又远又清楚,我当时很想录音,但因为太震撼了,我最后放下器材,只想专心感受这震撼。 

陈绮贞的录音tips

  1. 小心身上的衣服容易摩擦出声音,穿某些材质的鞋子也会让脚步移动声音很明显。
  2. 戴让自己长时间也不会不舒服的耳机。
  3. 最重要的是,打开你的第三只耳朵!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