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孟超的舞台设计以剧中关键地点「拱桥」为中心,透过拆解,移位,成为不同场景。(新象.环境文创 提供)
企画特辑 Special

轻纱刺绣映缥缈 拱桥穿越死与生

专访《春江花月夜》设计群:王孟超、林璟如、霍荣龄

原创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舞台上有中国大陆的大腕级演员,幕后则有台湾的大腕级设计师——舞台设计王孟超、服装设计林璟如与视觉设计霍荣龄,可说是剧场制作的「梦幻名单」,他们在上海剧场界重逢,联手将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诗〈春江花月夜〉转化为立体流动的舞台风景。

原创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舞台上有中国大陆的大腕级演员,幕后则有台湾的大腕级设计师——舞台设计王孟超、服装设计林璟如与视觉设计霍荣龄,可说是剧场制作的「梦幻名单」,他们在上海剧场界重逢,联手将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诗〈春江花月夜〉转化为立体流动的舞台风景。

第六届海派文化艺术节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

4/29~30  19:00   5/1  14:0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5772568

「第六届海派文化艺术节」四月底将由「昆曲王子」张军耗时数年筹制、去年六月在上海首演的原创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来台交流演出。

这出戏不只台上星光闪闪,张军、魏春荣、史依弘、关栋天、李鸿良等中国「大腕级」戏曲名角同台;来自台湾的幕后制作团队同样是重量级组合:「国家文艺奖」得主——舞台设计王孟超、服装设计林璟如,以及作品遍及表演、出版、美术、国家公园的视觉设计霍荣龄。

台湾设计三位大腕  在彼岸制作喜相逢

海峡两岸众星拱「月」的组合,源于《春江花月夜》导演李小平的构想,王孟超曾参与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设计,一九九二年上海昆剧团首次来台海报出自霍荣龄的设计,林璟如曾为当代传奇创团作《欲望城国》等多出戏曲担任服装设计。三人对於戏曲并不陌生,又是旧识,不须太多磨合,可以为张军昆曲艺术中心首部原创大戏带来新的美学视野。

但接到李小平的邀约,三人反应大不同。王孟超佩服张军离开舒适圈自立门户的勇气,更欣赏编剧罗周年纪轻轻就写出如此到位的古典,欣然同意担任舞台设计。霍荣龄忙于四十多年设计生涯的作品集出版,昏天暗地,但看到「梦幻名单」都是老朋友,张军还千里迢迢登门拜访,诚意十足,没多想也应允。

只有林璟如对张军说:「我还没准备好,你呢?」她的疑虑:如果做的和传统一样,太无趣。虽然没松口要接下服装设计工作,却开始昆曲的深度探索,上网看录影、读文章、看现场演出,有机会就听听各界意见。「昆曲服装只能以丝绸刺绣表现吗?」林璟如脑海浮起「『纱』上刺绣」的念头。

张军邀请林璟如到苏州、南通的刺绣作坊亲自走一趟,并说:「只要保留水袖及厚底靴,其他由妳。」一句话,林璟如疑虑解除一大半:「或许能玩出点新意。」寒冬前往苏州,清晨,水乡泛著氤氲雾气,「这不就是孕育昆曲的地气!」林璟如心里更笃定「纱」的清透更贴近昆曲的本质,终于点头答应。在台湾各自忙碌的三人,没想到会在上海剧场界重逢,联手将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诗〈春江花月夜〉转化为立体流动的舞台风景。

建一道桥穿越全剧  把空间留给演员和戏来说话

《春江花月夜》来自编剧罗周对于唐诗的浪漫怀想:元宵佳节,诗人张若虚在明月桥邂逅辛夷,一见倾心,隔夜再至桥畔想见佳人,却被鬼使错抓丧命,展开一段跨越五十年,因情而死、为情而生的痴心守候。

王孟超联想到昆曲经典《牡丹亭》,同样为情死而复生,但罗周凭著一首诗,却翻转出超乎想像的戏剧故事,「张若虚和辛夷甚至连话都没说到,却坚定等待了五十年,那是何等的情愫。」王孟超指出,第一次读到剧本就很有感觉,故事不落俗套,词曲古雅而优美,充分表达昆曲写情写意的境界,制作团队最大的责任是「烘托」,把空间留给演员和戏来说话。

张若虚与辛夷相遇在明月桥。桥,成为贯穿全剧的重要意象。负责海报、节目单等视觉设计的霍荣龄,首要任务是「造桥」。上海首演的第一波海报,男女主角在桥上相遇,粼粼水光倒映著隆冬的萧瑟,这张照片取景自上海近郊金泽古镇的宋代石桥,摄影师刘振祥在小船上拍摄,霍荣龄看见水波摇曳的倒影,灵感乍现,设计海报时将照片上下颠倒,虚实错置。霍荣龄无法分析她的创作理念,只能说「莫名」:「似梦似幻,既虚又实,这就是我要的氛围。」

桥,同样是舞台设计的视觉焦点。传统戏曲舞台常是平面的移动,王孟超思考如何让《春江花月夜》的舞台立体化,增加戏剧张力。主舞台的拱桥是表演的主场,上舞台的桥则以剪影创造景深。透过拆解,移位,拱桥是男女主角相遇的明月桥、阴间的奈何桥、蓬莱仙界……剧终,张若虚还魂再回明月桥,桥的方向面对观众,当辛夷从桥的一端缓步出现,已是六十六岁老妇,这座桥连结今生来世,也牵动观众揪心等待的高潮。

王孟超将舞台定调为简约的古雅,桥、元宵灯笼、象征万家灯火的背幕三个舞台元素,在灯光设计车克谦的光影变化下,这一场是灯月交辉的上元夜,下一场又成了凄凄惨惨的阎罗殿。

盎然春色纱绣造型  从里到外让昆剧回春

《春江花月夜》写韶光即逝,情愁无处收,花落空折枝,尽管伤春,从霍荣龄的视觉设计到林璟如的服装,色调都洋溢著春天的气息。霍荣龄认为,《春江花月夜》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昆曲工作者对于未来的企图心,应该是生意盎然的,她以桃粉及湖蓝色作为视觉基调,再以象征男女主角信物的一束桃花点缀,呼应这出戏的浪漫情思。

已结束服装工作室运作的林璟如,为了《春江花月夜》重出江湖,卯足劲「潦落去」,自己染布样、裁版型,克服了纱上刺绣会皱的技术问题后,没想到又碰上买不到货的新问题,林璟如从台湾追料子追到中国,终于买到十二种纱制作戏服。她以颜色及戏服上的植物刺绣区分角色性格,张若虚穿的是里外三层白,绣的是兰花,象征他对情的执著与纯粹;辛夷的代表植物为玉兰花,随著年龄的改变,服装颜色从十六岁的粉红、少妇时期豆沙色到年老的紫罗兰色;「草圣」张旭则是灰黑色调的纱绣上竹子。仙界的代表曹娥,舍弃刺绣而以水绿和水蓝色,象征未经凡尘俗世的清纯。

林璟如认为,太亮眼的头饰和服装只会干扰昆曲的美,「《春江花月夜》服装看起来不一样了,但还是在传统的规范下,我改变的是:拨掉过多外在的装饰,留下清淡,让观众的耳朵与眼睛得到平衡。」林璟如说。

「孤篇压全唐」的名诗在台湾剧场设计界携手努力下,终于以既现代又古典的样貌成为美丽的戏曲风景,作为《春江花月夜》的作手,林璟如、霍荣龄说,这出戏创造了新的视觉想像。王孟超则表示,《春江花月夜》翻转「昆曲是老古董」的刻板印象,是一出好看又好听的音乐剧。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